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决策期——快
方案决策期是指高考成绩正式公布,省(区、市)教育考试院开放相应招生类别、招生批次的报名系统后,考生登录官方志愿填报系统,选择相应类别和批次填写志愿表的阶段。
一般来说,从高考成绩公布到提前批考生开始填志愿,各省(区、市)给的时间都比较短,多数只有几天时间。从提前批填报截止,到下一批次开始填报,各省(区、市)通常也只给一周不到的时间。在这样短的时间里,要完成上百个“专业(类)+学校”或者几十个“院校专业组”志愿的选择和填报,只有做到前面说的“稳”和“准”的积累和准备,才能保证现在这个阶段的“快”。
根据本章前面提到的技巧,在高考出分前,考生和家长已经制定好了几套志愿填报预案。高考出分后,只需要根据实际的高考成绩和对应位次对填报预案进行相应调整,便可形成最终的志愿填报方案。
要快速填好志愿表,不是说在志愿填报这件事情上,要速战速决、快速填好、赶紧提交,是让考生和家长在快速制定好最终填报方案后,还有充足的时间去仔细检查志愿表。例如,是不是每一个位置的志愿都合理?有没有无效的志愿?是不是所有的细节都到位了?存不存在退档的风险?检查出志愿表存在的问题,才能及时使用相关决策数据和填报工具去解决。
举个例子,在一张填满了24个院校专业组的志愿表中,假如第3个位置的院校专业组志愿的往年招生录取数据明显低于考生今年的高考成绩和位次,这就意味着考生被此志愿录取的概率很大,而考生一旦被录取,就意味着在后面21个志愿格里填写的志愿全部失效。这种情况下,考生和家长就要认真思考:这个位置的志愿应该下移到哪个位置更加合理?同时,把哪个志愿换到第3的位置更加合理?这些都是在考生和家长非常熟悉专业和大学的录取数据以及志愿填报、投档录取流程的情况下才能轻松应对的。在方案决策期,如果只是填完所有志愿都明显感觉到吃力,又怎么会有检查志愿表合理性的时间和精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