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课程实施

(五)课程实施

1.教学建议

(1)根据课程定位和目标设计以及学校实际情况,本课程面向高一年级全体学生在每个学期的拓展型课程或研究型课程开展。鼓励学生在课后收集相关的资料和信息,进行设计、制作及课题实验研究,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

(2)基于跨学科的特色,不同的主题内容涉及不同的学科基础知识,可以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实践和体验,因此教师设计相应的学习单或任务单,为学生的跨学科学习提供明确的目标指向,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集中高效地解决相关问题。

(3)在设计和制作鱼菜共生系统模型的过程中,除了为学生提供设计软件的学习机会外,还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了解现有鱼菜共生模式的机会和材料,引导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改良、创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以科学探究为核心,让学生亲历提出问题与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利用传感器实施实验、处理数据与分析结果、结论与反思等过程。同时,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要求、学生学习兴趣,可以设计多个传感器在可开展的实验和探究主题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5)教师应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密切关注学生探究活动的进程,及时发现学生所面临的困难和出现的问题,给予适当引导和适时的帮助。关注学生提出的问题或方案,鼓励学生的独创性,要注意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错误和差异及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究。

(6)利用各种手段或途径拓展信息渠道,从图书馆、网络、科普报告会等多方面获取信息。

2.评价建议

评价侧重于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设计、选择和运用科学方法以及操作等方面的能力。具体评价他们能否从自然事物、现象中发现问题,有预见性地寻找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能否合理设计探究方案,选择并正确使用器材,能否从不同的侧面思考、解释现象与问题,正确表达探究过程与结果等。

结合跨学科课程特点,对课程总体学习采用过程性评价,评价指标与评价形式参考“芳香植物”课程课题探究部分。

3.跨学科资源保障

(1)师资队伍建设

由学校生物学科、化学学科和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组成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力团队。根据需要,带领学生走出校门,引入校外师资,保障课程开展。

(2)实验室配置和教学设备

青浦高级中学拥有200平方米的基于物联网自动种植管理的玻璃温室,温室内从2017年就开始利用传感技术对温度、湿度、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等指标进行实时监控,并且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对鱼菜共生系统实行远程管理。学校还拥有一间专门的数字化实验室和数间生物创新实验室,如植物组培实验室、显微数码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生化实验室等创新实验室,配备多种实验设备及成套实验箱,其中传感器包括pH、溶解氧、铵根、硝酸盐、电导率、温度、色度传感器、酒精传感器等,开展课程所需要的设施和设备一应俱全。此外,学校的录播教室、多媒体资源可供教师开展微视频录制,甚至制作微课程等资源。

(3)校外支持性资源

学校对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青浦现代农业园区等科研院所和企业,为课程开发提供了丰富的专家资源和校外参观考察资源。

玻璃温室控制系统

学生设计的鱼菜共生模型 

生物园内的鱼菜共生景观

附3 鱼菜共生系统水质监测及蔬菜生长评估教学示例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