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意义:为课程实施提供一个实证,丰富课程理论
2025年10月30日
(一)理论意义:为课程实施提供一个实证,丰富课程理论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年龄段的学生都有各自的心理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特征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教师的教育行为必须以学生的心理特征为前提,才能收到预想的教育效果。因此,在“校园有机农场”课程区域化建设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学习和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按照学生的心理规律进行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发展规律以及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识能力、情感特点、意志品质,就为教师的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对知识本身产生兴趣,产生认知需要,产生一种需要学习的心理倾向,激发自主探究的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适合学生学习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在不同学段,根据学生的需求创设不同的“校园有机农场”学习情境,包括基地的建设、活动的设计、问题的产生等,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发现、探究、学习。
鉴于课程实施中出现的诸多阻碍课程可持续实施的因素,本研究以“校园有机农场”课程作为研究对象,从课程目标确立、课程内容确定和课程框架体系的建立、课程资源的挖掘、课程在创新能力培养价值方面的实现等多方面开展研究,目标有针对性,内容有时代性,方法有创新性,课程本身有可持续性。这不仅丰富了课程理论,还为其他学校开发和建设可持续性的特色课程提供了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