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级赋分制下,高考分数会发生哪些变化?
新高考配套文件《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意见》)中指出:“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的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以等级呈现……以等级呈现成绩的一般分为五个等级,位次由高到低为A、B、C、D、E……具体比例由各省(区、市)根据基本教学质量要求和命题情况等确定。”由此,等级分成为高考成绩的呈现方式之一。
1.等级赋分产生的原因
从教育测量学的观点来看,等级赋分的使用是为了弱化分值精度。这反映了我国高考改革弱化分数观念,规避“分分计较”的倾向。根据《学业水平考试实施意见》,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以“合格、不合格”“等级分”的形式呈现,是为了减轻学生考试负担以及向建立“基于高考、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考制度努力。
但高考作为国家性的人才选拔考试,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需要精确化的分数来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各省(市)在实施过程中,根据本省(市)的实际情况,将等级按照具体的转换办法,生成等级转换分。由此来看,使用等级赋分的直接原因是解决由不同选考科目、不同考试难度造成的成绩无法直接比较的问题。
2.不同的等级赋分方案以及计算方式
从现在第一、二、三批14个高考综合改革省(市)的实际情况来看,现有的等级赋分方案除了海南省一直采用的标准分外,主要有以下两种。
第一种是浙江、上海、北京、天津等省(市)所采用的等级直接赋分方案。以浙江为例,其赋分法如表1-1。
表1-1 浙江的等级直接赋分法
浙江将考生等级考科目的原始成绩按照排名位次划分为A、B、C、D、E 5个等级,再将5个等级按照人数比例,划分为21个等级,考生成绩落在哪个等级里,就赋予其对应的等级分。例如某个考生的原始分数是92分,假如排名位次在全省前3%,那么其等级分就是97分;假如92分排在全省前10%,那么对应的等级分数就是91分。各省(市)的实际情况不同,所以等级的划分方式和划分比例也有所差异。
第二种是山东、辽宁、河北、江苏、福建、广东、湖南、湖北、重庆等省(市)所采用的是等级区间转换方案。例如山东将考生的原始成绩划分为8个等级,再按照等比例转换办法,转换到8个分数区间,得到考生的等级分,如表1-2。
表1-2 山东的等级区间转换赋分法
具体计算公式:
假设某考生某等级考科目成绩是75分,在10万人中排名第6000名,那么,根据表1-2,该考生落在B+区间,该区间最高分是90分,最低分是81分。假设B+区间所有考生的最高分是78分,最低分是71分,T为等级分。根据公式(78-75)÷(75-71)=(90-T)÷(T-81),可计算出T=86.14≈86分。
3.等级赋分会给考生的高考分数造成的问题
首先,等级赋分的合理性是建立在等级考试(选择性考试)试题难度科学、合理的基础上的,试题太难或者试题太简单,都容易产生较大影响。
如果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命题偏简单,大家原始分的差距就会很小,甚至出现在某个分数段集中很多人的现象,不过按照等级赋分方案转换后的分数差距就会拉开。
如果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命题偏难,对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实力强劲的学校来说,则非常有利;对于教育资源一般的学校,则不一定有利。
其次,等级分的高低还受到其他相同选考科目考生成绩以及科目难易度的影响。
例如,物理考试较难,成绩处于下游的考生不会选,成绩处于中游的考生不敢选,只剩下成绩处于上游的考生选考后被一起赋分,被分成不同的等级,则排名靠后考生的赋分自然就变低了。
又例如,历史科目相对简单,很多成绩处于中下游的学生会选择历史,而因为历史考试区分度不大,成绩处于上游的考生不选,成绩处于中下游的学生就成了考试的获利者,假如第一名只考了80分,而赋分后就变成了100分。
最后,等级赋分容易造成等级考科目成绩的扁平化,使得考生成绩区分不大。
按照《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关于2020年上海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施意见》,第一等级的A+满分为70分,最后一等级的E也有40分,每个相邻等级之间相差3分。假如某科目在某次考试中有1万人参加,占前5%的500名A+等级的考生获得满分70分,而占10%的A等级的1000名考生,赋分就为67分,这就造成了考生之间的分数区分不大。在新高考背景下,以原始分计入高考的语数外3科成了拉开考生之间分数差距的关键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