哈佛“三杰”与“七星”
20世纪20年代,哈佛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有五六十人,其中众所公认最杰出的为三人:吴宓、陈寅恪、汤用彤,当时在美国的中国人称之为哈佛“三杰”。
1918年秋,吴宓到达波士顿,入哈佛大学后,与俞大维君相识,其叔俞恪士先生为著名诗人,素为吴宓所景仰。俞大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来美攻读哲学,入哈佛大学研究院不足两个月,已掌握当时哲学上最新颖的数理逻辑学,哲学以外其他课程,也学得极好,考试成绩均十分突出,不久即获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并给予公费送往德国深造。俞大维告诉吴宓,他的姑表兄陈寅恪如何博学如何通识。吴宓了解到,陈寅恪系大诗人陈三立的公子,1890年出生,12岁即赴日本留学,又两度游学欧洲大陆,先居巴黎,后居柏林。回国后,陈寅恪于1914年至1915年任蔡锷将军的秘书。1919年又来美国,入哈佛大学学习梵文。经俞大维介绍,吴宓与陈寅恪相识,经常往来,获益极多。这年吴宓在中国学生会曾作《〈红楼梦〉新谈》演讲,陈以诗一首相赠。
《〈红楼梦〉新谈》题辞
等是阎浮梦里身,梦中谈梦倍酸辛。
青天碧海能留命,赤县黄车更有人。
世外文章归自媚,灯前啼笑已成尘。
春宵絮语知何意,付与劳生一怆神。
吴宓得后十分喜悦,在《吴宓日记》(1919年3月26日)中写道:“陈君学问渊博,识力精到,远非侪辈所能及。而又性气和爽,志行高洁,深为倾倒。新得此友,殊自得也。”在哈佛期间,吴宓交往的人中,属陈寅恪关系最为密切。吴宓在日记中又写道:“陈君中西学问皆甚渊博,又识力精到,议论透彻,宓倾佩至极。古人‘闻君一夕话,胜读十年书’。信非虚语。”(1919年4月25日)
吴宓与汤用彤在清华留美预备学校时即是莫逆之交。他们一起论学、唱和、游玩,关系密切。特别是两人一起创作小说《崆峒片羽录》,一起组织学术团体“天人学会”。1916年夏,两人同时毕业于高等科,均因身体问题(吴体弱,汤沙眼)未能与其他同学一起赴美。延至1917年,吴宓才放洋东渡,先入弗吉尼亚大学,一年后,同为清华同学转入哈佛不久的梅光迪,劝吴宓也转学至哈佛,师从美国文学批评家泰斗、新人文主义大师白璧德(Irving Babbitt)学习比较文学。汤用彤则是1918年来美,头一年是在明尼苏达州Hamline大学,后亦转入哈佛,与吴宓同居一室多年。在哈佛,汤与陈寅恪一起,入梵文印度哲学及佛学系,师从名教授Lanman。这样,吴、陈、汤三人,学于斯,长于斯,人品与学识出众,哈佛“三杰”之名传遍校园内外,为同学们所乐道。
吴宓在哈佛学习刻苦是出了名的。按学校规定,他请白璧德教授为学习顾问,由其指导,选修课程。1918至1919学年,他选的课程为:(一)Comparative Literature(比较文学)9:Rousseau and his Influence(卢梭及其影响),白璧德讲授;(二)Comparative Literature 22:Literary Criticism Since the Sixteenth Century(近世文学批评),白璧德讲授;(三)English 29:The English Novel(英国小说);(四)English 24:Studies in the Poets of the Romantic Period(英国浪漫诗人研究)。这一年,用吴宓的话来说:“最专心致志,用功读书。校课而外,又读完白璧德老师及穆尔先生全部著作。”
由于与白璧德老师朝夕相处,亲聆教诲,吴宓极为钦敬其道德文章和人格力量。1935年中华书局出版吴宓编辑的《吴宓诗集》,曾以一页刊登哈佛大学西华堂照片一帧,其下用中英文注明“白璧德先生讲学处”,又以一页刊登白璧德老师遗像,下面有吴宓撰写的《苏格拉底像赞》,实为白璧德像赞。他写道:“天地正气,日月精魂,音容宛在,光焰长存。东圣西圣,此理此心,师表万稷,一体同尊。举世横逆,吾独辛勤,内省不疚,常视斯人。”可见在他心目中,是把白璧德与苏格拉底并列同尊的。
由于白璧德强调学文学者必须通晓哲学,“以为哲学隐而文学显,两者互相映照”,于是吴宓请俞大维讲“西洋哲学史大纲”,请汤用彤讲“印度哲学与佛教”,吴宓从中收获颇丰。
在哈佛三年,每年暑假,吴宓从不休息,而是进入哈佛暑期学校,孜孜不倦苦学。如1919年7月至8月,选修的课程是History S12:History of England from 1688 to the Present Time(英国近世史)。8月至9月,选修一门课程:History S14:History of France since 1498(法国近世史)。1920年暑假,读完《柏拉图对话录》(The Dialogues of Plato)4大册,37篇,均有笔记。之后进入哈佛暑期学校,选修一门课程:History S4:Greek and Roman History from the First Expansion of Greece to the Breaking up the Roman Empire[希腊、罗马史(自希腊第一次扩张至罗马王朝的瓦解)]。
汤用彤在北京顺天学校时,曾与同学梁漱溟同读印度哲学及佛教经典。入哈佛后,他与陈寅恪一起随Lanman教授学梵文与巴利文,钻研既广且深,又切磋琢磨,成为中国此项学问数一数二的人物。
陈寅恪爱读书又爱买书,主张“大购、多购、全购”。初入哈佛,想学世界史,于是买了剑桥大学出版的《剑桥近世史》十多册,又购《剑桥古代史》《剑桥中古史》十多册,成为完整的一套。过去吴宓只买回国后讲授某门课程需要的书,听从陈寅恪的劝告,购买了一部H.H.Furness所编的《莎士比亚全集》(各家注释汇编本),共19册。从此,吴宓也喜欢购书,也劝人多购。
自1919年9月,汤用彤与吴宓移居哈佛大学校园内学生宿舍Weld Hall 51室,直至1921年回国,再未搬家。两人朝夕相处,情同手足。
在诗歌创作方面,吴宓也听从陈寅恪的指导。陈为他评改新作,兼有唱和。如果说吴宓少年时学诗得益于姑丈诗人陈伯澜,青年时学诗受益于清华国学研究院特别班老师姚茫父、饶麓樵,那么,成年后学诗则倚仗陈寅恪。在《空轩诗话》中,吴宓曾说:“寅恪虽系吾友而实吾师。即于诗一道,历年所以启迪予者良多,不能悉记。”吴宓当然不能一一写出陈寅恪对他的帮助,但《年谱》和《日记》中,着实记了不少,流传至今,供今人学习。
哈佛“三杰”之说传开时,亦有哈佛“七星”之美谈。这“七星”同样是说在哈佛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中有七位杰出人物。哪“七星”呢?除“三杰”外,还有俞大维,前文已有介绍,这里不再赘述。另有楼光来、张鑫海和顾泰来。楼光来(1895—1960),浙江嵊县人,1918年清华毕业后留美,入哈佛大学研习英国文学,获硕士学位,历任东南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及南京大学教授,兼任中央大学及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张鑫海,浙江海宁人,1918年清华毕业后留美,哈佛大学文学博士,曾任清华、北大、东南大学教授,1928年起任国民政府外交部驻外使节。顾泰来,江苏苏州人,哈佛大学自费留学生,学习历史,曾任东南大学教授,后供职外交部任秘书,1928年病逝。
现在看来,20世纪20年代,就读于哈佛大学的中国留学生真是人才济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