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建立目标学校库——不同大学的比较技巧

(一)合理建立目标学校库——不同大学的比较技巧

影响志愿填报决策的第一个关键维度是大学的选择。因此,建立针对考生成绩区间、吻合考生志愿倾向的大学信息库,是考生和家长必须要做的。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学已经不再像20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么神秘。有关大学的信息越来越丰富,各种大学的评价或排名越来越多,让很多考生和家长在实际选择的时候,容易出现选择综合征,难以做出有效决策。

另外,高考“考二代”也越来越成为高考考生的重要组成部分,“考二代”是指家长都参加过高考,或家长的同学、朋友或亲戚在学校工作的考生,这样的考生家庭拥有不止一次的高考经历或经验,容易得到有关高考和志愿填报的详细信息。但这时往往容易出现光晕效应(只看到好的一面)或灯下黑(因为太熟悉反而忽略了关键信息),尤其是在对大学的认知方面。因此,建立基于考生学业水平的大学基础信息库,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需要具备客观、全面,并且结合了当下社会实际情况的高校分析能力,才能在制定志愿填报方案时,不被片面的信息和观点所影响而做出错误的选择。选择导致错误的结果,不仅包括遭遇滑档、退档,还包括进入大学后,发现这所学校不是自己喜欢的。

因此,关于不同大学之间的优势分析和综合比较,重要的不是A大学比B大学好,或者B大学比A大学更容易就业,而是要清楚各大学在不同维度上的差异情况,从而在高考结束后对各大学进行实际选择和排序的时候,可以结合考生、家庭的综合报考倾向,做出最好的选择。这里有两个关键技巧和大家分享。

1.学校排名情况的多维度比较和考量

目前,国内外各大评级机构给出的大学排名表单,可以说花样百出。比如国内外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学排名中的前十名大学,其排序情况就存在着巨大差异,具体见表5-3、表5-4、表5-5、表5-6、表5-7。

表5-3 2020年QS中国大学排名(前10)

表5-4 2020年英国泰晤士中国大学排名(前10)

表5-5 2020年U.S.News中国大学排名(前10)

表5-6 2020年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前10)

续表

表5-7 2020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前10)

目前,有高校背景的各类研究院或课题组,也都在发布大学排名。这些排名的参考维度和指标,各有侧重,但对考生和家长来说,很难去判断哪种排名更加客观。

因此,我们推荐各考生家庭关注本书第九章的“中国大学高考录取综合位次排名”表单。中国大学高考录取综合位次,是指过去一年,各省考生用自己高考位次进行大学选择时,选择大学的顺序。这一表单排除了很多大学排名时的人为干扰因素,直接反映了考生家庭用高考分数对不同大学进行“投票”的情况,以及不同高校的报考难易系数。

另外,我们还推荐各位考生家长关注本书第九章的“中国高校综合实力排名”表,这一表单是我们综合了各高校评价机构的大学排名情况后形成的一种更为客观的大学综合实力排名。

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中国大学高考录取综合录取位次的排行和中国高校综合实力的排名之间的对比差异,就是考生和家长可以利用的决策空间。比如,有些学校的综合实力排名靠前,但是大学高考录取综合位次却比较靠后,那决策时,是不是可以利用这种差异,在考生和家长选择惯性中寻求到更好的机会呢?

除了以上的两个表单,我们建议读者关注有关高校的三个官方数据:

(1)一流学科数量和分布。作为“双一流”高校建设的重要依据,一流学科的数量决定了一流大学(36所A类,6所B类)学科的综合竞争实力,而一流学科的具体分布,则决定了高校(42所世界一流大学,95所一流学科建设大学)在学科对应招生专业的科研实力与行业影响力。

(2)教育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涉及的高校总数是137所,但全国在各省实际招生的本科高校有1000所以上,专科及高职院校也有1000所以上,教育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涉及的高校超过800所。因此,教育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可以作为在一流学科的基础上,了解本科高校办学特色的重要参考。教育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对所有参评学科的评估结果按照“精准计算、分档呈现”[1]的原则公布,对我们直观了解参评高校入围学科的排名情况,有着非常大的指导意义。

(3)学校属性。主管单位和办学主体的性质,基本能够反映学校的办学时长、办学层次和办学质量等情况。

以上维度的学校信息,可以在本书第九章详细查阅。

2.不同位次考生对应的目标学校的画像技巧

与老高考志愿填报相比,新高考志愿填报一个比较大的变化是招生批次的合并,比如山东2020年将本、专科高校合并在一起填报,北京、天津、海南则是将本科批次的高校合并在一起填报(独立学院会设置一个单独的填报批次)。因此,考生选择范围大了,选择的维度多了,这个时候快速根据自己的位次情况定位好目标高校的选择区间,就特别重要。

如果不能很好地定位高校,就会给整理学校志愿信息库和后续信息跟进工作带来很大的干扰。因此,作为新高考志愿填报的考生和家长,可以参考表5-8中的不同位次考生对应的可填报院校类型及须知信息,实现高效的信息收集和跟进。

表5-8 不同位次考生对应的可填报院校类型及须知信息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