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

第三节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

▶克拉维酸(Clavulanate)

·药理作用·本品只有微弱的抗菌活性,但具ESBL抑制作用,因而可保护不耐酶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使之不被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水解灭活,保持其抗菌作用。对葡萄球菌属产生的β-内酰胺酶有强大抑制作用,对肠杆菌科细菌、流感嗜血杆菌、淋病奈瑟菌和卡他莫拉菌的质粒介导的β-内酰胺酶有强大抑制作用,对肺炎克雷伯菌、变形杆菌属和脆弱拟杆菌所产生的染色体介导的β-内酰胺酶也有快速抑制作用,对摩根菌属、普罗威登菌、沙雷菌属、肠杆菌属和铜绿假单胞菌等产生的染色体介导的β-内酰胺酶的抑制作用甚差。此外,克拉维酸与大肠埃希菌青霉素结合蛋白2(PBP-2)的亲和力强,可使细菌变为球形,从而影响其生长。

·药代动力学·健康成人口服克拉维酸125 mg,tmax为1h,Cmax为3.4 mg/L,其吸收不受进食、牛奶或氢氧化铝抗酸剂的影响。静脉滴注后迅速分布至全身组织、体液中,静脉给药200 mg的Cmax为11 mg/L。血浆蛋白结合率为22%~30%,t1/2为0.76~1.4 h,给药后8h内尿液排出率为46%。

·制剂·临床上主要与阿莫西林或替卡西林配伍而成为复方制剂。

▶舒巴坦(Sulbactam)

·药理作用·本品为半合成β-内酰胺酶抑制药,其抑酶谱较克拉维酸广,但作用略弱。抗菌作用弱,故很少单独使用。对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和不动杆菌属有较强抗菌活性,对其他细菌的作用均差。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多数G-菌所产生的β-内酰胺酶有很强的不可逆的竞争性抑制作用。与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药物合用时,可使因产酶而对前两类抗菌药物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大肠埃希菌、脆弱拟杆菌等的MIC降至敏感范围之内。对奇异变形杆菌的PBP-1和不动杆菌的PBP-2有较强的亲和力。

·药代动力学·本品口服后吸收差。肌内注射0.5 g和1.0 g后30 min达Cmax,分别为13 mg/L和28 mg/L。静脉滴注0.5 g和1.0 g,Cmax分别为30 mg/L和68 mg/L。t1/2为1h。组织间液和腹腔液的药物浓度与血中浓度相当。血浆蛋白结合率为38%。舒巴坦在脑膜有炎症时可透过血脑屏障,给药后24 h内经尿液排出给药量的85%。血液透析可清除本品。

·制剂·临床上主要采用本品与氨苄西林或头孢哌酮配伍的复方制剂。

▶他唑巴坦(Tazobactam)

·药理作用·本品是一种半合成青霉烷砜类化合物,对临床上重要的β-内酰胺酶,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青霉素酶,G-菌所产生的TEM、SHV等质粒介导酶和变形杆菌、拟杆菌、克雷伯菌所产生染色体介导酶均具很强抑制作用;对Richmond分类法中的Ⅱ、Ⅲ、Ⅳ、Ⅴ类β-内酰胺酶均有较好抑酶效果,甚至对克拉维酸和舒巴坦不很有效的Ⅰ类染色体介导的Ⅰc型酶也有一定抑制活性。本品的抑酶能力与克拉维酸相似或稍弱,但强于舒巴坦(国内的主流意见是他唑巴坦的抑酶作用与克拉维酸相似或稍强)。不过,本品对产AmpC头孢菌素酶细菌的抗菌谱更广,其中包括铜绿假单胞菌。

·制剂·临床上主要使用本品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组成的复方制剂。

▶氨芐西林舒巴坦(Ampicillin-Shubatam)

·商品名·优立新,甲赛,施坦宁。

·药理作用·舒巴坦与氨苄西林联合后,不仅保护氨苄西林免受β-内酰胺酶的水解破坏,还可扩大其抗菌谱,对MSSA、不动杆菌属和脆弱拟杆菌等细菌也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对包括产酶菌株在内的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肺炎链球菌属、肠球菌属、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淋病奈瑟菌、梭杆菌属、消化球菌属、消化链球菌属及脆弱拟杆菌和其他拟杆菌属均具抗菌活性。对MRSA、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属、摩根菌属、沙雷菌属抗菌活性差。

·药代动力学·静脉注射氨苄西林舒巴坦3g(氨苄西林2g,舒巴坦1g)后两者的Cmax分别为109~150 mg/L和44~88 mg/L。肌内注射氨苄西林-舒巴坦1.5 g(氨苄西林1g,舒巴坦0.5 g)后的Cmax分别为8~37 mg/L和6~24 mg/L。氨苄西林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为38%。两药的消除t1/2均为1h。给药后8h两者75%~85%以原型经尿液排出。

·适应证·适用于敏感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

·用法用量·肌内注射、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每次1.5~3 g,每6~8 h 1次,肌内注射每日不超过6 g,静脉给药每日不超过12 g(舒巴坦每日不超过4 g)。

·制剂·注射剂:每支0.75 g、1.5 g、2.25 g、3 g(氨苄西林:舒巴坦=2∶1)。

·注意事项·①偶可致过敏性休克,用药前需询问过敏史并进行青霉素皮肤敏感试验。②有头孢菌素类和其他变态反应原过敏史患者使用本品,发生严重和致死性过敏反应的风险增加。③本品可少量分泌至乳汁中,因此哺乳期妇女用药时宜停止授乳。④肾功能严重减退者,使用本品时需调整用药剂量与给药间隔。⑤不推荐用于早产儿与新生儿,不推荐儿科患者肌内注射给药。▶阿莫西林克拉维酸(Amoxycillin-Clavulanate)

·商品名·力百汀,强力威,君定,锋克林,安奇,君尔清,甲赛。

·药理作用·克拉维酸钾与阿莫西林合用,可保护后者免遭β-内酰胺酶水解,使阿莫西林仍保持其抗菌活性,并可扩大其抗菌谱。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对产β-内酰胺酶的葡萄球菌属,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以及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属、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等肠杆菌科细菌具良好抗菌作用。脆弱拟杆菌、梭杆菌属和消化链球菌等厌氧菌也对本品敏感。但本品对铜绿假单胞菌、MRSA以及肠杆菌属、柠檬酸杆菌属、沙雷菌属等抗菌作用差。

·药代动力学·阿莫西林和克拉维酸钾配伍后对各自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无显著影响。药物对胃酸稳定,口服后阿莫西林和克拉维酸钾均吸收良好,食物对两者吸收的影响不显著。口服375 mg(阿莫西林∶克拉维酸=2∶1),阿莫西林tmax为1.5 h,Cmax为5.6 mg/L;克拉维酸tmax为1 h,Cmax为3.4 mg/L。静脉注射600 mg和1 200 mg(阿莫西林∶克拉维酸=5∶1),阿莫西林Cmax为32.2 mg/L和105.4 mg/L,克拉维酸Cmax分别为10.5 mg/L和28.5 mg/L。在多数组织和体液中分布良好,但血脑屏障通透性差。阿莫西林和克拉维酸钾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分别为18%和25%。t1/2为0.76~1.4 h,8 h尿液排出率约为46%。

·适应证·口服给药适用于流感嗜血杆菌和卡他莫拉菌所致鼻窦炎、中耳炎和下呼吸道感染;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和肠杆菌属所致的尿路、生殖系统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属所致皮肤、软组织感染。静脉给药除上述适应证外,还可以用于上述细菌所致腹腔感染、血流感染以及骨、关节感染。

·用法用量·①口服。成人或体重超过40 kg的儿童,每次625 mg(阿莫西林与克拉维酸比例为4∶1片剂),每12 h 1次,或每次375 mg(2∶1片剂),每8h 1次。②静脉滴注。成人及12岁以上儿童,每次1 200 mg,每6~8 h 1次。静脉制剂中两者的比例为5∶1,以上剂量均为阿莫西林和克拉维酸总含量。

·制剂·片剂:每片375 mg(250 mg)、625 mg(500 mg)、1000 mg(875 mg)。分散片:每片156.25 mg(125 mg)、187.5mg(125mg)、228.5mg(200mg)。颗粒:每袋156.25 mg(125 mg)、228.5 mg(200 mg)。干混悬剂:每袋156.25mg(125mg)、312.5mg(250mg)、228.5mg(200 mg)、457 mg(400 mg)、643 mg(600 mg)。注射剂:每支300 mg(250 mg)、600 mg(500 mg)、1200 mg(1000 mg)。括号内为阿莫西林剂量。

·注意事项·①对本品中任一成分或青霉素类药物过敏及有β-内酰胺类药物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②有其他β-内酰胺类(如头孢菌素)过敏史者,有与本品或青霉素类药物相关的胆汁淤积性黄疸、肝功能不全病史或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均应慎用本品。③部分患者应用本品可出现肝功能异常,意义尚不明确,应慎用于肝功能不全患者。④肾功能不全患者应减量使用。⑤哺乳期妇女应用本品时宜停止授乳。

▶替卡西林克拉维酸(Ticarcillinand-Clavulanate)

·商品名·特美汀,中诺先林。

·药理作用·克拉维酸与替卡西林配伍,可保护后者免遭β-内酰胺酶水解,使替卡西林仍保持其抗菌活性,且抗菌谱扩大。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对产或不产β-内酰胺酶的大肠埃希菌、沙门菌属、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普罗威登菌属、摩根菌属、不动杆菌属、沙雷菌属、柠檬酸杆菌属等肠杆菌科细菌,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奈瑟菌等其他G-菌,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CNS等具良好抗菌活性。脆弱拟杆菌及其他拟杆菌属,产气荚膜梭菌、艰难梭菌等梭菌属,梭杆菌属也对本品敏感。

·药代动力学·30 min内静脉滴注替卡西林克拉维酸3.1 g(替卡西林3g,克拉维酸0.1 g)或3.2 g(替卡西林3g,克拉维酸0.2 g),替卡西林Cmax为330 mg/L,克拉维酸在3.1 g和3.2 g不同剂量组中,Cmax分别为8 mg/L和16 mg/L。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可广泛分布于体内各组织,替卡西林在脑膜有炎症时可透过血脑屏障。替卡西林和克拉维酸的t1/2均为1.1 h。单剂给药后6h内,60%~70%的替卡西林和35%~45%的克拉维酸在尿液中以原型排出。替卡西林和克拉维酸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分别为45%和9%,两者均可经血液透析清除。

·适应证·适用于敏感菌所致的血流感染,下呼吸道感染,骨、关节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尿路感染,盆腔感染以及腹腔感染。

·用法用量·静脉滴注。成人体重>60 kg者,每次3.2 g(替卡西林3.0 g),每4~6h1次。3个月以上婴儿及儿童和体重低于60 kg的成人,每日按替卡西林200~300 mg/kg的剂量给予,每4~6 h 1次。

·制剂·注射剂:每支1.6 g(替卡西林1.5 g,克拉维酸0.1 g)、3.2 g(替卡西林3g,克拉维酸0.2 g)。

·注意事项·①在使用前,应仔细询问患者有无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的病史,并进行皮肤敏感试验。②哺乳期妇女应用本品时宜停止授乳。③肝功能严重受损的患者需慎用。④不推荐用于3个月以下婴儿。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Piperacillin-Tazobactam)

·商品名·特治星,锋泰灵,派纾,安迪泰。

·药理作用·本品为哌拉西林和他唑巴坦组成的复方制剂。对产或不产β-内酰胺酶的大多数G-菌都有抗菌作用:包括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沙门菌属、志贺菌属、淋病奈瑟菌、脑膜炎双球菌、嗜血杆菌属、产异枸橼酸菌、沙雷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和其他假单胞菌属等。对产或不产β-内酰胺酶的多种G+菌也有不错的抗菌活性:如链球菌属、肠球菌属、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包括MRSA)、腐生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放线菌属等。对厌氧菌也都有作用。

·药代动力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为8∶1制剂,静脉滴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25 g、3.375 g和4.5 g后,哌拉西林Cmax与单独应用同等量哌拉西林时相仿,分别为134 mg/L、242 mg/L、298 mg/L,他唑巴坦血药浓度为15 mg/L、24 mg/L和34 mg/L。哌拉西林与他唑巴坦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均为30%~40%。哌拉西林和他唑巴坦的血浆t1/2范围为0.7~1.2 h,肝、肾功能减退者t1/2延长。血液透析可以清除给药剂量的30%~40%。

·适应证·适用于敏感菌所致的中、重度感染,如下呼吸道感染、皮肤及软组织感染、腹腔感染、盆腔感染等。

·用法用量·静脉滴注。①成人:每次4.5 g,每8h1次,或3.375 g,每6h1次。②2~9个月婴儿:按哌拉西林每次80 mg/kg,每8h1次。③9个月以上儿童和体重不足40 kg者:每次100 mg/kg,每8h1次。

·制剂·注射剂:每支4.5 g、3.375 g、2.25 g、1.125 g(哌拉西林与他唑巴坦为8∶1)。

·注意事项·①使用前详细询问患者的过敏史,对本品中任一成分或对青霉素类药物过敏,以及对β-内酰胺类药物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②肝、肾功能减退者需调整用药剂量和给药间期。③哺乳期妇女应用时宜停止授乳。④不推荐用于2个月以下婴儿;老年患者按内生肌酐清除率调整用药剂量。⑤哌拉西林可能会引起急性全身发疹性脓疱病的不良反应。⑥使用本品需警惕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风险,即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系统症状的皮疹反应(DRESS)。⑦有研究表明:本品和万古霉素联用会使儿童急性肾损伤(AKT)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治疗期间应严密监测,当有很好的他唑巴坦替代时,应考虑其他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

▶头孢哌酮舒巴坦(Cefoperazone-Shubatam)

·商品名·舒普深,锋派新,凡林,瑞欣克,铃兰欣,依美欣。

·药理作用·本品为一复合制剂,头孢哌酮主要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舒巴坦可增加头孢哌酮抵抗多种β-内酰胺酶降解的能力,对头孢哌酮产生明显的增效作用。对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伤寒沙门菌、志贺菌属、枸橼酸杆菌属等肠杆菌科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有良好抗菌作用。流感嗜血杆菌、淋病奈瑟菌和脑膜炎奈瑟菌对本品高度敏感。对各组链球菌、肺炎球菌亦有良好作用,对葡萄球菌(甲氧西林敏感株)仅具中度作用。

·药代动力学·静脉注射2g头孢哌酮舒巴坦(1g头孢哌酮,1g舒巴坦)5 min后,头孢哌酮和舒巴坦的平均Cmax分别为236.8 mg/L和130.2 mg/L。肌内注射1.5 g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哌酮1g,舒巴坦0.5 g)后,头孢哌酮和舒巴坦的tmax为15 min至2 h,Cmax分别为64.2 mg/L和19.0 mg/L。头孢哌酮和舒巴坦均能很好地分布于体内各组织体液中,包括胆汁、皮肤、阑尾、输卵管、卵巢、子宫等。头孢哌酮和舒巴坦的t1/2β分别为1.7 h和1h。给药后12 h内25%的头孢哌酮和72%的舒巴坦以药物原型经尿液排泄,其余头孢哌酮经胆汁排泄。多次给药后,两种成分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无明显变化,亦未发现药物蓄积作用。

·适应证·主要用于由敏感菌引起的呼吸系统感染、泌尿生殖系统感染、腹膜炎、胆囊炎、胆道感染、腹腔内感染、败血症等的治疗。

·用法用量·静脉滴注或静脉注射。成人常用量每日2~4 g(头孢哌酮舒巴坦1:1制剂)或1.5~3 g(头孢哌酮舒巴坦2∶1制剂),每12 h 1次。严重感染或难治性感染,每日剂量可增至8 g(1∶1制剂)或12 g(2∶1制剂),分次静脉滴注;采用1∶1制剂者如病情需要可另增加头孢哌酮4g,分2次与本品同时静脉滴注。舒巴坦最大剂量为每日4g。儿童常用量每日40~80 mg/kg(1∶1制剂)或每日30~60 mg/kg(2∶1制剂),每6~12 h注射1次。严重感染或难治性感染患者,剂量可增至160 mg/kg(1∶1制剂)或每日240 mg/kg(2∶1制剂)。舒巴坦每日最高剂量不超过80 mg/kg。

·制剂·注射剂。1∶1制剂:每支0.5 g、1g、1.5g、2 g、3 g、4 g。2∶1制剂:每支0.75 g、1.5 g、2.25 g、3 g。

·注意事项·①对本品或头孢菌素类药物过敏患者禁用。②对青霉素类抗菌药物过敏患者慎用,如发生过敏性休克,需立即就地抢救。③肝、肾功能减退及严重胆道梗阻的患者,使用本品时需调整用药剂量与给药间期,并应监测血药浓度。④用药期间应监测出血时间、PT。同时应用维生素K1可防止出血现象的发生。

▶舒他西林(Sultamicillin)

·商品名·倍宗,舒氨,博德,施利静,苏克,思海能。

·药理作用·本品系前体药,由氨苄西林与舒巴坦通过亚甲基联结成双酯,在人体内水解为氨苄西林与舒巴坦发挥抗菌作用。对包括产酶菌株在内的葡萄球菌属、链球菌属、肺炎链球菌属、肠球菌属、流感嗜血杆菌、卡他莫拉菌、大肠埃希菌、克雷伯菌属、变形杆菌属、淋病奈瑟菌、梭杆菌属、消化球菌属、消化链球菌属及脆弱拟杆菌和其他拟杆菌属均具抗菌活性。对MRSA、铜绿假单胞菌、肠杆菌属、摩根菌属、沙雷菌属抗菌活性差。

·药代动力学·口服舒他西林很容易在胃肠吸收并被分布于肠壁的非特异性酯酶很快水解为舒巴坦与氨苄西林,在血清中分别发挥抑制酶作用与抗菌作用,2个组分在血清中浓度是单独口服两药的2倍。空腹口服舒他西林500 mg(含氨苄西林294 mg),氨苄西林的峰浓度为5.6 mg/L。而单独口服氨苄西林250 mg,其峰浓度仅为2.1 mg/L。口服舒他西林中的氨苄西林生物利用度高达80%。舒巴坦与氨苄西林的t1/2分别为0.75 h与1 h。两药主要的消除途径是肾脏,50%~75%的原型药由尿液排出体外。

·适应证·适用于敏感菌所致的上、下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以及淋病奈瑟球菌感染。也可用于氨苄西林舒巴坦注射给药后的序贯治疗。

·用法用量·空腹口服。①成人及体重30 kg以上儿童:每次375~750 mg,每日2次。②体重<30 kg儿童:每日50 mg/kg,分2次服用。

·制剂·片剂:每片0.125 g、0.187 5 g、0.25 g、0.375 g。胶囊:每粒0.125 g、0.187 5 g、0.375 g。颗粒:每袋0.125 g、0.375 g。干混悬剂:每袋0.25 g。

·注意事项·①使用本品前需详细询问青霉素类等药物过敏史,并进行青霉素皮肤药物敏感试验。对本品过敏者,或对青霉素类药物和舒巴坦过敏者禁用。②对头孢菌素类药物或其他过敏原过敏者慎用。③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新生儿、早产儿、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