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调查研究的阶段三:分析、解读数据

1.3 调查研究的阶段三:分析、解读数据

什么是数据分析?数据分析一般指揭示信息间的关系、运行的模式、未来的趋势等。这一过程往往会用到统计学的相关知识,由此得到信息与信息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并揭示出这种关系的可信度。在这一阶段数据将被清洗、转换并建模,由此我们可以发现用于决策的有用信息。简而言之,数据分析的目的是从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并在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做出有效决策。

准确性是这一阶段的核心。数据分析建立在一个基本假设之上,即我们所分析的数据是可信的。如果你所得到的数据是不可靠、不一致或者不重要(太少)的,就会使结论变得不可靠。

分析的对象一般包含质化数据和量化数据两种类型,但并非所有的分析都必须同时包含这两类。在量化研究中,数据是指以数字的形式收集或可转化为数字并以数学方式显示和分析的信息。研究者要根据搜集得到的数据进行必要的统计分析,从最简单的频数与百分比统计,到描述性统计量(如均值、中位数、众数等)的计算,再到推断性统计量(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的计算。在质化研究中,数据是通过描述、趣闻、观点、引用、解释等方式收集得到的,往往无法直接转化为数字,需要通过主观判断确定其重要性。研究者需要对搜集到的文本信息(文字、图片、视频等)进行检查、归类及分析,必要时还需进行列表。通过对数据的分析,研究者才能有效地对数据进行解读并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只有在认真、踏实地进行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细致分析后,有效信息才能浮现在研究者眼前。对数据的解读不仅是对调查结论的文字描述,还应该包括研究者根据所观察到的现象所给出的建设性意见(用来帮助回答调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