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衡》的宗旨及其由来

三、《学衡》的宗旨及其由来

由吴宓倡议并撰写的《〈学衡〉杂志简章》,自创刊号起,即在《学衡》杂志首页刊出。简章规定《学衡》的宗旨为:“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这36个字来之不易,是吴宓与学衡派诸公长时间艰苦地探索中西文化关系及振兴中华文化的结晶,尤其是其中“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八个大字,更是整个宗旨的精髓与灵魂,是他们几十年苦苦求索的结果。

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挟其船坚炮利的技术优势,入侵中国,蚕食鲸吞,亡国灭种之祸就在眼前。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救亡图存,发现中国不仅技术落后,更重要的是文化落后。在西学东渐的狂潮中,如何学习西方,在中国知识界引起了一场激烈的旷日持久的争论。顽固派只承认技术落后,不承认文化落后,因而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自由派则认为中国事事不如西方,处处不如西方,因而有“全盘西化”之议。吴宓与学衡派诸公则不一样,他们国学功底厚实,对中国文化了解透彻,又长期在国外留学,对西方文化知之甚深。他们主张“会通中西,熔铸新旧”,打破中西新旧的界限,以世界性的眼光,从中国文化走向西方文化,又由西方文化回到中国文化,得出“东西文化,殊途同归”的结论。他们对中国文化、西方文化既不全盘肯定,也不全盘否定,而是取其所长,避其所短,使二者结合、互补,最终合二为一。因此,他们特别批评当时的某些倡导者,不辨好坏,照搬西方文化,破除中国传统文化,给国家、民族带来了损失。

吴宓和学衡派诸公有这样明确的认识,是经过长期摸索与思考出来的。早在1915年2月,吴宓即认识到:“晚近学者,于中国古昔圣贤言论,以及种种事理,多好下新解说,而旧学深邃之士,则诋斥之不遗余力。新旧对峙,无从判决。窃谓时至今日,学说理解,非适合世界现势,不足促国民之进步;尽弃旧物,又失其国性之凭依。唯一两全调和之法,即于旧学说另下新理解,以期有裨实是。然此等事业,非能洞悉世界趋势,与中国学术思潮之本源者,不可妄为。”(1915年2月15日日记)

就在这年冬季,吴宓、汤用彤在清华组织“天人学会”。吴宓在1916年写给挚友吴芳吉的信中说:“宓自昨冬以来,联合知友,组织一会,名曰‘天人学会’。此会用意,即欲得若干性情德智学术事功之朋友,相助相慰,谊若兄弟,以共行其所志……会之大旨,除共事牺牲,益国益群而外,则欲融合新旧,撷精立极,造成一种学说,以影响社会,改良群治。”(《吴宓诗集·空轩诗话》)“天人学会”的“大旨”核心之处为“融合新旧,撷精立极”,而《学衡》的宗旨是“昌明国粹,融化新知”,正是“天人学会”大旨的延伸与发展。可见《学衡》杂志办刊宗旨酝酿已久,绝非一日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