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教学做合一”的跨学科教育实践探索
自2018年出版了《校园有机农场探索与实践》之后,我收到不少读者直接或间接的反馈,有来自上海本地的,也有来自湖南、四川等外省市的;有的是家长,但更多的是教师。许多教师读者纷纷表示从书中得到了帮助,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开展种植实践和探究活动的设计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深入交流后,他们了解到实践操作背后是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支持,大家认为如果能够把实践背后的理论思考通过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那将会让更多的读者受益。经过认真地回顾、总结与反思,我可以给大家一个明确的答复了,那就是基于“教学做合一”的跨学科教育。
传统的教育总体上依然重知识、轻能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多停留于文件和口头。教与学割裂、学与做孤立、所学与真实世界脱节。然而,时代呼唤综合型、创新型人才,整合学科知识、开展跨学科教育势在必行。17年来,我带领团队从生物学科出发,开发“校园有机农场”课程与资源,开展“教学做合一”的跨学科实践探索。
17年的探索,验证了校园有机农场是生物学科校本化实施的“活”资源,是学生开展“芳香植物趣探究”等跨学科课题研究和实践活动的有效载体,是创新教育、劳动教育的得力基地。从基于物联网的生态数字农场发展到基于“智慧农业”的跨学科创新实验室,从校内教师发展到引进高校、科研院所等校外师资,为学生开展生物学、化学、数学甚至艺术等跨学科学习提供了充足资源。
将农场主题划分为科技实践活动类和科学研究课题类,分别以项目化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方式实现,提炼了高中生物学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6步法,即“建构主题—目标设计—问题设计—活动设计—评价设计—成果展示”,总结了项目化实施中“课程设计+师资建设+时空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支持保障策略;筛选了4S(Strategy)研究性学习指导策略,包括N+x选题、实验设计策略、问卷设计策略和缺点发明法。将教与学融合、学与做链接,形成了知识获得、能力提升、品质培养三者合一的跨学科培养链。
以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的农场活动为研究对象,围绕目标制订、内容选择、评价设计和实施建议进行“教学做合一”的实践检验,形成了以农场为载体的K—15跨学科教育实施框架。
如何在长达17年的时间中可持续地、与时俱进地坚持研究与实践呢?本书各个章节按顺序呈现了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标准为基,教学实现(2006.9—2007.8):基于11门国家课程,对其实施现状开展调查研究,并对学生进行“我喜欢的课堂”访谈,确立了改善“教学做合一”的抓手—科技实践活动和科学研究课题。基于生物学学科,遵照课标,梳理具有明显“实践”特点的主题。
整合目标,创建实施(2007.9—2012.8):开展文献研究,理清跨学科教育的关键点,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生态素养为主线,引导学生在建设、管理和经营校园有机农场的过程中,实施项目化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建立基于科学素养培育的校园有机农场创新实验中心,辅助跨学科教育实践顺利开展。
实践验证,区域推广(2012.9—2014.8):进行行动研究,选取本区幼儿园、小学、初中各三所学校作为试点,针对每个学段的农场活动主题,围绕目标制订、内容选择、评价设计和实施建议进行“教学做合一”的跨学科实践检验,记录实施效果,进一步研讨反思与调整完善,形成了K—15“一条龙”的以农场为载体的跨学科教育实施框架。
资源整合,完善优化(2014.9—2017.8):整合学校教师团队,以及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师资。建设生物创新实验室,建成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生态数字农场,之后迭代为基于智慧农业的跨学科创新实验室。拓展跨学科教育主题,形成跨学科课程群,保障“教学做合一”有效实现。
引领辐射,形成品牌(2017.9—至今):形成鲜活的“教学做合一”跨学科教育案例—校园有机农场和多样态文本成果。在美国、韩国的一些学校,以及我国上海、四川、河南等地应用,探索了大型展示、参观交流、学术论坛、学生活动、专题讲座等多种辐射方式。
“一滴水漂不起纸片,汪洋大海才能行驶轮船与军舰。”行文至此,我不由地想说:“‘校园有机农场’仿佛取之不尽的育人宝藏,十余年茂盛不衰,凝结了一大批专家的智慧、领导的支持和基地学校的实践验证。”在此特别感谢上海市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的陈雪娟老师,她是指导我用课题引领实践的老师。在此也要感谢在K—15区域化课程建设中呈现精彩案例的青浦区晨星幼儿园、东方幼儿园、徐泾第一小学、博文学校等。
“校园有机农场”的建设,在基于生物学学科的校本化实施和综合育人方面领先一步,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需要学校各学科一起行动。因此,今后我们还要更多关注与其他学科的协同,在育人方式改革上共襄盛举。在育人目标上,“校园有机农场”的跨学科教育主题活动,既要注重在目标设计中体现立德、创智、健体、育美和乐劳各育,也应关注在“教学做合一”的实施中渗透“五育”融合。

2021年10月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