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原虫药
▶氯喹(Chloroquine)
·商品名·磷酸氯喹,磷酸氯化喹啉。
·药理作用·本品对疟原虫的红内期起作用,干扰疟原虫裂殖体DNA的复制与转录过程或阻碍其内吞作用,从而使虫体缺乏氨基酸而死亡。本品能有效控制疟疾症状发作。对红外期无作用,不能阻止复发,但因作用较持久,故能使复发推迟(恶性疟因无红外期,故能被根治)。对原发性红外期无效,对配子体也无直接作用,故不能做病因预防,也不能阻断传播。
·药代动力学·口服后,肠道吸收快而充分,仅8%经粪便排出。服药后1~2h血药浓度即达高峰。能贮存于内脏组织中,可在红细胞内浓集,大部分在肝内代谢,排泄较慢,故作用持久。
·适应证·主要用于疟疾急性发作,控制疟疾症状。可用于治疗肝阿米巴病、华支睾吸虫病、肺吸虫病、结缔组织病等。亦可用于治疗光敏性疾患,如日晒红斑症。
·用法用量·①口服:控制疟疾发作,首剂1g,第二、第三日各服0.5 g。如与伯氨喹合用,只需第一日服1 g。②肌内注射:每日1次,每次2~3 mg/kg。③静脉滴注:每次2~3 mg/kg。④疟疾症状抑制性预防:每周服1次,每次0.5 g。小儿每周8 mg/kg。
·制剂·片剂:每片0.25 g。注射液:每支322 mg。
·注意事项·①孕妇禁用。②少数患者用后可引起心律失常,严重者可致阿斯综合征。③长期使用可产生抗药性(多见于恶性疟)。④该药对角膜和视网膜有损害,因此长期服用以前,应先做眼部详细检查。
▶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
·商品名·硫酸羟氯喹,纷乐,赛能。
·药理作用·本品为4-氨基喹啉衍生物类抗疟药,作用和机制与氯喹类似。
·药代动力学·口服后在眼、肾、肝、肺等器官广泛分布,也可通过胎盘,2~4.5 h血药浓度达峰值,红细胞中的药物浓度是血药浓度的2~5倍。主要经肾脏排泄,排泄缓慢,也能随乳汁排泄。
·适应证·用于控制疟疾临床症状和疟疾的预防,还可以用于治疗系统性和盘状红斑狼疮以及类风湿关节炎,也可用于预防术后血栓栓塞。
·用法用量·口服。①治疗疟疾急性发作:成人首剂0.8 g,6 h后0.4 g,以后每2日0.4 g;儿童首剂0.01 g/kg,6 h后5 mg/kg,以后每2日5 mg/kg。②预防疟疾:每周0.4 g。儿童:5 mg/kg,1次/周。
·制剂·片剂:每片0.2g。
·注意事项·不良反应与氯喹相似,胃肠道反应较氯喹轻,眼毒性较低。
▶磷酸哌喹(Piperaquine Phosphate)
·药理作用·哌喹影响伯氏疟原虫红内期裂殖体的超微结构,主要能使滋养体食物泡膜和线粒体肿胀。线粒体肿胀等变体导致其生理功能的破坏。线粒体数量增多及其腔内出现较多层膜小体,则可能是结构遭到损伤后的一种代偿反应。
·药代动力学·经胃肠道吸收,24 h内的吸收率为80%~90%,吸收后分布于肝、肾、肺、脾等组织内,给药后8h内,在肝内的药量可达给药总剂量的1/4左右。该药在体内缓慢消失,t1/2为9.4 d。药物随胆汁排出,存在肝肠循环的代谢途径,这可能是药物在体内积蓄时间较长的重要因素。
·适应证·用于疟疾的治疗,也可做症状抑制性预防用,尤其是用于耐氯喹虫株所致的恶性疟的治疗与预防,亦可用于治疗矽肺。
·用法用量·①疟疾症状抑制性预防:每月服0.75~1g,睡前顿服,连服3~4个月,但不宜超过6个月。②控制疟疾症状:首剂服磷酸哌喹1g,8~12h以后服0.5~1 g。③矽肺的防治预防,每次服500 mg,10~15 d 1次,1个月量为1 000~1 500 mg;治疗用量每次500~750 mg,每周1次,1个月量为2 000 mg。以半年为1个疗程,间歇1个月后,进行第二疗程,总疗程为3~5年。
·制剂·片剂:每片0.25 g。
·注意事项·①肝功能不全者及孕妇慎用。②严重急性肝、肾及心脏疾病患者禁用。③服药后偶有头昏、嗜睡、乏力、胃部不适、面部和嘴唇麻木感,轻者一般休息后能自愈。
▶奎宁(Quinine)
·商品名·硫酸奎宁。
·药理作用·本品是喹啉类衍生物,能与疟原虫的DNA结合,形成复合物,抑制DNA的复制和RNA的转录,从而抑制原虫的蛋白质合成,作用较氯喹弱。另外,奎宁能降低疟原虫氧耗量,抑制疟原虫内的磷酸化酶而干扰其糖代谢。奎宁对疟原虫的红细胞前期、红细胞外期及配子体期均无作用。
·药代动力学·口服后吸收迅速而完全。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70%。吸收后分布于全身组织,以肝脏浓度最高,肺、肾、脾次之,骨骼肌和神经组织中最少。每次服药后1~3h血药浓度达到峰值。奎宁于肝脏中被氧化分解,迅速失效,其代谢物及少量原型药(约10%)均经肾脏排出,服药后15 min即出现于尿液中,24 h后几乎全部排出,故奎宁无蓄积性。
·适应证·用于治疗耐氯喹株所致的恶性疟,也可用于治疗间日疟。
·用法用量·
(1)成人常用量:①用于治疗耐氯喹株引起的恶性疟时,每日1.8 g,分次服用,疗程14d。严重病例(如脑型)5~10 mg/kg(最高量为500 mg),加入氯化钠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4h滴完,12 h后重复1次,病情好转后改口服。②必要时控制症状可第一日1次0.48 g,第二日1次0.36 g,每日3次,连服7 d。
(2)小儿常用量:用于治疗耐氯喹株所致的恶性疟时,<1岁者每日给硫酸奎宁0.1~0.2 g,分2~3次服;1~3岁,0.2~0.3 g;4~6岁,0.3~0.5 g;7~11岁为0.5~1 g,疗程10d。重症患者剂量同成人。
·制剂·硫酸奎宁片:每片0.3 g。重硫酸奎宁片:每片0.12 g。二盐酸奎宁注射液:0.25 g/ml,0.5 g/ml。
·注意事项·①奎宁有催产作用,可通过胎盘,引起胎儿听力损害及中枢神经系统、四肢的先天性缺损,故孕妇禁用。②哺乳期妇女慎用。③对于哮喘、心房颤动及其他严重心脏疾病、G-6-PD缺乏、重症肌无力、视神经炎患者均应慎用。④若患者正在使用其他可导致Q-T间期延长的药物,应慎用。⑤如果奎宁与鲁米那或卡马西平联用,必须密切监测患者,因为这些抗惊厥药物的血药浓度可能会升高并引起抗惊厥药物的不良反应。
▶伯氨喹(Primaquine,Avion)
·商品名·伯喹,伯氨喹啉。
·药理作用·本品属8-氨基喹啉类衍生物,对疟原虫红细胞外期与配子体有较强的杀灭作用,对间日疟红细胞外期迟发型孢子(休眠子)有较强的杀灭作用,与血液裂殖体杀灭剂(如氯喹)联用,能根治良性疟,减少耐药性的发生。能杀灭各种疟原虫的配子体,阻止各型疟疾传播。对疟原虫红细胞内期无效,不能控制疟疾临床症状的发生。
·药代动力学·口服吸收完全,2~3 h内血药浓度达峰值;消除快,8h后血中残留量很少,必须每日用药。t1/2为3~8 h。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肝脏中浓度较高。大部分在肝脏代谢,代谢物排泄较慢,t1/2达22~30 h,仅小部分以原型从尿液排泄,约占口服量的1%。
·适应证·对间日疟原虫红外期及各型疟原虫配子体有较强的杀虫作用,是根治间日疟疾与阻断各型疟疾传播的有效药物。伯氨喹对红内期裂殖体的作用弱,对恶性疟原虫的红内期裂殖体则无效,因此,不能用于控制症状。
·用法用量·口服。①成人常用量:根治间日疟每日3片,连服7d。用于杀灭恶性疟配子体时,每日2片,连服3 d。②小儿常用量:根治间日疟每日0.39 mg/kg,连服14d。用于杀灭恶性疟配子体时,剂量相同,连服3d。
·制剂·片剂:每片含磷酸伯氨喹13.2 mg或26.4 mg,相当于伯氨喹盐7.5 mg或15 mg。
·注意事项·①毒性比其他抗疟药大。②孕妇、哺乳期妇女及糖尿病患者均应慎用。③有G-6-PD缺乏蚕豆病及其他溶血性贫血病史及家族史者禁用。④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服用易发生粒细胞缺乏,应定期检查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含量。
▶乙胺嘧啶(Pyrimethamine)
·商品名·息疟定,达拉匹林。
·药理作用·本品可抑制疟原虫的二氢叶酸还原酶,从而干扰疟原虫的叶酸正常代谢,对恶性疟及间日疟原虫红细胞前期有效,常用作病因性预防药。此外,也能抑制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发育,故可阻断传播。临床上用于预防疟疾和休止期抗复发治疗。
·药代动力学·口服后在肠道吸收较慢但完全,6h内血药浓度达高峰,它的抗叶酸作用可持续48 h以上。主要分布于红、白细胞及肺、肝、肾、脾等器官中。药物能通过胎盘,经肾脏缓慢排出。服药后5~7d内有10%~20%以原型排出,可持续30d以上。也可由乳汁排出,从粪便仅排出少量。
·适应证·对某些恶性疟及间日疟是较好的预防药。主要用于预防疟疾,也可用于预防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最近发现有抗药株产生,联合应用其他抗疟药及磺胺类药物等,可提高其抗疟效果。另外,本品可用于治疗弓形虫病。
·用法用量·①病因性预防:口服,每周25 mg/次或50 mg/次,2周服1次。②防复发治疗:口服,每日每次50 mg,连服2 d。
·制剂·片剂:每片6.25 mg。
·注意事项·①口服一般抗疟治疗量时,毒性很低,较为安全。大剂量应用时,会出现叶酸缺乏现象。②主要影响生长繁殖特别迅速的组织,如骨髓、消化道黏膜,可引起造血功能及消化道症状,如味觉的改变或丧失,舌头疼痛、红肿、烧灼感及针刺感,口腔溃疡、白斑等,食道炎所致的吞咽困难、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较严重的是巨细胞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等,如及早停药,能自行恢复。
▶青蒿素(Artemisinin)
·商品名·黄花蒿素,黄花素,黄蒿素。
·药理作用·本品的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主要是干扰疟原虫的表膜线粒体功能。通过影响疟原虫红内期的超微结构,使其膜系结构发生变化。由于对食物泡膜的作用,阻断了疟原虫的营养摄取,当疟原虫损失大量胞质和营养物质而又得不到补充时便很快死亡。
·药代动力学·口服后由肠道迅速吸收,0.5~1 h后达Cmax,4 h后下降一半。它在红细胞内的浓度低于血浆中的浓度。吸收后分布于组织内,以肠、肝、肾的含量较多。本品为脂溶性物质,故可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主要从肾脏及肠道排出,24 h可排出84%,72 h仅少量残留。
·适应证·主要用于间日疟、恶性疟的症状控制以及耐氯喹株的治疗,也可用于治疗凶险型恶性疟,如脑型、黄疸型等,亦可用以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与盘状红斑狼疮。
·用法用量·①控制疟疾症状:口服,首次1 g,6~8 h后0.5 g,第二、第三日各0.5 g;直肠给药,首次0.6 g,4h后0.6 g,第二、第三日各0.4g。②恶性疟:肌内注射,首剂0.6 g,第二、第三日各肌内注射0.15 g。
·制剂·片剂:每片50 mg、100 mg。栓剂:每枚600 mg。水混悬注射液:每剂100 mg、300 mg。油注射液:每支50 mg、100 mg、200 mg、300 mg。
·注意事项·①青蒿素毒性低,使用安全,一般无明显不良反应。少数病例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反应,但不严重。②水混悬剂对注射部位有轻度刺激。③少数患者可出现一过性氨基转移酶升高、轻度皮疹。
▶青蒿琥酯(Artesunate)
·商品名·青蒿琥酯。
·药理作用·本品的作用机制同青蒿素。首先作用于疟原虫的食物泡膜、表膜、线粒体,其次是核膜、内质网,此外,对核内染色质也有一定影响。由于本品最早作用于食物泡膜,从而阻断了营养摄取,使疟原虫较快出现氨基酸饥饿,迅速形成自噬泡,并不断排出体外,损失大量胞质而死亡。
·药代动力学·静脉注射后血药浓度很快下降,t1/2为30 min左右。体内分布甚广,以肠、肝、肾较高。主要在体内代谢转化。仅有少量由尿液、粪便排泄。
·适应证·本品为疟原虫红内期无性体快速杀虫剂,对抗氯喹的恶性疟原虫有效,服后能迅速控制疟疾的急性发作,用于凶险性疟疾如脑型、黄疸型等的抢救以及恶性疟、间日疟的治疗。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0.1 g,每日1次,连服5d,第一日用量加倍。静脉注射临用前,首次60 mg中先加入5%碳酸氢钠注射液0.6 ml,振摇2 min待完全溶解后,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4 ml稀释,使每1 ml溶液中含本品10 mg,缓慢静脉注射。于首剂后4、24、48 h各重复注射1次。危重者首剂可加至120 mg,3 d为1个疗程,总剂量240~300 mg。7岁以下小儿1.5 mg/kg给药。
·制剂·片剂:每片50 mg。注射剂:每支60 mg。
·注意事项·①极度严重患者首次剂量可加倍。静脉注射速度不宜太快,每分钟3~4 ml。②疟疾控制后,宜再用其他抗疟药根治。③孕妇应慎用。④当剂量过大时(>2.75 mg/kg),可出现外周网织红细胞一过性降低。随着剂量加大,网织红细胞下降的幅度亦加大,持续时间亦延长。
▶双氢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
·商品名·安立康,科泰新。
·药理作用·本品为青蒿素的衍生物,对疟原虫红内期有强大且快速的杀灭作用,能迅速控制临床发作及症状。青蒿素的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主要是干扰疟原虫的表膜线粒体功能。
·药代动力学·口服吸收良好,起效迅速。口服双氢青蒿素2 mg/kg后,1.33 h血药浓度达峰值,最大血药浓度为0.71 mg/L。血浆t1/2为1.57 h。体内分布广,排泄和代谢迅速。
·适应证·适用于各种类型疟疾的症状控制,尤其是对抗氯喹恶性及凶险型疟疾有较好疗效。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1次,连用5d或7d,成人每
日60 mg,首剂加倍。儿童按年龄递减。
·制剂·片剂,每片20 mg。
·注意事项·①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②严重肝肾疾病、血液病(如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患者禁用。③推荐剂量未见不良反应,少数病例有轻度网织红细胞一过性减少。
▶蒿甲醚(Artemether)
·药理作用·本品对动物体内的伯氏疟原虫血液无性体有较强的杀灭作用,用药后原虫血症转阴快,疗效稳定;对于抗氯喹恶性疟虫株具有同样效果。
·药代动力学·口服后吸收较快且较完全,血浆t1/2约为13h。体内分布广泛,以脑分布最多,肝、肾次之;主要通过粪便排泄,其次为尿液排泄。
·适应证·适用于各类疟疾的治疗,包括抗氯喹恶性疟的治疗,如恶性疟和间日疟。
·用法用量·①口服。成人首剂160 mg,第二日起,每日1次,每次80 mg,连服5~7 d。②肌内注射。成人首剂160 mg,第二日起,每日1次,每次80 mg,连用5d。儿童首剂按体重3.2 mg/kg,2~5 d,每日1次,每次按体重1.6 mg/kg。
·制剂·胶囊:每粒40 mg。胶丸:每粒40 mg。注射剂:每支1 ml/80 mg。
·注意事项·①对于凶险型疟疾的急救,应考虑使用蒿甲醚注射液。②严重呕吐者慎用,孕妇禁用。
▶本芴醇(Benflumetolum)
·药理作用·本品能杀灭疟原虫红内期无性体,杀虫比较彻底,治愈率高,但对红细胞前期和配子体无效。
·药代动力学·口服吸收慢,给药后4~5 h血药浓度达峰值。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长。t1/2为24~72 h。
·适应证·主要用于治疗脑型疟疾(恶性疟疾),尤其适用于抗氯喹虫株所致的脑型疟疾(恶性疟疾)的治疗。
·用法用量·口服。①成人:本芴醇胶丸,第一日800 mg,顿服,2~4d各顿服400 mg。②儿童:每日按8 mg/kg,顿服,连服4d,首剂加倍,但首剂最大用量不超过600 mg。
·制剂·胶丸:每丸100 mg。片剂:每片本芴醇60 mg、120 mg。
·注意事项·①对本品过敏者禁用。②心脏病和肾脏病患者慎用。
▶甲硝唑(Metronidazole)
详见“第十三章”。
▶硝唑尼特(Nitazoxanide)
·商品名·硝唑克酰胺。
·药理作用·本品是一种硝噻柳酸酰胺的衍生物,其实际的作用机制虽尚未清楚,但被认为与抑制丙酮酸盐,铁氧化还原蛋白氧化还原酶的酶依赖性电子转移反应有关,后者对厌氧能量代谢至为重要。本品除了对隐孢子虫和肠贾第鞭毛虫有活性之外,还对许多肠寄生虫,如贝氏等孢子虫、阿米巴原虫、人蛔虫、钩虫、毛首鞭虫、牛肉绦虫、短膜壳绦虫和肝片吸虫均有活性。
·药代动力学·口服后1~4h达Cmax。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8%~99%,主要在血浆中代谢。代谢物包括替唑尼特、尿水杨酸及氨硝噻唑,其中替唑尼特具有药物活性。代谢物主要随胆汁排泄,经肾脏排泄量低于10%。其活性代谢物替唑尼特t1/2为1~1.6 h。
·适应证·用于治疗隐孢子虫、贾第鞭毛虫、阿米巴原虫引起的腹泻。
·用法用量·口服。①成人:治疗隐孢子虫所致腹泻,每次500 mg,每日1次,连服3d。治疗AIDS患者的隐孢子虫病,每次500 mg,每日2次,连服3个月,可改善AIDS患者因隐孢子虫病引起的症状。治疗贾第鞭毛虫病,每次500 mg,每日2次,连服3 d。②儿童常规剂量:治疗隐孢子虫引起的腹泻,1~4岁的患儿,每次100 mg,每日2次,连服3 d;4~11岁的患儿,每次20 mg,每日2次,连服3d。治疗贾第鞭毛虫病,1~4岁的患儿,每次100 mg,每日2次,连服3 d;4~11岁的患儿,每次200 mg,每日2次,连服3d。
·制剂·片剂:500 mg。口服混悬液60 ml(每1ml含20 mg硝唑尼特)。
·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包括低血压伴心动过速;可出现头痛、腹痛、腹泻、呕吐;偶见氨基转移酶升高。
(汤 阳 卢洪洲 董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