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方案预备期
关键工作:制定志愿预案。
方案预备期是指高考结束到成绩公布的这段时间,各省(区、市)情况不一,但一般是20天左右。在这20天左右的时间里,由于高考结束,考生的可利用时间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释放,利用这段时间制订志愿填报预案会收到最好的效果。
在方案预备期,考生首先要对自己的高考分数和位次情况进行预估,然后结合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其他影响志愿填报的客观因素,拟定志愿填报预案。
1.估分:高考成绩与位次预估方法
(1)如何精准估算自己的高考成绩?
预估高考成绩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尤其是语文、英语、政治和历史这4门,主观题分值占比较大的比例,考生在对照答案时,很难对得分情况做出比较精确的估算。对这几门进行估分,要根据“就低不就高”的原则,考虑最坏情况,将初步估算出来的单科成绩再减去10~15分,大致就可以知道这科成绩的最低分数是多少。
而对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这几门答案比较确定的科目,可以比较准确计算出得分情况。如果有的选择题记不清答案,可以按错记一次,再按对记一次,把两种情况下的得分分别做一次统计。
对各科成绩进行初步估分后,将每门成绩相加,可以计算出总分的大致区间,然后根据自己的学业水平考试、历次模拟考试成绩和高考发挥情况,对这一分数区间进行合理性判断。一般情况下,如果考生历次模拟考试发挥得都比较稳定,高考的难度也与以往考试类似,那成绩之间的差距就不会很大。
最后,依据最终划定的分数区间,从下往上依次设定出最低成绩、保守成绩和理想成绩3个档位,作为志愿预填报的依据。
(2)如何预估自己的位次情况?
预估位次,通常要结合本省(区、市)往年的位次情况进行分析,但对北京、天津、山东和海南4省(市)的2020年首届新高考考生来说,往年的全省(市)文理科位次排名已经失去了直接参考价值,因为往年是按文理科分别进行排名,今年则要对所有考生统一排名,总分越低的考生,与去年的同分排名差距越远。
预估今年的高考位次时,还可以参考本省(区、市)的模拟高考位次情况,尽管模拟高考与实际高考的情况会存在一定差异,但考生可以借助它预估自己在新高考模式下全省(区、市)位次排名情况。
根据模拟高考位次情况预估高考位次时,首先应比较两次考试的试卷难度是否有差异,如果难度差异过大,则高考的预估成绩就不能拿来与模拟高考位次表做等价对应。
比如,在模拟高考时,A考生的成绩是605分,全省位次是15000,B考生的成绩为585分,全省位次是30000。而在高考时,由于试卷难度大幅提高,A考生的预估成绩为585分,B考生的预估成绩为560分。那么,对A考生来说,他的位次可能还是在15000左右,而不会低到B考生模拟高考时的位次。
(3)关键方法:预估高考成绩的上限、中限、下限及对应位次区间。
考生根据前面所述“就低不就高”的原则预估出高考分数的大致区间后,可以结合高考难度和自己的平时成绩,判断估分情况是否合理。比如,A考生以往5次考试分数都在560~580,而高考估分在550~570,如果高考较以往考试简单或与以往考试难度类似,则本次估分结果相对来说就比较保守;如果高考较之前考试难,则本次估分情况大致合理。
在确定估分情况大致合理以后,还以A考生为例,首先要考虑最坏结果,划定一个成绩的下限区间:550~560。再结合自己的平时成绩,划定一个比较保守的中限区间:560~570。最后考虑比较理想的情况,划定一个上限区间:570~580。
由于我们在估分时大多是考虑最坏结果,因此,实际分数比估分上限还高是有可能的,在进行志愿预填报时,不能忽略这种情况。
将分数划分为3个区间后,根据前面预估位次的方法,把3个分数区间所对应的大致位次区间找出来。
最后,根据不同成绩区间和其对应的位次区间,结合高校往年的招生计划,找到所以填报的院校和专业志愿,并整理出3个志愿填报模型,供方案决策期参考。
(4)关键技能:新高考位次转化方法。
根据前面的分析,由于第一年实行新高考的原因,对北京、天津、山东、海南4省(市)的考生来说,历年位次情况已经失去了直接参考价值。但是,由于没有新模式下的高校招录数据作为参考,我们还是得综合分析最近3年的文理科位次,通过比较、计算,找到可以与新高考位次对标的排名模型。[1]
2.就志愿填报初步达成家庭共识
(1)考生意向分析:兴趣、特长、理想等对志愿填报的影响。
在信息整理期部分,我们已经提道:考生要结合自身实际选报适合自己的志愿,选择志愿时应充分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优势,一个人只有在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里深造,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实现理想抱负。
考生应注意的是,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随意选择志愿,除了要充分分析自身因素,还要咨询家长的意见,请长辈为自己做参谋。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考生既要有自己的立场,也不能固执己见,当家长指出自己考虑欠妥之处时,要客观分析,及时调整填报策略。
(2)家长意向分析:生活经验、工作经验、社会阅历等对志愿填报的影响。
在志愿填报这件事上,经常有考生与家长争执不休的情况。考生由于年纪尚小,在选择专业时,理想成分往往会更多一些,而家长大多数时候会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与社会阅历来选择,看待专业时更注重实用性和功利性。
在辅助考生预选志愿时,家长切忌武断干预,甚至直接替考生做选择。进入学校后,学得好与坏,最终还是要看考生自己。因此,家长应树立军师形象,要多了解学校与专业,并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把志愿填报时应权衡的利弊跟考生讲解清楚。
一般情况下,如果考生比较固执,家长最好在接受考生选择的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帮助他挑选更好的学校;如果家长坚定地认为考生的志愿设想存在问题,就要拿出有说服力的论据,尝试改变考生的想法,或让考生把家长的建议作为备选或退路。
(3)家庭资源分析:家庭职业情况与社会资源对志愿填报的影响。
考生在选择志愿时,除了要考虑个人意向和家长意向,还应考虑家庭职业情况与社会资源,比如,考生的父母都是医生,且家族成员大多数也在医疗领域工作,那这名考生选择医学专业且毕业后进入医学领域工作的话,能获得的资源会相对较多。
若考生的兴趣、优势、理想与家庭追求不同,但自我选择的结果也很不错,家长就应该尊重考生的选择。如果考生成绩不是很理想,将来的深造也不一定顺利,则应充分考虑家庭职业情况与社会资源,以减轻日后就业的难度。
(4)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达成志愿填报的家庭共识。
经过以上3个层面的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家长应在尊重考生个人意向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意向、经验和家庭资源优势,辅助考生预选志愿。在预选志愿之前,应先推演不同志愿的发展结果,如果考生成绩优异,可以优先选择有利于考生今后进一步深造的志愿,如果成绩一般,则要优先考虑有利于就业的志愿,尽量填报各高校的优势专业或比较受市场欢迎的专业。
在方案预备期,考生与家长应权衡各方面因素,从考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全局出发,对志愿的大致方向形成一定的共识,从而做出最优决策。
3.确定不同限次、位次的志愿填报因子排序方法
在挑选学校和专业志愿时,考生的分数和位次情况不同,需要着重考虑的影响因子也不同。一般情况来说,可将成绩水平划分成优秀、良好、一般3个等级。成绩特别优秀的考生,可以着重考虑学校选择影响因子;成绩良好的考生,可以着重考虑专业选择影响因子;成绩一般的考生,则要综合考虑学校、专业、就业和城市的影响因子,选择最适合自己情况的志愿。具体可参考第九章的内容。
4.对比志愿信息库的各项信息
考生完成高考估分并分析完成绩区间、位次所对应的志愿影响因子后,需重新对比志愿信息库里的各种信息,在之前筛选出来的与自己成绩、选科情况相对应的学校和专业里,进一步缩小志愿范围。
5.关键步骤:形成志愿填报预案
许多考生在做志愿填报准备工作时,都只做到了筛选志愿这一步,只是初步圈定了几个可填报的志愿而没有拟定完整的志愿填报预案,这样草草应付式的准备可能让考生错失一些好志愿,严重的还可能遭遇滑档。
要做好志愿填报预案,在筛选完可填报的志愿后,考生还要将所有备用志愿逐一比对,并按先高后低的顺序逐一排列出来。然后,结合本人的成绩和意向,确定志愿排列的先后顺序。
在填写志愿时,可以将喜欢的专业及院校尽量往前排,把有希望争取到的志愿放在中间,把录取希望比较大的志愿放最后,各志愿之间要适当拉开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