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蓦然回首,找到属意的他/她

第1章 蓦然回首,找到属意的他/她

——调查研究的基本过程

学习目标

通过对本章的阅读,你要做到以下几点:

1.掌握调查研究的基本过程

2.理解每个调研步骤的内涵

3.讨论视听市场调研的新技术和新趋势


【案例】如何找到属意的他/她(1)

2020年,当娱乐产业开始复苏,作为新晋导演的你在为一部小制作新剧做着紧张的筹备,但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你——没有找到属意的演员。一天,当你走在余晖下的人行道上,迎面走来一个路人,只是那一眼便让你确定这就是你要找的人,这部新作非其不可。但这是你们的第一次相遇,你对他/她一无所知,那么如何认识他(她)、了解他(她),最终能够使其顺利出演呢?让我们试着想想看你可以做些什么?

直接上去询问?常识告诉我们这虽然是一种方法,但对绝大多数人而言却不是一个好的方法。对,常识,首先我们要具备一些基本常识。

第一步 掌握基本常识:

直接表明身份往往会被误以为是骗子或奇怪的人

突然向陌生人提出要求大概率会被拒绝

先说明原因有助于提高对话继续下去的可能性

当你开口时,如果对方突然撤步,意味着对方非常警觉

……

诸如此类的常识,对让他/她最终出演有用吗?似乎没有直接的帮助,但是直觉又仿佛告诉我们,如果少了这些常识,好像又很难成功。这就是调研的第一步,调查前的准备工作。它能够帮助我们在面对具体情况时,缩小范围、明确目的、帮助判断。

当我们在之前的生活中已经自觉、不自觉地积累了这些常识后,面对这个具体的对象要怎么做呢?我们需要得到更为具体的信息,这将有助于我们“投其所好”。所以接下来我们面对的问题是:哪些数据是必须得到的?

第二步 确定所需要获取的数据:

年龄、身高、体重、学习经历、工作经历、家庭结构、亲朋好友、政治面貌、生活水平……这些信息有用吗?似乎比常识更有用一些,至少我们可以找到聊天的切入点,有共同的话题可以聊了。但好像这些信息对当下又没有太大的帮助,不是吗?我们一般将此类信息归为基础数据,在市场调查中将其称为粗粒度数据,它可能不能帮助你取得建设性的进展,但能够帮助我们对研究对象做出具体、形象的描述,因而不可或缺。

很显然,只拥有粗粒度数据还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细”的数据,帮助我们取得进展。

“一般几点上班、下班,是否加班;喜欢读什么书、看什么剧;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喜欢玩么、不喜欢干什么;更新QQ签名的频率、更新微博(朋友圈)的频率……”

很明显,这些信息“更”细致也“更”有用了。我们一般把这一类信息称为规律性数据,它能够帮助我们有的放矢,很快地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至少我们不用在对方对现有工作很满意时还在说“加班狗”无法自由掌控自己的时间之类的话。

但以上这些数据只能帮助我们获得一时的“缘分”,而不是长久的“认同”,所以很显然,我们还缺少一类数据,虽然它很抽象,但却能帮助我们事半功倍,并对未来有着长久的影响。比如:性格是什么样的;对事情的态度是什么样的;价值观趋向是什么样的……我们将这一类信息称为价值性数据,它能够帮助我们在态度及行为上取得长久的一致认同。这种认同对我们非常重要,但在调研中也是最难准确获得的,因为它体现于各个角落却难以量化。

让我们先停下思考的脚步,回头看一下以上被列出的所有需要获取的信息,在一次具体的调研中,这些信息是否都需要、都有效?其中哪些信息必须要获得,哪些又可以不做强调?其中的关键在于确定调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