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真相只有一个,像侦探一样发现线索(4)
——质化调查方法之观察法、投射法、文本分析法
学习目标
通过对本章的阅读,你将会做到以下几点:
1.了解观察法、投射法以及文本分析法的使用;
2.掌握观察法、投射法、文本分析法的原理;
3.能够运用观察法和投射法辅助调研;
4.灵活运用文本分析法对媒介内容展开研究。
【案例】王全安曝《白鹿原》删剪情节 揭电影隐喻(节选)
谢培 2012年09月20日 来源:时代周报
回望历史,《白鹿原》与《霸王别姬》、《活着》诞生自同一时代,只是三者命运各不相同。时代周报:有评论说,和《活着》相比,《白鹿原》展示了一组群像,人们能在其中找到当下的对应。
……
电影里的隐喻
时代周报:有评论说,和《活着》相比,《白鹿原》展示了一组群像,人们能在其中找到当下的对应。
王全安:这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历史的穿透力,为什么要去温故历史呢?历史就是时间对规律往复的归纳,任何事情的发展都有其因。现在我们有了右,因为之前有了左。现在我们物欲横流,因为之前物质匮乏。这种极端的摆动,因为当初失去了准绳。当我们被击败,当我们开始否定自己,当我们开始学习西方,都是因为当时处境和历史逻辑所致。我们不能够判定哪个对哪个错,取消逻辑是不对的,是不公平的。有人说“历史就是现在”,这是对的,因为是今人在描述历史。如果历史不能和当下发生联系,那么对这个描述水准就有所欠缺。
时代周报:你曾说如果早几年拍《白鹿原》会更“锐”一些,现在的“温和”态度与年龄有关吗?
王全安:当然。我觉得对于历史的描述最重要的一点是平和面对。有人说历史题材应该过一段时间拍,我觉得有道理。用一个统一的、公平的、非抵制的态度去描述和面对整整一段历史,才是对在场的、不在场的人的最大公平。这样看起来更冷静、更可靠。早几年前我还沉溺在对个人创造力的表达欲望中,几年后没那么焦虑了,相对变得比较从容,才能相对平静地接《白鹿原》这样一部电影。
时代周报:《白鹿原》中如浪般的麦田让人印象深刻,既是景色,也是符号。你还在电影中的哪些地方植入了隐喻?
王全安:其实《白鹿原》中的场景,既符合生活逻辑,又具有含义。比如搭建的主场景:村口进来是一个广场,广场是活动中心,麦场是聚会地,对面是个祠堂,再对面是个戏台,戏台侧面是乡公所。它们其实都有指代:祠堂是宗族管理机关,戏台是文化中心,人来人往、历史更替,人们都要上戏台去演一出。这些场景、这种结构,与故事内容紧密相连。又比如说田小娥死后,白嘉轩要在她窑洞上建一个塔。塔盖好,一看那个形状,含义就特别外化、特别清楚,它其实就是一尊男性象征,那东西不但外露,而且很粗鲁。
观察到的是现象,从现象中我们可以提取出隐藏在深处的意义。影片开始时对麦子的俯视、对播种的描绘,寓意这个故事关于土地,结尾时麦子在风中狂舞,代表着一种压抑。这么多年,麦子一直没有发出过声音,它们透过鼓声的配合,展现出澎湃的一面。
……
对这些隐喻的思考,实际就是质化研究方法的运用。在调研中,最常用到的质化研究方法除了访谈法,还有观察法和投射法。同时,在专业研究领域,文本分析法也是常被使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本章的阅读,你可以对以上三种方法的使用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