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表合理性检测与分析技巧
什么样的志愿是好志愿?首先,整个志愿表都是考生真实意愿的反映,不管被哪个学校录取,都能反映和代表考生和家长的真实意愿和意向;其次,录取院校的层次和考生的实际成绩水平相匹配,而非高分低就;最后,录取专业的开设课程、培养目标与考生的生涯规划相匹配,能反映考生的优势和特长。
平行志愿“分数优先,遵循志愿”的投档原则,让志愿填报过程中“不浪费每一分”成为可能,同时,这也成了许多考生家庭追求的目标。然而这里还有几个容易被忽视的点,需要引起考生和家长的重视。
首先,考生压线被志愿大学录取,未必就没有遗憾,因为压线进校很大程度上意味着考生的专业志愿得不到充分满足。这就是为什么各新高考省(区、市)要改变招生录取办法,把院校平行志愿变成“专业(类)+学校”平行志愿或“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的原因。从志愿模式上来讲,专业平行志愿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考生的专业意愿。
其次,新高考招录政策下,尤其是在今年首次采用新高考招录模式的北京、天津、山东、海南4省(市),由于志愿填报单位的变化、录取批次的调整、投档方式的改变,让志愿填报发生了质的变化。同时,由于原来院校、专业调档线与录取位次参考价值的失效,今年的大学、专业录取分数线可能会出现波动甚至断层,录取位次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过于强调“不浪费每一分”,反而会增加考生被心仪院校和专业录取的不确定性,越是有这种想法,填报的风险越大。
事实上,在新高考的第一年,绝大多数考生家庭都做不到“不浪费每一分”,但每个考生家庭都可以做到“不错过每一个机会”。如果提前批中有考生喜欢的院校和专业,不妨试着报一报,很有可能因为这种尝试而使考生进入更好的学校;如果特殊类型批次中,考生达到了高校专项计划、强基计划、综合评价录取等特殊类型招生条件,也就额外增加了一次被录取的机会;如果能够接受公费师范生、医学生的政策要求,填报此类志愿,也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另外,在普通类型招生过程中,想要合理利用本省(区、市)的志愿设置,不浪费每一次进入和自己分数相匹配的大学的机会,不浪费每一次保底的机会,是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精心的志愿填报方案设计来实现的。那么,好的志愿填报和好的录取结果,指的具体是哪种志愿表方案?不合理的志愿表都有哪些表现?想要检测自己的志愿表是否合理,主要得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