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预备期——准

(二)方案预备期——准

方案预备期主要是根据考生预估的高考成绩,以及个人的生涯规划,锁定大学和专业的报考范围,对每一个拟报考的院校和专业,以及它们的招生录取分数和位次,都需要做到精准了解。这一阶段涉及的工作内容和相关技巧如下。

1.根据考生的高考成绩定位大学的报考范围

在本章前面我们已经介绍了不同位次考生对应的可填报院校类型。这里,我们详细分析一下不同区间考生的定位技巧。

(1)在全省排位前5%的考生。

此类考生要优先选学校,以选择更好的大学为基本出发点。首先,在前5%这个位次范围进行录取的大学,在各开设专业上都有着突出的办学实力,各专业之间的实力差距不是很大,而且这类大学与其他高校比起来,往往有着更为优质的教学资源、更丰富的社会资源,因此,对这一范围的考生来说,优选学校更有利于未来的生涯发展。

(2)全省位次排名在5%~20%的考生。

此类考生仍以优先选学校为主,但要注意细辨专业。在这一范围招生的院校主体也多为全国知名大学和省属重点大学,但院校之间差别较大。同时,专业的办学水平也参差不齐,需要考生和家长多加留意,避免踩雷。

(3)全省位次排位在20%~40%的考生。

此类考生以优选专业为主,从就业的角度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专业或就业率较高的特色专业来定位大学。在这一位次区间招生的大学,学校的影响力可能仅局限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因此更好的就业才是选择这些大学的主要参考因素。如果本省(区、市)的此类高校不满足条件,就要考虑外省高校。同时,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城市水平,也是定位的主要标准。

(4)全省位次排名在40%~60%的考生。

此类考生应以能够读本科为主要目标来定位学校。在这一区间内招生的院校,主要是从专科升格的新应用型大学、民办大学、独立大学和部分国家示范或骨干高职专科学校。处在这一位次区间的考生,要让自己尽量能读本科,如果分数实在达不到要求,一些国家示范或骨干高职专科学校也值得考虑,这些高校的就业前景也很不错。

(5)全省位次排名在60%~75%的考生。

部分省(区、市)的考生是可以选择民办和独立学院的,但对大部分省(区、市)的考生来说,在这一位次区间招生的院校主要是高职专科院校,从更好就业的角度考量,考生应该把选择未来就业城市作为主要考量点,尽量在自己喜欢的城市里选择报考学校。

以上是从考生的位次情况来定位大学和专业的选择标准,想要更精准地了解大学和专业,还可以通过多维度对比的方式进行具体分析。

2.从多个维度比较大学与专业

在我国,高校名称相似的情况比较普遍,而一些相同专业在不同大学里却有着较大的差别。在进行志愿选择时,可以通过对比的方式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大学和专业。假如两所或者多所院校考生都比较喜欢,可以通过哪些维度来对比呢?下面我们来看下表5-14。

表5-14 大学多维度对比示意表[3]

续表

通过对比,可以让考生更加精准地找到适合自己的大学,如果有几所学校的选项考生不知道该怎么做取舍,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按照表5-14罗列出来的分析项,把这些大学的信息全部填进表格里,填写的结果会很直观地告诉考生这几所大学之间的差异,帮助考生做出抉择。

大学的对比维度了解清楚了,那如何进行不同专业之间对比呢?下面我们来看下表5-15。

表5-15 专业多维度对比示意表[4]

通过以上两组信息的对比,考生和家长就可以直观地看清当前填报的大学和专业与真实意愿是否一致,避免错选大学和错选专业的情况出现。例如,有的考生想去同济大学,却填成了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想读经济类专业却填成了会计学专业,这些都是在浙江往年新高考志愿填报过程中发生过的真实案例,一定要注意规避此类风险。

3.精准理解拟报考院校的录取分数和录取位次

考生所在省(区、市)招生的往年大学、专业录取分数和位次,是考生进行志愿填报的重要依据。填志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参考往年录取分数和位次,结合今年的高考成绩,根据本省(区、市)志愿表的设置,制定科学合理的策略方案。对每一个志愿单位录取分数和位次的精准理解,是科学、合理制定志愿方案的关键。

举个例子,某考生所在的省可以填报30个志愿单位,假如该考生想用志愿表前10个单元格来冲更好的学校,中间10个单元格来填报稳妥的学校,后10个单元格来保证自己一定会被录取。那这种冲高、稳中、保底的分数区间该如何设置?每一个单元格之间的梯度该如何安排?这些基本问题,都是考生和家长需要结合考生的高考成绩想清楚的。

同时,今年是北京、天津、山东、海南4省市实行新高考的第一年,如果以老高考的数据来指导新高考志愿填报,必须将分数和位次结合录取规则进行进一步转化[5],这是需要特别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注意的地方。

最后,对大学和专业精准了解,对录取数据和位次有了精准的认知后,就可以根据意愿和意向形成志愿填报方案。

如果考生和家长更看重大学,以进好大学为目标,那可以院校作为优先条件,确定拟报考院校和专业;如果考生和家长更看重专业,以进好专业为目标,就可以专业作为优先条件,确定拟报考专业和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