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线思维构建和优势分析技巧
什么是底线思维?就是立足于考生能够百分之百被录取的情况,根据家长和考生沟通中了解到的填报意愿和倾向,认真分析和评估可能出现的最差录取情况,在此基础上,合力解决志愿填报中的不确定性因素,争取最好录取结果的思维方法。简而言之,就是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划定一条考生和家长都能接受的底线,通过有效的行动和努力,来化解志愿填报中的各种风险和挑战。
我们不妨以某某大学某某专业作为保底志愿,接着分析与之相对的更好的大学和专业志愿情况,看看自己的优势有哪些,录取的风险又有哪些,再根据上述结果来填报高考志愿。从风险因素方面来看,新高考地区的考生主要面对的是新招录政策下,往年的文理科招录数据无法再为今年的志愿填报提供直接的参考的情况,由此导致了潜在的录取风险——考生根据往年高考分数线情况来填报今年的新高考志愿,考生很可能因分数线发生断层,要么报高了志愿遭遇滑档,要么报低了志愿浪费了分数。对于首届新高考考生而言,这种风险是普遍存在的,想要避免这种风险,请仔细阅读本书第二章的内容,对今年的录取分数线与录取位次情况做出合理预判。
首届新高考既存在着录取方面的风险,也存在着与风险相对的优势。
1.新高考第一年的机会优势
新高考第一年实施,随着志愿填报单位和录取批次的改变,所有考生的填报策略也会有所调整,从而造成高校录取位次的波动,热门志愿的录取位次有上升的可能,冷门志愿的录取位次也有下降的可能,考生和家长应充分利用这些释放出来的机会,挑选那些看上去冷门实际上非常优质的志愿,取得更好的录取结果。
2.新招录模式下的制度优势
与机会优势相对的,是志愿填报新招录模式下的制度优势。新招录模式下,志愿填报的数量和试错机会大量增加,例如,山东首届新高考考生最多可以填报96个“专业(类)+学校”志愿,北京的考生可以填报30个“院校专业组”志愿(每个院校专业组含6个可选专业,总计180个志愿格)。面对这么充足的尝试机会,自然可以多填报一些特别想报考的学校或专业作为冲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