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数学教育学范畴的方法

一、构建数学教育学范畴的方法

任何科学理论的建立、科学范畴的形成都要经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都遵循科学认识的一般规律,即从客观存在的现象出发,通过感觉、知觉、抽象、推理、概括,获得对客观存在的本质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指导人们开展进一步的实践活动,并获得对客观存在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因此,构建数学教育学的范畴,应遵循“存在范畴—认识范畴—实践范畴”这样一个科学认识发展的顺序。

从另一个角度而言,黑格尔认为,逻辑学的范畴应以“存在”为开端,按照“存在—本质—概念”的顺序排列。而西方哲学的范畴同样遵循了以上范畴构成的逻辑顺序。

科学认识的发展顺序也好,逻辑学的范畴展开顺序也好,西方哲学的范畴构成的逻辑顺序也好,其结构是基本一致的。因而,各门学科中范畴的推演和安排也应同上述顺序一致,即从“存在”到“本质”再到“概念”。数学教育学范畴的展开顺序要与对数学教育活动和数学教育现象的认识过程相一致,同范畴的构成顺序相一致,即从“数学教育存在范畴”到“数学教育本质范畴”再到“数学教育概念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