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录取批次后,志愿填报更难了吗?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改进录取方式,“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的录取批次。”各省(区、市)陆续开始了批次合并的进程,在新高考改革试点的省(市)中,普通类高考只保留了本科批和专科批。
从各省的招录情况来看,录取批次的合并对考生的志愿填报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滑档、误报比例明显上升。那么,什么是录取批次?为什么要取消录取批次?会对考生产生哪些影响?又该如何应对呢?
1.录取批次和考生有什么关系?
由于在各省(区、市)招生的高校非常多,假如这些高校同时进行招录,必然会导致录取过程的混乱,于是各省区市将不同的高校进行分批分层录取,这就形成了录取批次。按照录取顺序和学校层次类型,各省(区、市)一般将录取批次分成本科提前批、本科一批、本科二批、本科三批、专科提前批、专科一批、专科二批……
高考后首先公布的分数线就是省控线,又叫批次线,只有考生的分数大于或等于批次线,才能填报对应批次的志愿。录取批次保证了各类、各层高校招生录取的有序进行。
2.录取批次引发了哪些问题?
分批次录取,可能造成高校间在招生上的不平等竞争。而平行志愿造成的录取分数固化、生源质量的差异,也会造成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平等。另外,高中学校在教育过程中会将一本率、二本率作为教学指标,家长和考生也更加关注能否上一本学校,社会招聘过程中也出现以一本、二本为标准的学历歧视。
在保证招生录取有序进行的情况下,各省(区、市)逐步合并了录取批次,首先完成了本科二、三批的合并,保留本科二批。新高考省(市)完成了本科一、二批的合并,只保留本科批,专科也只保留专科批。随着录取批次的合并,各个高校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竞争,为了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各个高校将重新思考如何办出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对于考生来说,可填报的大学和专业范围进一步加大。
3.录取批次合并后,志愿填报难在哪?
随着大学和专业可选数量的增多,辨识难度也进一步增大。批次合并后,所有大学都在同一个批次内填报。近几年的招录过程中,高分考生误报民办大学的案例屡见不鲜。
如何选大学,始终是考生头疼的难题,而现在这个难题变得更大了。同类大学办学有何差异?名称相似的大学有哪些区别?专业名称相似时,如何搞清楚它究竟是学什么的?相同的专业,在不同的大学有什么区别?这些都需要考生科学分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
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下要选择20多个专业组,每个专业组要选择4个专业;“专业(类)+学校”平行志愿下更是要填80多个,甚至90多个专业(类)和学校。志愿填报不仅考验着考生和家长的辨识能力,同样也考验着考生和家长的体力。
批次合并后,给压线考生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在分批录取情况下,第二批未被录取的考生,还可以考虑第三批次的学校和专业,而合并后,本科压线的考生不得不考虑高职专科。
批次合并后,再按照院校的批次情况选择大学显然已经不合适了。这也造成了相当数量的院校录取分数水涨船高。很多省市热门的原二本院校的录取分数俨然超过了部分原一本大学的录取分数,意味着随着录取批次的合并,很多考生对大学的选择变得更加理性,将关注点放到了大学专业实力和优势特色上。比如,原一本线附近的考生,可能为了学校一本的名声而选择低收分专业,而合并后,他们会更多地考虑原二本学校的优势专业。学校的录取分数随着批次合并而变化,也需要考生在志愿填报时科学决策、冷热搭配,做出稳妥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