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志愿填报的关键因子

(二)影响志愿填报的关键因子

影响志愿填报的关键因子有许多,不同因子所关注的侧重点也不同,不同层级考生对不同因子的参考权重也有所不同。

如果不对这些因子进行梳理,在填报志愿时,难免会因为信息过于庞杂、混乱而出现填报失误。

理解和掌握影响志愿填报的关键因子,其实并不复杂。总体来说,这些关键因子可分为四个大类:学校选择影响因子、专业选择影响因子、就业选择影响因子和城市选择影响因子。

1.学校选择影响因子

(1)综合实力。

高校的综合实力是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综合体现。评价一所高校的综合实力,往往要参考其师资力量、人才培养、学术水平等多项指标,将各项指标得分相加,即可算出这所高校的综合得分,最终通过排名表格进行量化。现有的国内外各大高校排名榜单,由于参考的指标不同,同一高校的排名情况往往存在差异。本书综合国内外各大评级机构给出的大学排序情况,得到了一个全新排名——“中国高校综合实力排名2020”。

(2)社会影响力。

高校的社会影响力,简而言之就是高校的社会声誉情况,是长期以来高校办学质量、学术水平、科研成果等方面在公众心目中留下的印象。我们之所以能随口喊出有些高校的名字,有时候跟它的综合排名情况有关,有时候跟它的办学传统和在某一领域的专长、优势有关。例如,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和北京电影学院,这3所高校的排名情况虽然没有那么靠前,但在公众心目中,它们依旧是中国高校中的佼佼者。

(3)网络热度。

大多数考生和家长在了解高校信息时,往往忽略了网络热度这一因子。高校的网络热度,简单来说,就是某所高校在网络上的曝光率以及被大众搜索的次数,它更能反映出社会大众对高校的关注情况。分析这些数据,我们就能发现各高校在大众心目中的客观位置。

(4)本科生深造率。

一所高校的本科生深造率,客观反映了毕业生在完成第一学历后的深造情况,反映了该高校能提供的深造机会到底有多少。简单来说,如果考生家庭看重最高学历,希望考生在完成本科学业后继续追求学历上的提升,那就应该尽量选择那些保研率和考研率较高的高校。这些高校既有着强大的学术实力,也能够为本科生提供更大的纵向与横向(留学)发展平台。

(5)院士校友数量。

院士,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界学者所能取得的最高学术称号。高校培养两院院士的多少,也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高校的学术水平。

(6)世界500强企业CEO校友数量。

世界500强企业CEO校友数量,反映了一所高校毕业生在职业天梯里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侧面反映了一所高校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市场对该高校毕业生的认可程度。

(7)财政拨款。

高校的建设与发展,离不开中央与地方财政的支持,一所高校每年获得财政拨款的多少,既反映了国家和地方对其支持力度的大小,也反映了其办学水平和社会贡献的高低。

(8)科研经费。

一所高校的科研经费水平是其学术水平的直观体现。充足的科研经费是高校壮大师资力量、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补充教学与科研硬件等的保证。

(9)社会捐赠情况。

社会捐赠是财政拨款和科研经费之外高校的另一重要收入来源。一所高校的社会捐赠收入情况,反映了社会对该高校的认可程度,也反映了该高校校友的整体经济实力。可以说,一所高校的社会捐赠收入越高,其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就越强。

(10)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是决定高校学术水平、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的基础,是提升高校学术环境、科研实力和毕业生质量的重要保障。对一名普通的本科生来说,大师云集的高校可以塑造他的求学态度、拓宽他的认知视野,帮助他进入更好地钻研和深造。

(11)一流大学。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中包括A类高校36所,B类高校6所。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中,除了郑州大学、云南大学和新疆大学以前为“211”大学,其余全为以前的“985”大学。

(12)一流学科。

42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同时也是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加上另外95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我国总共有137所大学有一流学科建设。其中,又因为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3所高校是分两地独立办学,因此,我们常见的一流学科建设高校表单里一共有140所大学。

(13)本科专业数。

对于特别想考入某些特定高校的考生来说,一所高校的本科专业数量越多,可供他选择的机会就越多,被录取的概率也就越大。本科专业数量的多少通常也能反映出一所综合性大学的办学实力,但应注意,高校本科专业数量与高校综合实力并不一定相关。截至2019年,清华大学只有81个本科专业,但这并不影响其在各种排行榜中的排名情况。对一些特定类型的高校来说,专业数量的多寡也无法反映其学科实力的强弱。因此,对于本科专业数这一因子,考生应在同类型、同性质、同水平的几所学校中进行对比,分析其报考难度。

(14)硕士点。

高校硕士点数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高校的学术与科研水平,同时,一所高校的硕士点数量越多,就越能为本校本科生提供保研机会。对于想要在本科毕业后继续深造的考生来说,在筛选高考志愿时,应关注目标大学是否开设了相应专业的硕士点。

(15)博士点。

博士学位位于高等教育学历的最顶端,从这个角度来看,一所高校的博士点数量,是该高校学术与科研实力最直接的体现。对于有志于进一步深造的考生来说,筛选高考志愿时可以关注高校博士点数量这一因素。

(16)国家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是国家根据发展战略和重大需求,择优确定并重点建设的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高等教育学科体系中居于骨干和引领地位。一所高校拥有的国家重点学科的数量,直接反映了其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实力和水平。

(17)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组织高水平研究、培养优秀科学家、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对于想要学习理工类专业的考生来说,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是一个重要参考因子。

(18)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学科评估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对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进行的整体水平的评估,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四个一级指标框架。评估结果直接反映了各高校的学科优势与不足,可以为考生选报学科、专业提供参考。

2.专业选择影响因子

中国大学专业高考录取综合位次排名2019与中国大学高考录取综合位次排名一样,也是以考生报考数和高校招录数两项大数据为依托,综合参考了2019年全国600多万考生的成绩、位次、志愿填写情况以及全国2000多所高校专业的录取详情,将全国考生的报考次序与高校专业录取位次对标,客观反映了各高校专业的报考热度以及各高校专业在全国考生心目中的排名情况,可以为考生的志愿填报提供更为精准的“情报”。

3.就业选择影响因子

就业单位性质:从各高校每年公布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毕业生就业率、行业去向、地域去向和就业单位性质等方面的统计数据。在这些数据中,最受中国家长关注的是就业单位性质。面对就业竞争压力,许多家长都希望孩子大学毕业后能够进入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

4.城市选择影响因子

(1)高校数量。

对于许多考生家庭来说,报考大学其实就是选择城市。在填报志愿时,许多考生都拥有明确的城市目标,这时要清楚知道这个城市的高校数量有多少。一般来说,高校数量越多,考生的报考难度越低。

(2)城市GDP。

一个城市的GDP是这座城市经济实力的象征,经济实力强劲的城市通常会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入高校发展和建设中,在这样的城市求学,意味着生活环境和就业环境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

(3)人均GDP。

人均GDP虽然不代表一座城市的整体经济实力,却能够反映这座城市的人均发展机会。如果考生比较关注大学毕业后的就业情况,就可以关注目标高校所在地的人均GDP排名。

(4)税收收入。

一个城市的税收情况与其GDP情况呈正相关,一般来说,城市的GDP越高,税收越多。而税收情况更能直观反映一座城市的人口活力、商业活力与工作活力。税收越高的城市,会有越多的财政资金投入到社会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中。

(5)平均薪酬。

平均薪酬可以反映出一个城市职场人士的整体收入水平。如果考生计划大学毕业后留在就读城市工作,可以结合自己的成绩水平,选择平均薪酬较高的城市里的高校。

(6)最低薪资标准。

最低薪资标准是衡量一座城市经济水平的重要标准,也是衡量一座城市生活幸福指数高低的重要指标。最低薪资标准较高的城市,其平均薪酬水平也往往较高。家长也可以根据考生就读城市的最低薪资标准情况,衡量每月给孩子多少生活费比较合适。

(7)房价。

薪酬高的城市,往往房价也较高(也有些城市的薪酬水平与跟房价水平不相符)。那么,想要在这些城市工作、发展、落户,就要考虑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对大多数考生来说,那些平均薪酬高且房价比较温和的城市,是一种较优的选择。

(8)人口数量。

在中国,一个城市所能容纳的人口越多,其城市规划和运行系统越完善,学习和发展的机会越多,但同时,这座城市的竞争压力也会越大。

(9)世界500强企业总部数量。

世界500强企业总部数量的多少,反映了一座城市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化水平。世界500强企业会带动城市其他行业的发展,进而影响整座城市的市场与商业系统。在尖端企业汇聚的城市学习、工作,日后的发展前景与上升空间相对来说都会比较广阔。

(10)中国500强企业数量。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经济水平已跻身全球第二。在这一宏观时代背景下,中国500强企业的影响力日益提高,并为中国本科毕业生提供越来越多的发挥自身能力与潜能的机会。从这一角度考量,考生家庭可以多关注各大城市的中国500强企业情况,如果某城市的中国500强企业刚好与考生的目标专业对口,不妨多报几所处于此城市的高校,以增加录取概率。

(11)上市公司数量。

一座城市的上市公司数量也是考生家庭需要关注的因素。上市公司数量越多,考生就业时城市能提供的优质岗位数量也就越多。进入上市公司工作,可以极大地锻炼工作能力,并为以后的人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12)地铁运营里程。

地铁运营里程反映了一个城市的交通便利程度。地铁建设比较发达的城市,人们日常工作与生活的通勤时间会相应缩短。在现代都市生活中,乘坐地铁是否方便已经成为人们选择是否在一座城市落脚的重要因素。

(13)航空旅客吞吐量。

航空旅客吞吐量代表着一座城市的经济活力和基建水平,客观反映了城市的区域地位和商业流动性,是影响志愿填报时选择城市的重要因素。

(14)国际航班数量。

国际航班数量越多,城市的国际化水平越高,参与国际间交流与学习的机会也就越多。

(15)医疗水平。

医疗水平往往是考生家庭选择志愿时会忽略的一个因素。从城市生活质量这个角度来说,医疗水平是非常重要的保障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