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有没有一部影片“口碑差”但你却很喜欢

第3章 有没有一部影片“口碑差”但你却很喜欢

——测量,有效决策的前提

学习目标

通过对本章的阅读,你要做到以下几点:

1.理解测量、框架与量表

2.掌握四类测量层次

3.评价量表设计在一手资料收集中的重要程度

4.讨论各类不同量表


【案例】《邪不压正》,两级评价下的姜文[1]

2018年暑期档,一部《我不是药神》让影迷对这个暑假国产电影的期待值飙升,7月13日姜文新片《邪不压正》上映,口碑却显得有些两极分化。这部被业内人士盛赞为“姜文作品集大成之作”自筹备起就备受瞩目,话题不断引发各界轰动。有观众赞叹:“等了四年果然不负期待”“说姜文是最浪漫的导演一点也不过分”“《邪不压正》是我看过最讲究的电影”…… 然而,与此同时还有另一种声音:“姜文变了”“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剧”“除了荷尔蒙毫无亮点”。这种两极评价也体现在了其豆瓣电影评分上。打5星评价的与打1、2星评价的人数不相上下,且都有自己的道理。豆瓣评分也从开启时的8.2分一天之内降到7.2分。

豆瓣网友亵渎电影:姜文不止一次说,他的戏都是编剧到了现场还在改剧本,现在严重的问题来了!电影的大框架是纯商业类型片,剪辑方法也是,一开始情节推情节的主线节奏很快,但彭于晏饰演的男一号却没有主观能动性,无法驱动情节,只是一个棋子,也看不出来他内心的恐惧和性格的层次感,而躲子弹、筷子杀鬼子的身手又跟抗日神剧差不多,半小时之后这个剧本就烂成了筛子。节奏亢奋失控本来就是姜文的问题,这次的剧本更是凸显了这个问题,本来很简单的故事,但混乱的节奏却让人有难以消化的感觉,这就是很多人看完不舒服的原因。不要小看类型片,总想着反类型耍小聪明做自己,强类型和夹带私货很容易互相撕扯。

豆瓣网友Y.Phoenix:很电影,很姜文。在昆汀式的古典复仇黑色幽默里加入了姜文独有的历史文化韵味、人情味和对台词的讲究。天堂在上,刀剑在下,幽默在表,孤独在里。从找爸爸到自己成为爸爸,是李天然的成长,也是中国的成长。刀枪不入、飞檐走壁、裸奔、盖戳,是所有少年的爽点。独立还是依附,是所有少女的痛点。

作为个体的受众,我们对每一部作品都可以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就如同1000个观众心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但是,如果你不仅仅是观众呢?如果你是新进导演、编剧,或者是投资人、出品方,又或者是接受委托进行相关调研的调研人员呢?当你需要回答应该制作一部什么样的电影、电视剧呢,或者更简单地说,观众指的好看到底是什么意思的时候,你该怎么回答呢?如果你想生产一部商业片,这些都是必须要清楚回答的问题,而回答的过程就涉及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