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障课程可持续发展

(二)如何保障课程可持续发展

如何更好地满足学生创新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在“校园有机农场”课程有效实施的基础上,学校立项了上海市教委资助的课题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校园有机农场创新实验室建设。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途径。创新实验室将生命科学实验室的改建与校园有机农场的建设结合起来,在内扩增分子生物学、植物组织培养和微生物实验室,在外改建有机农场基地,使之成为具有“现代、有机、循环”特点的有机农场课程窗口基地。

此外,为进一步完善课程,更加科学地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科学评价,建立提升课程吸引力的课程评价体系。

案例

“校园有机农场”进社区科普实践活动

一、 背景与意义

1.国家层面:响应现代农业和生态道德教育的要求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项目在2011年全国两会“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大背景下提出,在我国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的前提下,不但符合全面建立和谐社会,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要求,而且在保障食品安全、提升食品质量与营养、保护生态环境、节约不可再生资源等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2.社会层面:对健康饮食和环境保护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

青浦区一直以优良的生态环境、健康的饮食特色而著称,是上海市重要和主要的农业区,但是随着对农产品产量的片面追求,大量的农药和化肥流入到农田水利以提升蔬菜和渔业产量,实际上这种传统农业带来的化学残留严重地危害人体健康,环保健康的有机产业已成为人们的追求和渴望。

3.学校和学生层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需求

现代学生长期缺少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对农作物甚至是一般的植物认知匮乏,随之而来对“农村、农业和农民”容易产生歧视,参与本项目有利于弥补学生在传统学习中与社会、自然缺少深度接触的不足,使学生对“三农”形成正确的认识和价值观念。

活动以课程标准和教育理念为主要的理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切合学生终身发展所必需的活动内容和适合学生认知的活动形式,用学生的“小手”牵社区的“大手”,在提高居民整体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活动目标

1.总目标

“小手牵大手”,以“建有机农场”的形式,利用社区资源,实现互利双赢。

2.具体目标

(1)培养学生养成健康的饮食观念及热爱劳动、尊重生命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2)提升学生的动手动脑水平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学生和社区居民的科学素养。

三、 活动对象

青浦区夏阳、盈港两个街道,练塘、白鹤和赵屯三个乡镇的庆华小学、佳禾小学、实验小学、白鹤中学、实验幼儿园等15所学校共600多名学生、30位教师和10家农户、5个企业,以及区图书馆、中福会养老院在内的5家社会机构。

四、 活动步骤

1.实践模式

“校园有机农场”进社区科普实践活动以学校“根与芽”社团的学生为主要的活动对象,以“结对子”为主要活动形式,在拓展课、周末、节假日等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类型,活动成果及展示形式富于变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实践模式。

(1)结对子的主活动形式

从2010年6月活动启动至2011年6月活动结束,结对子的主活动形式贯穿整个阶段。结对子的主体是“根与芽”社团成员,结对子的对象包括本校教师、青浦区小中幼学校、本校和结对学生的家长、社区机构和农户。此外学生还和青浦农业园区生态农庄、自在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结对。

(2)丰富多彩的结对子活动类型

因为结对子的主活动形式使活动的参与者除了学生外,更多地涵盖了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群,如教师、家长、退休老人、农民、企业领导及职员等,开展丰富多彩的结对子活动就显得非常必要。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我们选择了举办讲座、授课、参观有机农场、栽培和管理实践、采摘体验、农业小课题探究、制作主题台历、举行有机市集等许多类型的活动。

(3)多样的成果展示形式

针对不同的活动类型,我们设计了不同的成果展示形式,如每学期在教学楼的走廊橱窗里放置活动展板进行校内展示;学生的探究成果提交上海市创新大赛和明日科技之星评比、壳牌美境等竞赛甚至全国的赛事,以作校外展示;由活动的参与者共同设计的“2011主题台历”“环保时装秀”“有机市集”等成果进行了校际互动展示;此外,“organic farmer”博客和QQ空间群成为活动网络互动和展示的平台。

2.创新做法

“校园有机农场”进社区科普实践活动的创新做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课程+基地+项目”的活动模式。以校内占地570平方米的露天栽培园和20米×18米的标准化大棚为主要活动基地,建设、管理和经营校园有机农场,以“校园有机农场”课程为主要的活动内容,设计“请进来—学习现代农业知识”“走出去—开展农业科技探究”“共推广—有机市集进行时”三个大的活动项目,每个项目中包含若干个子项目和探究课题。这样的活动模式使具体的项目活动步骤规范有序,操作切实可行,从而整个活动也得以生存和发展。

第二,优质高效的校外资源。在“进社区”的过程中,活动资源特别是校外资源的利用是保证活动有效实施的重要措施。结合相关子项目主题,我们在活动中形成了除校园有机农场基地外的优质校外资源,如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上海市农业科学院、青浦现代农业园区和青浦区食用农产品检测中心等。其中,高校为有机农业知识学习、学生课题设计与实验提供专业指导;农业园区支持校园有机农场的硬件设施建设,并在园区内开辟2公顷地,用于参与活动者学农体验;检测机构为学生小课题开展提供了先进实验仪器和技术指导。

五、 活动成效

参与“校园有机农场”进社区科普实践活动的学生取得了丰硕的科技探究成果,大大提高了科技探究能力。与此同时,活动在科普推广和社会影响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也丰富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好的教育活动必然在目标上有远瞻性,在活动形式上有创新性,在活动意义上有实效性,“校园有机农场”进社区科普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有力实证了这一点。在进一步总结活动经验的同时,我们正将活动中好的做法运用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其他方面,以实现经验共享,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终身发展提供更好的资源和平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