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肝炎病毒药
▶重组人干扰素α1b(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 α1b)
·商品名·运德素,赛若金。
·药理作用·本品具有广谱的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功能,干扰素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诱导细胞产生多种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可通过调节免疫功能增强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对靶细胞的特异细胞毒作用,有效地抑制病毒侵袭和感染的发生,增强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清除早期恶变细胞等。
·药代动力学·单次皮下注射60 μg,注射后3.99 h达Cmax,吸收t1/2为1.86 h,清除相t1/2为4.53 h,吸收后分布于各脏器。注射局部含量最高,其次为肾、脾、肺、肝、心脏、脑及脂肪组织,然后在体内降解。尿液、粪便、胆汁中排泄较少。
·适应证·适用于治疗病毒性疾病和某些恶性肿瘤。主要适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和多毛细胞白血病等。对尖锐湿疣、慢性宫颈炎、疱疹性角膜炎、带状疱疹、流行性出血热和小儿呼吸道合胞病毒性肺炎等病毒性疾病均有效。对其他病毒性疾病和恶性肿瘤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黑色素瘤、淋巴瘤等也有良好疗效。
·用法用量·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①慢性乙型肝炎:30~50 μg/次,每日1次,连用4周后改为隔日1次,疗程4~6个月,可根据病情延长疗程至1年。②慢性丙型肝炎:30~50 μg/次,每日1次,连用4周后改为隔日1次,治疗4~6个月,无效者停用,有效者可继续治疗至12个月,根据病情需要,可延长至18个月。疗程结束后随访6~12个月,急性丙型肝炎应早期使用本品治疗,可减少慢性化。③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本品30~50 μg/次,每日1次,连续用药6个月以上,可根据病情适当调整,缓解后可改为隔日注射。④尖锐湿疣:本品10~30 μg/次,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或每次10 μg,疣体下局部注射,隔日1次,连续3周为1个疗程,可根据病情延长或重复疗程。⑤肿瘤:视病情可延长疗程。如患者未出现病情迅速恶化或严重不良反应,应当在适当剂量下继续用药。
·制剂·注射剂:每支10 μg、20 μg、30 μg、50 μg(每1 μg为1万U)。
·注意事项·①对干扰素制品过敏者,有心绞痛、心肌梗死病史以及其他严重心血管病史者禁用,癫痫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者禁用,有其他严重疾病不能耐受本品的副作用者禁用。②在使用过程中如发生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给予相应治疗。③使用本品时应慎用安眠药及镇静药。④本品在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中使用不多,应慎用。⑤常在用药初期出现发热、疲劳等反应,多为一过性反应。⑥本品治疗儿童病毒性疾病是可行的,但目前经验有限,使用时应在儿科医师严密观察下,适当控制剂量。
▶重组人干扰素α2a(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 α2a)
·商品名·罗荛愫,因特芬,福康泰,万复洛,因特芬,奥平。
·药理作用·本品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以及免疫调节功能。提高免疫功能包括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增强淋巴细胞对靶细胞的细胞毒性和天然杀伤性细胞的功能。
·药代动力学·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该药后的吸收剂量>80%,肌内注射3 600万U后,平均tmax为3.8 h,平均Cmax为2.02 mg/L。皮下注射3 600万U后,平均tmax为7.3 h,平均Cmax为1.73 mg/L。健康成人中静脉滴注本品3 600万IU后,平均稳态分布量为0.4 L/kg,平均消除t1/2为5.1 h。主要经肾脏分解代谢,其次是胆汁分泌与肝脏代谢的清除。
·适应证·①伴有HBV-DNA、DNA多聚酶阳性或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等病毒复制标志的成年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②伴有HCV抗体阳性和ALT增高,但不伴有肝功能代偿失调的成年慢性丙型(非甲型肝炎或非乙型肝炎)肝炎患者。③尖锐湿疣、带状疱疹、小儿病毒性肺炎和上呼吸道感染、慢性宫颈炎、丁型肝炎等。④某些恶性肿瘤,如多毛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非霍奇金淋巴瘤、慢性白血病以及卡波西肉瘤、肾癌、喉乳头状瘤、黑色素瘤、蕈样肉芽肿、膀胱癌、基底细胞癌等。
·用法用量·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①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推荐剂量通常以500万U,每周3次,皮下注射,共用6个月。如用药1个月后病毒复制标志或HBeAg无下降,则可逐渐加大剂量并可进一步将剂量调整至患者能够耐受的水平,如治疗3~4个月后没有改善,则应考虑停止治疗。②急、慢性丙型肝炎:每次300万~500万U,每日1次,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连用4周后改为隔日1次,治疗6~12个月,根据病情需要,可延长至18个月。疗程结束后随访6~12个月。急性丙型肝炎应早期使用本品治疗,可减少慢性化。③多毛细胞白血病:每次300万U,每日1次,连续用药6个月以上。④多发性骨髓瘤:300万U,每周3次。⑤慢性髓性白血病:逐渐增加剂量至300万~900万U,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8~12周。⑥尖锐湿疣:100万~300万U,每周3次,皮下注射或肌内注射,共1~2个月,或于患处基底部隔日注射100万U,连续3周。⑦宫颈糜烂,非月经期睡前将1枚栓剂放入阴道贴近子宫颈处,隔日1次,9次为1个疗程。⑧低度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在常规化疗结束后,每周3次,每次300万U,至少维持12周。
·制剂·注射剂:每支100万U、300万U、500万U、600万U。栓剂:每枚6万U、50万U。
·注意事项·①对本品或该制剂的任何成分有过敏史者禁用;患有严重心脏疾病或有心脏病史者禁用;严重的肝、肾或骨髓功能不正常者禁用;癫痫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损伤者禁用;伴有晚期失代偿性肝病或肝硬化的肝炎患者禁用;正在接受或近期内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慢性肝炎患者禁用;即将接受同种异体骨髓移植的HLA抗体识别相关的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禁用。②动物实验提示本品有导致畸胎作用,尚不能排除其对人类胚胎的伤害性;尚不明确本品能否分泌于人乳中。③对有心脏病的老年患者或老年癌症晚期患者,在接受本制剂治疗前及治疗期间应做心电图检查,根据需要做剂量调整或停止用药。④不推荐儿童使用。⑤用本品栓剂治疗期间避免性交;月经期间应停止治疗;妊娠期不宜阴道局部用药。⑥本品可能会降低CYP450酶的活性,在与其他药物合并使用时,必须考虑这一因素。
▶重组人干扰素α2b(Recombinant Human Interferon α2b)
·商品名·安福隆,远策素,安达芬,捷抚,凯因益生,辛化诺,利分能。
·药理作用·本品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抑制细胞增殖以及提高免疫功能等作用。干扰素与细胞表面受体结合,诱导细胞产生多种抗病毒蛋白,抑制病毒在细胞内繁殖;干扰素对肿瘤细胞具有直接抑制作用,能够调节宿主抗肿瘤免疫反应并通过抑制、分解肿瘤细胞生长所需因子等作用改变宿主与肿瘤细胞的关系;干扰素提高免疫功能包括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增强淋巴细胞对靶细胞的细胞毒性和天然杀伤性细胞的功能。
·药代动力学·通过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血药浓度tmax为3.5~8 h,t1/2为4~12 h。肾脏分解代谢为干扰素主要消除途径,而胆汁分泌与肝脏代谢的消除是重要途径。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的吸收超过80%。
·适应证·用于急慢性病毒性肝炎(乙型、丙型等)、带状疱疹、尖锐湿疣等病毒性疾病的治疗;还用于某些肿瘤,如多毛细胞白血病、慢性髓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非霍奇金淋巴瘤、恶性黑色素瘤、肾细胞癌、喉乳头状瘤、卡波西肉瘤、卵巢癌、基底细胞癌、表面膀胱癌等。
·用法用量·肌内注射、皮下注射或病灶局部注射。具体用法用量参阅“重组人干扰素α2a”。
·制剂·注射剂:每支100万U、300万U、500万U、600万U。栓剂:每粒50万U。喷雾剂:每瓶100万U、200万U。
·注意事项·①对本品或其中的任何成分有过敏史者禁用;患有严重心脏疾病者禁用;严重的肝、肾或骨髓功能不正常者禁用;癫痫及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损伤者禁用;有其他严重疾病对本品不能耐受者禁用。②孕妇、儿童使用应权衡利弊;老年心脏病、老年晚期癌症患者,在接受本品治疗前及治疗期中都应做心电图检查,根据需要做剂量调整或停止使用本品。③本品可降低细胞色素P450的活性,因此与西咪替丁、华法林、茶碱、地西泮、普萘洛尔等合用会产生相互作用,应引起注意。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nterferon alfa 2a)
·商品名·派罗欣。
·药理作用·本品是聚乙二醇(PEG)与重组干扰素α2a结合形成的长效干扰素。干扰素与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触发细胞内复杂的信号传递途径并迅速激活基因转录,调节多种生物效应,包括抑制感染细胞内的病毒复制,抑制细胞增殖,并具有免疫调节作用。
·药代动力学·健康成人单次皮下注射180 μg后,血药浓度可在3~6h内检测到。在24 h内可达Cmax的80%。注射后72~96h可测到Cmax为14±2.5 mg/L。绝对生物利用度为61%~84%,与普通干扰素α2a相似。注射后的稳态Vd为8~14 L。主要在肝脏中代谢,代谢物主要通过肾脏排出体外。静脉给药后,终末t1/2是60~80 h。皮下注射给药后,其终末t1/2更长(50~130 h)。
·适应证·①治疗成人慢性乙型肝炎。②治疗之前未接受过治疗的成人慢性丙型肝炎,治疗时本品最好与利巴韦林联合使用。
·用法用量·皮下注射。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本品的推荐剂量为每次135~180 μg,每周1次,共48周,腹部或大腿皮下注射。②本品单药或与利巴韦林联合应用时的推荐剂量为每次135~180 μg,每周1次,腹部或大腿皮下注射。与本品联合治疗的利巴韦林剂量和疗程取决于病毒的基因型。
·制剂·针剂:每支135 μg、180 μg。
·注意事项·①对活性成分、干扰素α或本品的任何赋形剂过敏者禁用。②自身免疫性慢性肝炎患者禁用;严重肝功能障碍或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禁用;有严重心脏病史,包括6个月内有不稳定或未控制的心脏病患者禁用;有严重的精神疾病或严重的精神病史者(主要是抑郁)禁用。③新生儿和3岁以下儿童禁用;妊娠和哺乳期妇女禁用。④本品的血液学不良反应较普通干扰素α2a更常见。⑤皮下注射部位限于腹部和大腿。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nterferon alfa 2b)
·商品名·佩乐能。
·药理作用·本品是重组人干扰素α2b与单甲氧基聚乙二醇的一种共价结合物,通过与细胞表面特异性细胞膜受体结合而发挥其作用。干扰素一旦与细胞膜结合后,可启动一系列复杂的细胞内过程,包括诱导某些酶的表达。这一过程至少部分是细胞对干扰素发生反应的原因,包括在感染了病毒的细胞内抑制病毒复制、抑制细胞增殖以及增强巨噬细胞吞噬活动、增加淋巴细胞对靶细胞的特异性细胞毒性等一系列免疫调控活动。任何一个或所有这些反应都与干扰素的治疗作用有关。
·药代动力学·皮下给药之后,Cmax出现在用药后15~44 h,并可维持达48~72 h。其Cmax和AUC呈剂量相关性增加。平均Vd为0.99 L/kg。多次用药后可出现有免疫反应性的干扰素积累。平均消除t1/2约为40 h。本品的肾清除率为30%。仅适用于年龄≥18岁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及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
·适应证·本品适用于以下疾病的治疗。①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年龄≥18岁,患有代偿性肝脏疾病。现认为慢性丙型肝炎的理想治疗是本品和利巴韦林合用。当本品和利巴韦林联用时,请同时参见利巴韦林的产品信息。②慢性乙型肝炎:也可用于治疗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年龄≥18岁,患有代偿性肝脏疾病。
·用法用量·皮下注射,每周1次。①慢性丙型肝炎:体重65 kg以下者,每次40 μg;体重65 kg以上者,每次50 μg;同时口服利巴韦林。疗程:用药6个月后,如病毒负荷仍高,建议停止用药。②慢性乙型肝炎推荐剂量为1.0 μg/kg。疗程:24周。
·制剂·针剂:每支50 μg、80 μg、100 μg。
·注意事项·①对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或任何一种干扰素或某一赋形剂过敏者禁用。②孕妇禁用,配偶妊娠的男性患者不能应用本品与利巴韦林的联合治疗。③自身免疫性肝炎或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者、肝功能失代偿者禁用;联合用药时,严重的肾功能不全患者(Ccr<50 ml/min)禁用。④在本品联合用药治疗期间罕有发生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尤其是抑郁症、行凶意念、自杀构想、自杀和自杀企图。⑤对有充血性心力衰竭史、心肌梗死和(或)既往或目前有心律失常者,应用本品治疗时需要密切监测。⑥若用本品期间出现急性过敏反应,要立即停药并进行适当的药物治疗。⑦在治疗期间,如果患者出现甲状腺功能紊乱的症状,需测定促甲状腺素(TSH)水平,只有TSH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时,才可以继续使用本品;另外用药期间需进行血常规、血液生化及甲状腺功能检查。
▶拉米夫定(Lamivudine)
·商品名·贺普丁,贺甘定。
·药理作用·拉米夫定(3TC)对乙型肝炎病毒和HIV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口服吸收后,3TC可在HBV感染细胞和正常细胞内代谢生成3TC三磷酸盐,它是3TC的活性形式。后者通过竞争抑制作用,终止DNA链的延长,从而抑制HIV和HBV的反转录酶和HBV聚合酶,阻止HIV和HBV的DNA合成和病毒复制。体外实验中与齐多夫定联合,对HIV病毒有协同作用。
·药代动力学·本品口服后吸收良好。成人口服的拉米夫定100 mg约1h达Cmax,为1.1~1.5 mg/L。生物利用度为80%~85%,与食物同服时可使血药浓度达峰时间延迟0.25~2.5 h,Cmax下降10%~40%,但生物利用度不变。静脉给药平均Vd为1.3 L/kg,70%经肾脏清除,清除t1/2为5~7 h。在治疗剂量范围内,药物代谢动力学呈线性关系,血浆蛋白结合率低,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CSF。本品主要以原型药物经肾脏排泄,肾脏排泄约占总清除的70%左右。患者肾功能不全会影响拉米夫定的排泄,对肌酐清除率<30 ml/min的患者,不建议使用本品。
·适应证·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抗病毒治疗;亦可用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改善肝功能,延长生存期;与其他抗反转录病毒药物联合用于HIV感染患者的抗病毒治疗。
·用法用量·口服。慢性乙型肝炎:100 mg,每日1次。HIV感染:每次150 mg,每日2次,或300 mg,每日1次。
·制剂·片剂:每片300 mg、100 mg、50 mg。
·注意事项·①肾功能不全者应适当调整剂量。②用药期间定期做肝、肾功能检查及全血细胞计数。③注意出现乳酸酸中毒的可能。④对本品过敏者禁用。⑤本品与扎西他滨可相互影响两者在细胞内的磷酸化,故两者不宜联合应用。⑥哺乳期患者用药期间应停止授乳,3个月以下婴儿暂不推荐应用。
▶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
·商品名·名正,亿来芬,久乐,代丁,优贺丁,阿甘定。
·药理作用·本品是阿德福韦的前药,口服后迅速水解为阿德福韦而被细胞激酶磷酸化为有活性的阿德福韦二磷酸盐,可选择性抑制乙型肝炎病毒DNA聚合酶,许多国家将其列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一线药物。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口服阿德福韦酯可明显抑制乙型肝炎病毒DNA复制、促进ALT复常、改善肝组织炎症坏死和纤维化。本品较少出现耐药,与拉米夫定无交叉耐药现象。与拉米夫定联合应用,对于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能有效抑制乙型肝炎病毒DNA复制、促进ALT复常,且联合用药者对本品的耐药发生率更低。
·药代动力学·健康志愿者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本品的药代动力学相似。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单剂口服10 mg后tmax为1.75 h,Cmax中位数为16.7 mg/L,生物利用度为59%。消除t1/2为7.48 h。血浆蛋白结合率≤4%。主要通过肾小球滤过和肾小管主动分泌经肾脏排泄。口服本品10 mg,24 h从尿液中回收45%的阿德福韦。轻度肾损害对本品的代谢影响不大。中度和重度肾损害患者或肾病末期患者需进行血液透析和调整服药间隔。食物不影响阿德福韦的药代动力学。
·适应证·12岁及以上患者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
·用法用量·口服。10 mg,每日1次。
·制剂·片剂:每片10 mg。胶囊剂:每粒10 mg。
·注意事项·①肾功能不全者应适当调整剂量并严密监测肾功能。②治疗慢性乙型炎患者停药后可致严重的病情反跳。③单用核苷类似物或合用抗反转录病毒药物会导致乳酸性酸中毒和严重的伴有肝脏脂肪变性的肝大,包括致命事件。④对阿德福韦、阿德福韦酯或阿德福韦酯片剂中任何辅料过敏者禁用。
▶恩替卡韦(Entecavir)
·商品名·博路定,润众,恩甘定。
·药理作用·本品是鸟嘌呤核苷类似物,通过与乙型肝炎病毒聚合酶的天然基质三磷酸脱氧鸟嘌呤核苷竞争来发挥抑制乙型肝炎病毒DNA聚合酶(反转录酶)的作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在体内复制。拉米夫定治疗失败患者使用恩替卡韦每日1 mg亦能抑制乙型肝炎病毒DNA复制、改善生化指标,但疗效较初治者降低,且病毒学突破发生率明显增高。恩替卡韦的安全性与拉米夫定类似且耐药性很低。
·药代动力学·口服后吸收迅速,tmax为0.5~1.5 h达Cmax,进食标准高脂餐或低脂餐的同时口服会导致药物吸收的轻微延迟,因此,本品应空腹服用。本品吸收后广泛分布于各组织。本品与人血浆蛋白结合率为13%。主要以原型通过肾脏清除,清除率为给药量的62%~73%。t1/2为128~149 h。本品可部分由血液透析清除。
·适应证·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抗病毒治疗。
·用法用量·口服。0.5 mg,每日1次。拉米夫定耐药突变患者,1 mg,每日1次。
·制剂·片剂:每片0.5 mg、1 mg。
·注意事项·①肾功能不全者应适当调整剂量。②停药时可出现严重的急性乙型肝炎恶化,应加强监测。③用药期间严密监测乳酸酸中毒发生情况。④哺乳期妇女使用本品对乳儿的风险不能排除;本品在16岁以下儿童患者中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定。⑤对本品或制剂中任何成分过敏者禁用。
▶替比夫定(Telbivudine)
·商品名·素比伏。
·药理作用·本品为天然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的自然L-对映体,是人工合成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类抗乙型肝炎病毒DNA多聚酶药物。本品在细胞激酶的作用下被磷酸化为有活性的代谢产物——腺苷,腺苷的细胞内t1/2为14 h。替比夫定5'-腺苷通过与乙型肝炎病毒中自然底物胸腺嘧啶5'-腺苷竞争,从而抑制乙型肝炎病毒DNA多聚酶的活性;通过整合到乙型肝炎病毒DNA中造成乙型肝炎病毒DNA链延长终止,从而抑制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
·药代动力学·健康志愿者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替比夫定的药代动力学相似。在服用1~4 h后,Cmax为3.69±1.25 mg/L,血药Cmin为0.2~0.3 mg/L。每日1次600 mg,连续给药5~7 d后达到稳态浓度,药物t1/2为15 h。单剂600 mg服用时,食物不影响替比夫定的药代动力学。与人血浆蛋白结合率为3.3%,口服后,替比夫定在血液中被血浆和血细胞分开,并迅速在周围组织中分布。替比夫定通过被动扩散的方式以原药的形式通过肾脏排出,因为肾脏分泌是替比夫定清除的最主要途径,所以中重度肾功能不全者或正进行血液透析应相应调整剂量和服用方法。
·适应证·适用于治疗有乙型肝炎病毒活动复制证据,并伴有ALT或AST持续升高或肝脏组织学活动性病变的肝功能代偿的成年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和青少年(≥16岁)使用本品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推荐剂量为600 mg,每日1次,口服,不受进食影响。
·制剂·片剂:每片600 mg。
·注意事项·①对本品或其中任何辅料过敏者禁用。②老年患者用药期间应该监测肾功能并按照肾功能进行剂量调整。③替比夫定与其他经肾小管分泌的药物或改变肾小管分泌功能的药物联用可以增加替比夫定或联用药物的血药浓度。④本品可能发生乳酸酸中毒、横纹肌溶解症等严重不良反应,建议患者在出现无法解释的肌无力、触痛或疼痛时及时报告给医生。⑤哺乳期妇女使用本品应避免授乳;尚未在16岁以下儿童中进行本品的研究,目前尚不推荐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广泛使用。⑥肝功能受损的患者无须调整剂量,肾功能减退的患者使用本品需适当调整剂量。⑦避免与干扰素同时使用。
▶特拉匹韦(Telaprevir)
·商品名·Incivek。
·药理作用·本品是第一代HCV蛋白酶抑制剂,其能够可逆性地抑制HCV NS3/NS4A蛋白酶,通过直接攻击HCV阻断其复制。
·药代动力学·健康志愿者分别口服特拉匹韦450 mg、750 mg和1 250 mg,每日3次,连续5d。测得的Cmax分别为1.92 mg/L、1.72 mg/L和2.15 mg/L,AUC分别为9.28 mg·h/L、9.48 mg·h/L和13.9mg·h/L;t1/2为2~6 h。
·适应证·与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联合用于治疗成人慢性丙型肝炎,可用于未接受过干扰素类药物治疗或对之前的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用法用量·口服。推荐剂量为750 mg,与食物(非低脂饮食)同服,每日3次(每7~9h1次);与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NF)α和利巴韦林联用12周,之后另进行12~36周的PEG-INFα和利巴韦林治疗。
·制剂·片剂:每片375 mg。
·注意事项·①对本品或其中任何组分过敏者禁用。②本品需与利巴韦林和PEG-INFα联用,而利巴韦林可引起新生儿缺陷和胎儿死亡,故妊娠妇女禁用。③本品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皮疹、贫血、恶心、痔疮、腹泻、肛直肠刺激感、味觉障碍、疲乏、呕吐和肛门瘙痒,可致严重皮肤反应,如药物性皮疹、嗜酸粒细胞增多、Stevens-Johnson综合征等。
▶达卡他韦(Daclatasvir)
·商品名·Daklinza。
·药理作用·本品属于新型直接抗丙型肝炎病毒(HCV)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DAA),作为HS5A抑制剂,与HS5A的N端结合,抑制RNA复制和病毒装配,从而直接抑制HCV。
·药代动力学·感染HCV的人群服用达卡他韦片后,其Cmax、AUC和Cmin的增高与剂量呈比例关系(最高剂量为60 mg/次,1次/日),连续服用4天,可达稳态血药浓度。HCV感染者多次口服达卡他韦片后,2h血药浓度达峰值,其绝对生物利用度为67%。高脂餐(约951 kcal)后服用达卡他韦片,可使达卡他韦片的Cmax和AUC(0-inf)降低。肾功能不全者(肌酐清除率≤60ml/min)服用60 mg的达卡他韦片后,其AUC(0-inf)、游离型药物AUC(0-inf)与肾功能正常者相比均有升高。肝功能不全者,达卡他韦总Cmax和AUC(0-inf)及游离型Cmax和AUC(0-inf)均降低。未检测儿童人群中达卡他韦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HCV感染者中达卡他韦药代动力学参数与年龄、性别及种族无临床相关性。HCV感染人群中,达卡他韦的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99%,表观分布容积约为47 L。达卡他韦是CYP3A的底物,主要由CYP3A4代谢;主要通过排泄物消除(88%),其中约53%为原型药物。终末消除t1/2为12~15 h。
·适应证·适用于单药治疗基因型为1或3的感染者,也可与索非布韦或利巴韦林联合用于治疗HCV感染。
·用法用量·口服,推荐剂量60 mg,每日1次,可与食物同服,也可与索非布韦或利巴韦林联合用药。推荐治疗疗程:12周。
·制剂·片剂:30 mg、60 mg、90 mg。
·注意事项·①有使HBV复发的风险:在开始HCV治疗前应检测患者是否感染HBV,并提示所有既往感染或有HBV感染现病史的患者存在HBV复发的风险。注意随访和监测HCV/HBV共感染者是否存在HBV感染及肝炎复发的情况。②当与索非布韦和胺碘酮同时服用时有导致心动过缓的风险:同时服用胺碘酮、索非布韦及其他直接DAA(包括达卡他韦),尤其是正在同时服用β受体阻断剂及患有其他心脏疾病、进展性肝脏疾病时可导致严重的心动过缓。因此不推荐胺碘酮、索非布韦及达卡他韦联合应用。③达卡他韦与索非布韦联合用药12周用于治疗基因型为3型且伴有硬变的感染者时,持续病毒应答率降低,应限制使用。④基因型为1a且伴有硬变的感染者应考虑检测病毒的HS5A的耐药相关多态性。⑤达卡他韦主要由CYP3A4代谢,当暴露于强CYP3A4抑制剂时,应将达卡他韦减量至30 mg/d;当暴露于CYP3A4诱导剂时,应将达卡他韦剂量增加至90 mg/d。
▶索非布韦(Sofosbuvir)
·商品名·Sovaldi。
·药理作用·本品属于DAA,为HCV依赖RNA的NS5B RNA聚合酶抑制剂,在病毒的复制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本品是一种核苷类药物,可在细胞内代谢为具有药理学活性的磷酸三尿苷(GS-461203)并整合进入HCV RNA,起到终止的作用,阻断病毒的复制,且活性物质GS-431203不对人RNA聚合酶及线粒体RNA产生抑制作用。
·药代动力学·
1.药物吸收 健康成人口服索非布韦后,血浆中的索非布韦在服药后0.5~2 h达到峰值。一项基于群体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显示,基因型1~6型的HCV感染者在接受索非布韦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后,索非布韦的几何平均稳态AUC0~24为969 mg·h/L,其代谢产物GS-331007的几何平均稳态AUC0-24为6 790 mg·h/L。与健康受试者相比,HCV感染者服用索非布韦后其AUC0~24升高60%,代谢产物GS-331007的AUC0~24降低39%。给药剂量在200~1200 mg,索非布韦和GS-331007的AUC呈线性范围。
2.食物对吸收的影响 食物对索非布韦的吸收无影响。
3.药物分布 索非布韦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为61%~65%,且结合率不受药物浓度的影响(1~20 mg/ml)。健康受试者口服400 mg索非布韦后,其血液-血浆比约为0.7。
4.药物代谢 索非布韦大部分在肝脏中代谢为有药理学活性的核苷类似物GS-461203,其代谢过程涉及:由CatA或CES1催化的水解过程、由HINT1催化的氨基磷酸酯剪切及嘧啶核苷酸的生物合成导致的磷酸化。
5.药物消除 单次口服400 mg索非布韦,其代谢产物GS-331007主要经尿液排出体外,索非布韦和GS-331007的平均终末t1/2分别为0.4 h和27 h。
6.肾功能不全者 与肾功能正常者[eGFR>80 ml/(min/1.73 m2)]相比,在轻、中、重度肾功能不全受试者体内索非布韦AUC0-inf分别为增加61%、107%和171%,GS-331007的AUC0-inf增加55%、88%、451%。与服药1h后进行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相比,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血液透析前1h服用本品,索非布韦和GS-331007的AUC0-inf分别增加60%、2070%。持续透析4h可去除给药剂量的18%。轻、中度肾功能不全者无须调整给药剂量,针对严重肾功能不全或终末期肾病者无法确定推荐剂量。
7.肝功能不全者 与肝功能正常的受试者相比,在中度和重度肝功能不全受试者体内索非布韦AUC0~24分别增加为126%和143%,GS-331007D的AUC0~24分别增加18%和9%。肝硬变对索非布韦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并无影响。轻、中、重度肝功能不全者无须剂量调整。
8.种族、性别 种族和性别对索非布韦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无影响。
9.儿童用药 暂无数据支持。
10.老年人群用药 年龄(19~75岁)对索非布韦和GS-331001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无临床相关的影响。
·适应证·索非布韦为HCV NS5B聚合酶抑制剂,可与其他药物联合用于治疗基因型1~4型慢性HCV感染。
·用法用量·
1.推荐剂量和用法 400 mg/次,每日1次,可单独服用或与食物同服。
2.与利巴韦林或聚乙二醇干扰素、利巴韦林联用 推荐治疗方案如下:①基因型1型或4型,给药方案为索非布韦+聚乙二醇干扰素α+利巴韦林,给药12周。②基因型2型,给药方案为索非布韦+利巴韦林,用药12周。③基因型3型,给药方案为索非布韦+利巴韦林,用药24周。
3.HCV/HIV-1共感染者 治疗方案见上表。
4.其他 ①索非布韦与利巴韦林联用24周可用于治疗无法使用干扰素治疗的基因型1型的HCV感染者。②在治疗患有肝细胞癌且等待肝移植的HCV感染者时,应与利巴韦林联用48周以上或使用至肝移植时。③无法对严重肾功能不全或终末期肾脏病患者制订推荐剂量。
·制剂·片剂,400 mg/片。
·注意事项·①在胺碘酮与索非布韦及其他DAA联合使用时可能会导致严重的症状性心动过缓。②P-gp诱导剂(如利福平、圣约翰草)可影响索非布韦的血药浓度。③在使用有潜在药物相互作用前应参照完整说明书中的信息。
▶索非布韦/维柏他韦(Sofosbuvir/Velpatasvir)
·商品名·Epclusa。
·药理作用·本品是由索非布韦和维帕他韦组成的复方制剂,属于DAA。索非布韦是HCV不依赖NS5B的RNA聚合酶抑制剂,其作为前药可在细胞中代谢为有药理学活性的三磷酸尿苷(GS-331007),并通过NS5B聚合酶整合进入HCV RNA,并作为终止子阻断病毒复制。索非布韦对人DNA、RNA及线粒体RNA均无抑制作用。维帕他韦是HCV NS5A蛋白的抑制剂,可阻断HCV的复制。
·药代动力学·请参阅索非布韦及维帕他韦。索非布韦、维帕他韦及索非布韦活性代谢产物GS-331007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见表16-1。
表16-1 成年HCV感染者多次服用本品后主要成分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适应证·适用于治疗基因型为1~6型的成年慢性HCV感染者:无硬变或存在代偿性硬变的感染者;与利巴韦林联用治疗出现失代偿性硬变的HCV感染。
·用法用量·①推荐剂量:每日口服1片(含400 mg索非布韦,100 mg维帕他韦),可空腹或与食物同服。②推荐剂量及疗程见表16-2。
表16-2 索非布韦/维帕他韦推荐剂量及疗程
注:a.临床实验中,治疗方案包括聚乙二醇α干扰素/利巴韦林单药治疗或联合一种HCV NS3/4A抑制剂。
·制剂·片剂,每片含400 mg索非布韦、100 mg维帕他韦。
·注意事项·①有使HBV复发的风险:应在开始HCV治疗前对所有患者进行HBV感染检测,并提示所有既往感染或有HBV感染现病史的患者存在HBV复发的风险。应注意随访和监测HCV/HBV共感染者是否存在HBV感染及肝炎复发的情况。②当与胺碘酮同时服用有导致心动过缓的风险:同时服用胺碘酮,尤其是正在同时服用β受体阻断剂及患有其他心脏疾病、进展性肝脏疾病时可导致严重的症状性心动过缓。因此不推荐本品与胺碘酮联用。当患者没有其他的替代治疗方案时,可在心电监护情况下联合本品使用。
▶雷迪柏韦/索非布韦(Ledipasvir/Sofosbuvir)
·商品名·Harvoni。
·药理作用·本品是由雷迪帕韦与索非布韦组成的复方药物,属于DAA。雷迪帕韦是HCV不依赖NS5B的RNA聚合酶抑制剂,索非布韦是一种可在细胞内代谢为有药理学活性的三磷酸尿苷(GS-461203)可整合进HCV RNA中,从而作为终止子。
·药代动力学·口服本品后,雷迪帕韦在4~4.5 h达到药峰浓度,而索非布韦在服药后0.8~1 h即达到药峰浓度,其活性代谢产物GS-461203在服药后3.5~4 h达到药峰浓度。索非布韦与GS-461203在健康成年及HCV感染人群中的AUC0~24及Cmax相似;而与正常成年人相比,雷迪帕韦在HCV感染人群中的AUC0~24及Cmax分别下降24%及32%。与空腹相比,餐后单次服用本品可使索非布韦的AUC0-inf提高2倍,但对其Cmax并无明显的影响。食物对雷迪帕韦并无影响。雷迪帕韦的血浆蛋白结合率>99.8%,索非布韦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为61%~65%。雷迪帕韦大部分以原型排泄,索非布韦主要在肝脏代谢,GS-331007为索非布韦的主要代谢产物(>90%)。索非布韦主要经肾脏排泄,雷迪帕韦原型药物主要通过胆汁排泄。在服用本品后,索非布韦及GS-331007的终末t1/2分别为0.5h、27h。
1.肾功能不全者 雷迪帕韦在健康成人及肾功能不全者中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并无临床相关的差异。索非布韦的相关数据可参考“索非布韦”中的药代动力学部分。
2.肝功能不全者 未感染HCV的严重肝功能不全者单次口服90 mg雷迪帕韦,其AUC0-inf与对照组相似。肝硬变对雷迪帕韦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无临床相关影响。
3.种族、性别 种族与性别对雷迪帕韦、索非布韦及GS-331007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无临床相关影响。
4.老年人群 在18~80岁的HCV感染者中,年龄对雷迪帕韦、索非布韦及GS-331007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并无临床相关影响。
·适应证·适用于治疗成年基因型1型的慢性丙型肝炎。
·用法用量·
1.推荐剂量 每日口服1片(含90 mg雷迪帕韦和400 mg索非布韦),可单独服用,也可与食物同服。
2.推荐疗程 ①未经治疗且伴/不伴肝硬变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12周。②已经治疗且不伴有肝硬变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12周。③已经治疗且伴有肝硬变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24周。④严重肾功能不全者或终末期肾脏病患者的服用剂量调整无可参考的数据。
·制剂·片剂,每片含90 mg雷迪帕韦、400 mg索非布韦。
·注意事项·①与胺碘酮同时服用有导致心动过缓的风险:同时服用胺碘酮,尤其是正在同时服用β受体阻断剂及患有其他心脏疾病、进展性肝脏疾病时可导致严重的症状性心动过缓。不推荐雷迪帕韦/索非布韦与胺碘酮联用,当患者没有其他的替代治疗方案时,可在心电监护情况下联合本品使用。②不推荐与其他含有索非布韦的药物联用,包括索非布韦。
▶特拉匹韦(Telaprevir)
·商品名·Incivek。
·药理作用·本品属于DAA,作用于HCV NS3/4丝氨酸蛋白酶。NS3/4丝氨酸蛋白酶在使HCV编码的蛋白质裂解和病毒复制过程中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药代动力学·在未经治疗的基因型1型的慢性丙型肝炎受试者中,采用特拉匹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及利巴韦林的治疗方案,多次给药后(750 mg,q8 h),平均Cmax(标准差)为3 510(1 280)mg/L,Cmin(标准差)为2 030(930)mg/L,AUC8h(标准差)为22 300(8 650)mg·h/L。特拉匹韦主要在小肠吸收。单次口服特拉匹韦,其血药浓度在4~5 h达到峰值。体外实验证实,特拉匹韦是P-gp的底物。与聚乙二醇干扰素及利巴韦林联用时,特拉匹韦的生物利用度比单用特拉匹韦高。与空腹状态下相比,普通餐后口服特拉匹韦,其AUC增长了237%;低脂餐后和高脂餐后服用特拉匹韦,其AUC分别增加117%和330%。特拉匹韦浓度为0.1~20 μmol/L时,血浆蛋白结合率为59%~76%。特拉匹韦主要与α-1酸性糖蛋白及白蛋白呈浓度依赖性结合。口服特拉匹韦后,表观分布容积约为252 L(个体间差异为72%)。特拉匹韦主要在肝脏代谢,在粪便及尿液中可检测出多种代谢产物。多次给药后,特拉匹韦的对映异构体吡嗪酸及在与特拉匹韦α-羰基酰胺结合端发生还原反应所产生的代谢物为主要的代谢产物。体外实验中证实,特拉匹韦主要由CYP3A4代谢。非细胞色素酶系代谢酶也在特拉匹韦的代谢中起到一定作用。口服给药后,其表观总清除率约为32.4 L/h(个体间差异为27.2%)。单次口服特拉匹韦750 mg后,其平均消除t1/2为4.0~4.7 h。稳态时,其有效t1/2为9~11 h。
1.肝功能不全者 与健康人相比,中度肝功能不全的HCV未感染患者,其特拉匹韦的稳态暴露量降低46%。因此伴有中度或重度肝功能不全的HCV感染者不推荐使用特拉匹韦。与健康人相比,轻度肝功能不全的HCV未感染患者,特拉匹韦的稳态暴露量减少约15%。在有肝脏疾病史并接受过特拉匹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和利巴韦林治疗的患者中,不需要调整剂量。
2.肾功能不全者 与健康受试者相比,严重肾功能不全者单次口服750 mg特拉匹韦后,其Cmax和AUCinf分别增高3%及21%。
3.性别与种族 不同性别无须调整特拉匹韦用药剂量,且种族对特拉匹韦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并无影响。
4.老年人群 年龄(19~70岁)对特拉匹韦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并无影响。
·适应证·特拉匹韦为HCV NS3/4A的蛋白酶抑制剂,可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及利巴韦林联合使用用于治疗基因型1型的有既往肝脏疾病史(包括肝硬变)并接受过基于干扰素治疗方案(包括对干扰素治疗无应答、部分应答及复发)的成年慢性丙型肝炎患者。
·用法用量·①口服750 mg/次,每日3次,需与食物同服(非低脂餐)。②特拉匹韦必须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及利巴韦林联合使用,并根据病毒学应答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及利巴韦林联合使用继续治疗12~36周。③聚乙二醇干扰素α及利巴韦林的使用剂量请参考其说明书。
·制剂·片剂,375 mg/片。
·注意事项·①当聚乙二醇干扰素α与利巴韦林联合使用时,利巴韦林可导致出生缺陷或胎儿死亡。在开始治疗前,应明确患者是否妊娠,建议治疗期间采用两种避孕措施,并每月进行妊娠测试。②严重的皮肤反应:曾有出现伴随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全身症状及Stevens-Johnson综合征的报道。若出现严重的皮肤反应,所有含有特拉匹韦的治疗方案均应停止。③贫血:在开始含有特拉匹韦的治疗方案前应检测血红蛋白浓度,并调整利巴韦林的用量,必要时可停用特拉匹韦。④特拉匹韦不能单独用与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必须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和利巴韦林联合应用。⑤对既往治疗无应答者(尤其是伴有肝硬变的患者)有很大概率不能达到持续病毒学应答(SVR),且可对特拉匹韦产生耐药。⑥既往采用含有特拉匹韦或其他NS3/4A抑制剂治疗失败的患者再次使用特拉匹韦时,特拉匹韦的有效性未知。
▶Glecaprevir/Pibrentasvir
·商品名·Mavyret。
·药理作用·本品为Glecaprevir和Pibrentasvir组成的复方药物,属于DAA。Glecaprevir为HCV NS3/4蛋白酶抑制剂,该蛋白酶在将HCV编码的多聚蛋白质水解和病毒的复制中均具有重要作用。Pibrentasvir为HCV NS5A的抑制剂,在病毒的复制和病毒粒子的组装中具有重要作用。
·药代动力学·健康受试者服用本品后,Glecaprevir和Pibrentasvir的tmax均为5h,血浆蛋白结合率分别为97.5%和99.9%,t1/2分别为6h和13 h。Glecaprevir主要经CYP3A代谢,主要排泄通路为胆汁粪便,分别由粪便排出92.1%和96.6%。无肝脏纤维化的HCV感染者服用本品后,Glecaprevir和Pibrentasvir的Cmax分别为597 mg/L和110 mg/L,AUC24,ss分别为4800mg·h/L和1430 mg·h/L。
1.肾功能不全者 与正常受试者相比,未感染HCV且伴有轻度、中度、重度及终末期肾脏病未进行血液透析的肾功能不全者中,Glecaprevir与Pibrentasvir的AUC的增幅小于56%。在依赖血液透析的未感染HCV的肾功能不全者中,Glecaprevir与Pibrentasvir在血液透析前与血液透析后的AUC并无明显差别(差异≤18%)。与肾功能正常者相比,在感染HCV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无论是否进行血液透析治疗)中观察到Glecaprevir与Pibrentasvir的AUC分别增高86%及54%。
2.肝功能不全者 与无肝硬变的HCV感染者相比,在已感染HCV且已有代偿性肝纤维化的受试者中观察到Glecaprevir的暴露量增加近2倍,而Pibrentasvir的暴露量并无明显差别。与未感染HCV且肝功能正常的受试者相比,Child-Pugh B级的受试者体内,Glecaprevir的AUC增加近1倍,而在Child-Pugh C级的受试者中,Glecaprevir的暴露量增加近11倍。Child-Pugh B级的受试者体内,Pibrentasvir的AUC增加26%,而在Child-Pugh分级为C级的受试者中,Pibrentasvir的暴露量增加114%。
3.年龄/性别/种族/体重的影响 年龄(18~88岁)、性别、种族(或民族)及体重对Glecaprevir和Pibrentasvir的药代动力学产生临床相关的影响。
·适应证·适用于基因型1~6型的无硬变或代偿性肝硬变(Child-Pugh A级)的治疗。本品也可用于曾接受过含有HCV NS5A抑制剂或NS3/4A蛋白酶抑制剂的基因型1型感染者的治疗。
·用法用量·
1.推荐剂量 3片/次(Glecaprevir日总剂量300 mg,Pibrentasvir日总剂量120 mg),每日1次,与食物同服。
2.推荐疗程 见表16-3和表16-4。
表16-3 未经治疗的患者疗程
表16-4 曾接受过治疗的患者疗程
注:1数据来源于临床试验中曾接受过雷迪帕韦和索非布韦或达卡他韦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及利巴韦林治疗。2数据来源于临床实验中曾接受过西咪匹韦和索非布韦或西咪匹韦、波塞普韦或特拉匹韦联合聚乙二醇或利巴韦林联合治疗。
·制剂·片剂:每片含100 mg Glecaprevir,40 mg Pibrentasvir。
·注意事项·①有使HBV复发的风险:在HCV治疗开始前应监测患者是否患有或曾患有HBV。在抗HCV治疗中对HBV/HCV共感染者进行监测,以防HBV复发或发生暴发型肝炎,且应在治疗后进行随访。②曾经接受过含有HCV NS5A抑制剂和NS3/4A蛋白酶抑制剂的患者不宜使用本品。
▶西咪匹韦(Simeprevir)
·商品名·Olysio。
·药理作用·本品属于DAA,为HCV NS3/4A蛋白酶抑制剂,在HCV的复制中有重要作用。生物化学试验表明,西咪匹韦可对基因型1a、1b的HCV NS3/4A蛋白酶起到抑制作用。
·药代动力学·健康人多次给予75~200 mg/d,西咪匹韦的血浆Cmax及AUC的增加不成线性,重复给药容易蓄积。服药7d后达稳态血药浓度。HCV感染者体内西咪匹韦的AUC与未感染HCV的受试者相比高出2~3倍。当与聚乙二醇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联用时,西咪匹韦的血浆Cmax和AUC与单独应用西咪匹韦时并无差别。HCV感染者平均稳态血药浓度为1 930 mg/L(标准差:2 640),其平均稳态AUC24为57 469 mg·h/L(标准差:63571)。
1.吸收、分布 西咪匹韦口服可吸收,服药后4~6h达到最大血药浓度(Cmax),体外实验显示西咪匹韦是P-gp的底物。健康人在食用高脂、高热餐(928 kcal)和普通餐(533 kcal)后可使西咪匹韦的相对生物利用度(AUC)分别提高61%和69%,且吸收时间分别推迟1h和1.5 h。西咪匹韦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大于99.9%,主要与白蛋白结合,仅有一小部分与α-1酸性糖蛋白结合。血浆蛋白结合率对肾功能不全或肝功能不全的患者没有影响。
2.代谢、排泄 动物实验中,西咪匹韦主要分布于肠和肝脏组织中,经CYP3A酶系氧化代谢。单次口服200 mg经14C标记的西咪匹韦并检测其放射性来源,结果显示血浆中80%的放射性来源于原型药物,一小部分放射性来源于代谢产物(其中无主要代谢产物)。粪便中的代谢产物主要经氧化所得。西咪匹韦主要经胆汁排出体外,由粪便排泄的比例约为91%。经粪排泄的原型药物西咪匹韦约占口服剂量的31%。未感染HCV的受试者口服200 mg西咪匹韦后,其终末t1/2为10~13 h。
3.肝功能不全者 与肝功能正常的HCV感染者相比,中度肝功能不全者与重度肝功能不全者体内西咪匹韦的AUC分别增加2.4倍和5.2倍。暂未对西咪匹韦在中至重度肝功能不全者体内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研究,且随着西咪匹韦剂量增加,其所导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有所增加,包括皮疹和光敏性皮炎。暂无针对中度及重度肝功能不全者的推荐剂量,因此应在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使用西咪匹韦。肝纤维化对西咪匹韦的药代动力学并无临床相关影响。
4.肾功能不全者 西咪匹韦几乎不经肾脏排泄。与未感染HCV且肾功能正常的受试者(eGFR≥80 ml/min)相比,未感染HCV且严重肾功能不全受试者(eGFR<30 ml/min)体内,西咪匹韦平均稳态AUC升高62%。轻、中、重度肾功能不全者在使用西咪匹韦时无须调整剂量。暂无严重肾功能不全、终末期肾脏病或需要血液透析的HCV感染者使用西咪匹韦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数据。西咪匹韦与血浆蛋白高度结合,因此血液透析不可将其从体内清除。
5.老年人群 年龄(18~73岁)对西咪匹韦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并无临床相关影响。无西咪匹韦在65岁以上人群中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发现,老年人群使用西咪匹韦时无须调整剂量。
6.性别、体重、BMI 无须调整剂量。
7.种族 未感染HCV的受试者中,亚裔人群体内西咪匹韦的暴露量高于高加索人种。因此西咪匹韦在东亚族裔中应用的安全性数据不足。因此,东亚族裔在使用西咪匹韦前应权衡利弊。西咪匹韦在高加索人与黑种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类似。
·适应证·西咪匹韦是HCV NS3/4A蛋白酶抑制剂,可联合其他药物用于治疗慢性丙型肝炎。①可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和利巴韦林联合使用用于治疗基因型1型的伴有代偿性肝脏疾病的患者(包括肝硬变)。②西咪匹韦必须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
·用法用量·①每日1粒150 mg胶囊剂与食物同服。②西咪匹韦应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及利巴韦林联合使用12周,并基于治疗状态持续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和利巴韦林12周或36周。③聚乙二醇干扰素α及利巴韦林的使用剂量应参照其说明书。
·制剂·胶囊剂,150 mg。
·注意事项·①胚胎和胎儿毒性(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和利巴韦林联合使用):利巴韦林可导致出生缺陷或胎儿死亡。动物实验证实干扰素可导致流产。服药期间应避孕。开始治疗前,应对患者进行妊娠检测,且应在治疗中采取两种以上的避孕措施,并每月进行妊娠检测。②光敏性:在采用包含西咪匹韦、聚乙二醇干扰素α和利巴韦林治疗方案的患者中观察到严重的光敏性。服药期间应防晒,且应减少暴露在日光的时间。若发生光敏性应考虑中断治疗。③皮疹:在采用包含西咪匹韦、聚乙二醇干扰素α和利巴韦林治疗方案的患者可能发生皮疹。若出现严重皮疹应考虑中断西咪匹韦治疗。④西咪匹韦与CYP3A的中等或强抑制剂联用时,可显著增加血浆西咪匹韦浓度;当与CYP3A中等或强诱导剂合用时,可显著降低血浆中西咪匹韦的浓度。⑤轻度肝功能不全者服用西咪匹韦时无须剂量调整。⑥强烈推荐在基因型1a型HCV感染者治疗前检测基线HCV NS3 Q80K多态性,Q80K存在多态性的基因型1a型的HCV感染者建议选用其他治疗方案。⑦推荐剂量不适用于东亚族裔及中、重度肝功能不全患者。
▶奥比他韦/柏利普韦/利托那韦(Ombitasvir/Paritasvir/Ritonavir)
·商品名·Technivie。
·药理作用·本品是两种作用机制不同的DAA与利托那韦组成的复方药物。奥比他韦为HCV NS5A的抑制剂,在病毒RNA复制与病毒装配中起重要作用。帕利普韦是HCV NS3/4A蛋白酶抑制剂,可抑制NS3/4蛋白酶将病毒合成的多聚蛋白剪切为NS3、NS4A、NS4B、NS5A、NS5B的过程。利托那韦为CYP3A4的抑制剂,可提高奥比他韦和帕利普韦血浆峰浓度和谷浓度,并提高药物暴露量(如AUC)。
·药代动力学·奥比他韦、帕利普韦、利托那韦口服吸收后可在4~5 h达到峰值。奥比他韦暴露量的增加呈线性,帕利普韦和利托那韦剂量的增加为非线性。奥比他韦和帕利他韦与利托那韦联合使用时,其生物利用度分别为48.1%和52.6%。据群体药代动力学研究,基因型4型HCV感染者口服奥比他韦、帕利普韦和利托那韦后,其AUC0~24分别为1 239 mg·h/L、2 276 mg·h/L、6 072 mg·h/L。基因型4型HCV感染者口服本品后,奥比他韦、帕利普韦、利托那韦的平均稳态Cmax分别为82 mg/L、194 mg/L和543 mg/L。
1.食物对吸收的影响 与空腹状态下服药相比,中等热量餐后服用本品可使奥比他韦、帕利他韦、利托那韦的平均AUC增加82%、211%、49%。高脂餐后服用本品,奥比他韦、帕利他韦、利托那韦的平均AUC分别升高76%、180%、44%。
2.药物分布 ①奥比他韦: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99.9%(药物浓度为0.09~9 μg/ml),平均血液血浆浓度比为0.49,分布容积为173 L。②帕利普韦: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7%~98.6%(药物浓度为0.08~8 μg/ml),平均血液血浆浓度比为0.7,分布容积为103 L。③利托那韦: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9%(药物浓度为0.007~22 μg/ml),平均血液血浆浓度比为0.6。
3.药物代谢 ①奥比他韦:奥比他韦主要经酰胺水解及氧化两个过程代谢,口服经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奥比他韦后,约90.2%的药物存在于粪便中,约1.91%的药物存在于尿液中。粪便及尿液中的原型奥比他韦约占87.8%和0.03%。奥比他韦的消除t1/2为21~25 h。②帕利普韦:主要由CYP3A4代谢,小部分经CYP3A5代谢,口服经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帕利普韦(与100 mg利托那韦同服)后,约88%的药物存在于粪便中,尿液中的药物量很少(约0.05%)。粪便中及尿液中原型帕利普韦存在的比例分别为1.1%和0.05%。帕利普韦平均血浆t1/2为5.5 h。③利托那韦:主要由CYP3A代谢,小部分由CYP2D6代谢,其平均血浆t1/2为4h。单次口服600 mg经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利托那韦后,约86.4%的药物存在于粪便中,约11.3%的药物存在于尿液中。在体试验证明,奥比他韦、帕利普韦、利托那韦不抑制OAT1;据离体试验数据推断,他们对OCT1、OAT3、MATE1和MATE2K;同时奥比他韦、帕利普韦、利托那韦也不是OCT1的底物。
4.肝功能不全者 ①与肝功能正常者相比,奥比他韦、帕利普韦、利托那韦在肝功能轻度不全者(Child-Pugh评分5~6)体内平均AUC分别降低8%、29%、34%。②与肝功能正常者相比,奥比他韦、利托那韦在肝功能中度不全者(Child-Pugh评分7~9分)体内平均AUC分别降低30%、30%;帕利普韦平均AUC增加62%。③与肝功能正常者相比,帕利普韦、利托那韦在肝功能重度不全者(Child-Pugh评分10~15分)体内平均AUC分别增加945%和13%,奥比他韦的平均AUC降低54%。
5.肾功能不全者 ①在未感染HCV的受试者中,肾功能对奥比他韦、帕利普韦、利托那韦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无临床相关影响。本品在未感染HCV的终末期肾脏病的人群中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未知。②与肾功能正常者相比,利托那韦在轻度肾功能不全者(Ccr:60~89 ml/min)AUC增加40%,奥比他韦与帕利普韦的AUC不变。③与肾功能正常者相比,利托那韦在重度肾功能不全者(Ccr:30~59 ml/min)AUC增加76%,奥比他韦和帕利普韦AUC不变。④与肾功能正常者相比,帕利普韦和利托那韦AUC分别增加25%和108%,而奥比他韦AUC不变。
6.儿童用药 暂无18岁以下人群的药代动力学数据暂缺。
7.性别、体重、种族/民族、年龄 无须调整剂量。
·适应证·本品是奥比他韦(NS5A抑制剂)、帕利他韦(NS3/4A蛋白酶抑制剂)、利托那韦(CYP3A抑制剂)组成的复方药物。可与利巴韦林联合用于治疗不伴有肝硬变的基因型4型慢性HCV感染者。
·用法用量·推荐剂量:晨服,每日2片,可与食物同服,治疗方案和疗程见表16-5。推荐与利巴韦林联合使用。
表16-5 奥比他韦/帕利普韦/利托那韦治疗方案和疗程
注:*未经治疗的且不能服用、不能耐受利巴韦林的患者可口服本品12周。
·制剂·片剂,含12.5 mg奥比他韦,75 mg帕利普韦,50 mg利托那韦。
·注意事项·①应在开始治疗4周时对所有服药者的肝功能进行实验室检测,若存在本品导致的ALT升高,应严密检测,并依从完整说明书指导。②肝硬化患者服用本品可能会导致肝功能失代偿及肝功能衰竭,从而导致需肝移植或致命的后果,主要发生与晚期肝硬化者服用本品时。患者肝功能失代偿应停用本品。③在服用含有炔雌醇的药物前应停止服用本品。④本品与其他药物联用时,可能发生不良反应,其中部分可能导致本品的效用降低。
▶波塞普韦(Boceprevir)
·商品名·Victrelis。
·药理作用·本品属于DAA,是HCV NS3/4A蛋白酶抑制剂,可抑制病毒合成的多聚蛋白被剪切成NS4A、NS4B、NS5A及NS5B。本品同时可与NS3蛋白酶活性位点丝氨酸的α-羰基酰胺功能团共价结合,抑制HCV病毒在宿主细胞中的复制。
·药代动力学·波塞普韦胶囊中含有以1∶1比例混合的非对映异构体,分别为SCH534128和SCH534129。在血浆中异构体SCH534128(具有活性)与SHC534129的比例变为2∶1。除非特别说明,波塞普韦的血药浓度均指两种异构体的共同浓度。
1.吸收 波塞普韦口服后,其中位tmax为2h,但其浓度增长程度小于剂量的增加程度,且个体暴露量在800~1200 mg重叠,在服用日常剂量(每日3次)1天后达稳态血药浓度。暂未有波塞普韦生物利用度的数据。与食物同服可增加波塞普韦的暴露剂量,波塞普韦的生物利用度与食物类型、服用时间并无关系。
2.分布 健康人服用波塞普韦在其达稳态血药浓度时的平均分布容积约为772 L。单次口服800 mg波塞普韦,其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75%。波塞普韦胶囊中含有的两种非对映异构体在血浆中快速转换构型,其中SCH534128占多数且具有药理学活性。
3.代谢 体外实验数据显示波塞普韦主要通过醛糖还原酶介导的通路代谢成为无酮体的无活性代谢产物。单次口服800 mg经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波塞普韦后,循环系统内大多数代谢产物为无酮体的无活性代谢产物,且其平均暴露量是波塞普韦的4倍。小部分波塞普韦经CYP3A4/5氧化代谢。
4.消除 波塞普韦的平均血浆t1/2约为3.4 h。波塞普韦的总清除率约为161 L/h。单次口服800 mg经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波塞普韦后,约79%及9%的药物被排泄至粪便与尿液中,其中,粪便与尿液中的原型波塞普韦约占8%和3%。数据显示波塞普韦主要经肝脏代谢消除。
5.肝功能不全者 与肝功能正常者相比,中度(Child-Pugh评分7~9分)及重度(Child-Pugh评分10~12分)肾功能不全者单次口服400 mg波塞普韦后,活性异构体的平均AUC分别升高32%和45%,平均Cmax分别增加28%和62%。轻度肾功能不全(Child-Pugh评分5~6分)对波塞普韦具有药理活性的非对映异构体的暴露无影响。肝功能不全者无须调整波塞普韦的剂量。
6.肾功能不全者 单次口服波塞普韦800 mg后,与肾功能正常者相比,需进行血液透析的终末期肾脏病患者体内波塞普韦平均AUC降低10%,血液透析可去除小于1%的药物。因此肾功能不全者无须调整波塞普韦的用量。
7.性别、种族、年龄 对波塞普韦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无显著影响(年龄范围19~65岁)。
·适应证·本品不能单独用于治疗HCV感染,需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和利巴韦林联合使用,适用于未经治疗或干扰素+利巴韦林疗法治疗失败的,伴有肝代偿性疾病(包括肝硬变)的基因型1型慢性HCV成年感染者的治疗。
·用法用量·口服,800 mg/次,3次/日(每隔7~9 h)与食物同服。
·制剂·胶囊,200 mg/粒。
·注意事项·①由于本品需与聚乙二醇干扰素α和利巴韦林联合使用,而利巴韦林可导致出生缺陷或胎儿死亡,故应在开始治疗前采取两种或两种以上避孕措施,并每月进行妊娠检查。②与仅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和利巴韦林治疗相比,本品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和利巴韦林可能会导致血红蛋白浓度降低。③嗜中性粒细胞减少:与仅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和利巴韦林治疗相比,本品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和利巴韦林使用时,可能会导致嗜中性粒细胞减少。
▶奥比他韦/柏利普韦/利托那韦复合片剂与达沙布韦共包装制剂(Ombitasvir,Paritaprevir and Ritonavir tablets;Dasabuvir co-packaged for oral use)
·商品名·Viekira Pak。
·药理作用·本品是由三种作用机制不同的DAA组成,利托那韦可通过抑制CYP3A活性从而提高帕利普韦的血药浓度及总药物暴露量。奥比他韦及帕利普韦作用机制见奥比他韦/帕利普韦/利托那韦项。达沙布韦属依赖RNA的HCV RNA聚合酶抑制剂(由NS5B基因编码),可抑制病毒复制。
·药代动力学·奥比他韦、帕利普韦、利托那韦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见奥比他韦/帕利普韦/利托那韦项。达沙布韦的药代动力学信息如下:
1.药物吸收 达沙布韦口服后4~5h达峰,其血药浓度增加与给药剂量成线性,其生物利用度约为70%;感染HCV的受试者服用本品后,其体内达沙布韦的平均稳态AUC0~24为3 240 mg·h/L,其平均稳态Cmax为667 mg/L。达沙布韦的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99.5%(药物浓度为0.05~5 μg/ml),其平均血液-血浆比为0.7,表观分布容积为396 L。
2.食物对吸收的影响 与空腹受试者相比,在食用普通餐与高脂餐后,达沙布韦的AUC分别增加30%和22%,因此本品应与食物同服。
3.药物代谢 达沙布韦由CYP2C8代谢,少部分由CYP3A代谢。
4.药物消除 单次口服本品后,约94.4%的药物经粪便排出,约2%的药物由尿液排出,由粪便及尿液排出体外的部分中,约26%和0.03%为未经代谢的达沙布韦原型药物;达沙布韦的平均血浆t1/2为5.5~6 h。
5.肝功能不全者 与未感染HCV的肝功能正常者相比,轻度肝功能不全者(Child-Pugh A级,评分5~6)、服用达沙布韦后,其AUC分别增加17%;中度肝功能不全者(Child-Pugh B级,评分7~9)及重度肝功能不全者(Child-Pugh C级,评分10~15)服用本品后,达沙布韦的AUC分别降低16%和325%。因此,轻度肝功能不全者(Child-Pugh A级)无须调整用药剂量,不推荐中度肝功能者(Child-Pugh B级)服用本品,重度肝功能不全者(Child-Pugh C级)禁用本品。
6.肾功能不全者 肾功能不全者服用本品后,其药代动力学参数的变化与临床无关。尚无本品在未感染HCV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中的药代动力学数据。
7.儿童人群 本品在18岁以下人群中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尚不明确。
8.性别、种族/民族及年龄 无须剂量调整。
·适应证·不推荐本品用于已发生失代偿性肝脏疾病的患者;适用于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基因型1型慢性丙型肝炎,包括发生代偿性肝硬化的患者。
·用法用量·
(1)推荐剂量:奥比他韦、帕利普韦、利托那韦(12.5 mg/75 mg/50 mg片剂)晨间服用,各2片/次,1次/日;达沙布韦(250 mg片剂),1片/次,2次/日(早晚各一次),与食物同服。
(2)推荐疗程:见表16-6。HIV/HCV-1共感染者按表16-6推荐疗程服用。本品联合利巴韦林使用24周,推荐用于治疗已接受肝移植且肝功能正常无纤维化的患者(Metavir纤维化评分≤2)。
表16-6 奥比他韦/帕利普韦/利托那韦复合片剂与达沙布韦共包装制剂推荐疗程
注:*当患者1型(亚型未知)或1型混合感染时,按基因型la型的治疗方案治疗。**有治疗史的患者可使用本品联用利巴韦林治疗12周。
·制剂·片剂,含奥比他韦、帕利普韦、利托那韦(12.5 mg/75 mg/50 mg)。
·注意事项·①ALT升高:开始治疗前应检查肝功能,并应停用含有炔雌醇的药物(可使用其他代替药物)。服用本品后若出现ALT升高,应密切监测。②药物相互作用:本品与特定种类的药物联合使用可能会导致药物相互作用,可能会导致本品的治疗作用降低或消失,详情见完整说明书。
▶Elbasvir/Grazoprevir
·商品名·Zepatier。
·药理作用·本品是由Elbasvir和Grazoprevir组成的复合制剂,属于DAA。Elbasvir是HCV NS5A的抑制剂,可抑制病毒复制和装配;Grazoprevir为HCV NS3/4A蛋白酶抑制剂,可抑制HCV合成的多聚蛋白剪切为NS3、NS4A、NS4B、NS5A、NS5B的过程。
·药代动力学·Elbasvir在感染HCV的受试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与健康受试者相似,在5~100 mg/d的给药范围内,其给药剂量与血药浓度呈线性关系。Grazoprevir在感染HCV的受试者体内的暴露量是健康受试者的2倍,在10~800 mg/d的给药范围内,其血药浓度的增长幅度大于给药剂量的增加幅度。本品与利巴韦林联合使用时,其血浆AUC和Cmax与仅服用本品时无临床相关影响。HCV感染者服用本品6天后,其血药浓度达到稳态。不伴有肝硬变的HCV感染者服用本品后,达到稳态时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见表16-7。
表16-7 Elbasvir/Grazoprevir药代动力学参数
1.药物吸收 HCV感染者服用本品后,Elbasvir平均tmax为3h(达峰时间范围:3~6 h);Grazoprevir平均tmax为2h(达峰时间范围:0.5~3 h)。Elbasvir和Grazoprevir的绝对生物利用度分别为32%和27%。
2.食物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与健康受试者在空腹状态下服用本品相比,高脂餐后(900 kcal,其中500 kcal热量来源于脂肪)服用本品可使Elbasvir的AUC0-inf与Cmax分别降低约11%和15%,并使Grazoprevir的AUC0-inf与Cmax分别增高约1.5倍和2.8倍。但食物对本品无临床相关影响,因此本品在服用时可不考虑食物对其的影响。
3.药物分布 Elbasvir与Grazoprevir与白蛋白和α1酸性糖蛋白结合,其血浆蛋白结合率高,分别>99.9%和>98.8%。据群体药代动力学数据分析,Elbasvir和Grazoprevir的表观分布容积约为680 L和1250 L。在临床前药物分布的研究中发现,Elbasvir广泛分布于各组织中(包括肝脏),而Grazoprevir主要由OATP1B1/3转运子摄取进入肝脏。
4.药物消除 HCV感染者服用本品后,Elbasvir(50 mg)和Grazoprevir(100 mg)的终末t1/2分别为24 h和31 h。
5.药物代谢 Elbasvir和Grazoprevir主要经CYP3A氧化代谢,且在血浆中未发现Elbasvir和Grazoprevir的代谢产物。
6.药物排泄 Elbasvir和Grazoprevir主要由粪便排出体外(大于90%),经尿液排出的比例小于1%。
7.肾功能不全者 在对群体药代动力学进行分析后,与无严重肾功能不全的受试者相比,不需要血液透析的严重肾功能不全者,Elbasvir的AUC升高约46%。在对HCV感染者的群体药代动力学进行分析后发现,与无严重肾功能不全的受试者相比,Grazoprevir在需要血液透析和不需要血液透析的严重肾功能不全者体内的AUC分别增涨10%和40%。Elbasvir和Grazoprevir不可经血液透析去除,因此,需要血液透析和不需要血液透析的肾功能不全的受试者体内,Elbasvir和Grazoprevir暴露量的差异无临床相关意义。
8.肝功能不全者 与未感染HCV且肝功能正常者相比,未感染HCV且肝功能轻度、中度或重度肝功能不全者体内Elbasvir的AUC无临床相关差异。在对群体药代动力学进行分析后,无肝硬变的HCV感染者体内Elbasvir的稳态AUC与伴有代偿性肝硬变的HCG感染者相似。与未感染HCV且肝功能正常者相比,未感染HCV的轻度、中度、重度肝功能不全者体内Grazoprevir的AUC分别增长1.7倍、5倍、12倍;且与感染HCV且无肝硬变的人群相比,HCV感染者且伴有代偿性肝硬变者Grazoprevir的稳态AUC增高1.65倍。
9.儿童人群 无18岁以下儿童服用本品的研究数据。
10.老年人群 与65岁以下人群相比,65岁以上人群中Elbasvir和Grazoprevir的AUC分别增高16%和45%。
11.性别 与男性受试者相比,女性受试者服用本品后Elbasvir和Grazoprevir的AUC分别增高50%和30%。
12.体重和BMI 无临床相关影响。
13.种族/民族 与高加索人种相比,亚洲人服用本品后,Elbasvir和Grazoprevir的AUC分别增高约15%和50%。高加索人种与黑种人服用本品后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相似。
·适应证·适用于基因型1型或4型的成年慢性感染者,在特定人群中应与利巴韦林联合使用。
·用法用量·①推荐剂量:1片/日,可与或不与食物同服。②推荐疗程见表16-8。③HCV/HIV-1共感染者:按表16-11选择治疗方案。④肾功能不全(包括需要血液透析者):无推荐的剂量调整方案。
表16-8 Elbasvir/Grazoprevir的治疗方案和疗程
注:**在氨基酸位点28、30、31或39位点具有多态性。#聚乙二醇干扰素α+利巴韦林+HCV NS3/4A蛋白酶抑制剂。
·制剂·片剂:含50 mg Elbasvir和100 mg Grazoprevir。
·注意事项·①开始治疗前应对所有患者进行肝功能检查,HBsAg和anti-HBc检测。对基因型1a型患者推荐检测HCV病毒的NS5A耐药基因。②使用本品有可导致HBV复发的风险:在开始治疗前检测患者是否有乙型肝炎病史或乙型肝炎现病史。在开始治疗前或治疗结束后随访中应监测HCV/HBV共感染者乙型肝炎复发及暴发性肝炎发生的风险。③ALT升高:开始治疗前及治疗开始的第八周应检测肝功能,疗程需16周的患者需在第12周另行检测肝功能。若服用Elbasvir/Grazoprevir后有ALT升高的情况,请参考完整说明书。
▶索非布韦/维柏他韦/Voxilaprevir(Sofosbuvir/Velpatasvir/Voxilaprevir)
·商品名·Vosevi。
·药理作用·本品为固定剂量索非布韦、维帕他韦和Voxilaprevir组成的片剂,可用于治疗伴有肝硬变或代偿性肝硬变(Child-Pugh A级)的慢性丙型病毒型肝炎。索非布韦(SOF):HCV核苷酸类似物NS5B聚合酶抑制剂;维帕他韦:HCV NS5A抑制剂;Voxilaprevir:HCV NS3/4A蛋白酶抑制剂。
·药代动力学·索非布韦及维帕他韦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见“索非布韦”及“维帕他韦”项。Voxilaprevir的达峰时间约为4h,与空腹服用Voxilaprevir受试者相比,餐后服用Voxilaprevir后其达峰时间延长112%~435%。Voxilaprevir与人血浆蛋白高度结合(结合率>99%),主要由CYP3A4代谢,经胆汁排泄,其消除t1/2约为33 h。HCV感染者服用本品后,Voxilaprevir在其体内的Cmax、AUCtau、Cthrough分别为192 mg/L、2 577 mg·h/L、47 mg/L。
1.肾功能不全人群 索非布韦及维帕他韦在肾功能不全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见索非布韦/维帕他韦项下;肾功能重度不全者(eGFR<30 ml/min)未感染HCV的受试者单次口服100 mg Voxilaprevir后,Voxilaprevir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与健康受试者相比并无临床相关的差异。
2.肝功能不全人群 索非布韦及维帕他韦在肝功能不全者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见索非布韦/维帕他韦;未感染HCV的肝功能中度或重度不全者(Child-Pugh B级或C级)单次口服100 mg Voxilaprevir后,与肝功能正常受试者相比,Voxilaprevir的AUCinf分别增高299%和500%。相比于无肝硬化的受试者,肝硬化代偿期受试者(Child-Pugh A级)的暴露量增加73%。
3.其他 尚无儿童、年龄、种族和性别相关的研究。
·适应证·可用于治疗伴有肝硬变或代偿性肝硬变(Child-Pugh A级)的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①既往接受过NS5A抑制剂治疗的基因型1、2、3、4、5或6型感染者。②既往接受过包含索非布韦,不包含NS5A抑制剂的抗HCV治疗方案的基因型为1a或3型的感染者。③尚无证据证明本品治疗既往接受过包含索非布韦但无NS5A抑制剂治疗的HCV感染者时,较之于索非布韦/维帕他韦更有益。
·用法用量·①开始治疗前应对所有患者进行肝功能检查以及HBsAg和anti-HBc检测。②推荐剂量:每日服用1次,每次1片(含400 mg索非布韦、100 mg维帕他韦及100 mg Voxilaprevir),与食物同服。③对于曾接受过NS5A抑制剂治疗的基因型为1、2、3、4、5、6型的HCV感染者,服用本品的疗程为12周;曾接受过索非布韦且无NS5A抑制剂治疗的基因型为1a或3型的HCV感染者服用本品的疗程为12周。
·制剂·片剂,每片含400 mg索非布韦、100 mg维帕他韦及100 mg Voxilaprevir。
·注意事项·①与胺碘酮同时服用有导致心动过缓的风险:同时服用胺碘酮,尤其是正在同时服用β受体阻断剂及患有其他心脏疾病、进展性肝脏疾病时,可导致严重的症状性心动过缓。不推荐Harvoni与胺碘酮联合使用,当患者没有其他的替代治疗方案时,可在心电监护下联合本品使用。②使用本品有导致HBV复发的风险:在开始治疗前检测患者是否有乙型肝炎病史或乙型肝炎现病史。在开始治疗前或治疗结束后随访中应监测HCV/HBV共感染者乙型肝炎复发及暴发性肝炎发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