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学的认知误区
1.“双一流”大学一定比其他大学好
“非‘双一流’大学不读,非‘双一流’大学不报”是很多考生和家长的“信条”,也有“能去‘985’,决不去‘211’;能去‘211’,绝不去省重点”的说法。受这些看法的影响,很多考生就认为,“双一流”大学就是名牌大学,一定比其他大学好。显然,这是没有准确理解“双一流”建设的含义。
“双一流”大学包含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两部分,一些办学实力突出的大学并不比有些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差,只是受到国家一流学科建设数量的限制(许多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也仅仅只有1个学科入围),未能入选而已。例如,西南政法大学作为我国法律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办学实力有口皆碑,并不比有些“双一流”大学差。
2.只看校名选大学
志愿填报的时间紧张,很多考生和家长在时间不够用的情况下,仅根据校名而不管学校的特色、优势就做出选择。其实,只看校名选大学的填报风险是非常大的。以我国院校数量多、招生人数多的“理工”院校为例:
北京理工大学的突出特色是国防,太原理工大学的突出特色是矿业,成都理工大学突出特色是地质,西安理工大学的突出特色是水利,长春理工大学的突出特色是光电,昆明理工大学的突出特色是有色金属冶金……假如仅仅以校名来选专业,考生可能就与自己设想的人生南辕北辙了。
3.仅凭地理位置选大学
“能去北上广,就不去二线城市;能到东部沿海,就不去西部内陆;东北太冷,华南太热……”这些仿佛成了部分家长和考生的共识。
很多考生看上大城市或者东部沿海城市,首先就是看上了那里优质的教育资源,其次是看上了那里的就业平台。这种选择无可厚非。
但需要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注意的是,热门城市的志愿填报竞争更大,如果考生的分数优势不明显,就只能选择办学实力相对更弱的高校,这就有些得不偿失了。其实,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大学的地理位置可能不太优越,但因为选择的考生相对较少,同样的分数往往可以填报一些层次相对更高的大学。例如,位于吉林长春的东北师范大学、位于甘肃兰州的兰州大学、位于西安的西北工业大学等,它们的录取分数甚至比一些大城市的非“双一流”高校还要低一些,“性价比”相对也更高。
4.综合性大学一定比行业性大学好
很多考生和家长会首先填报综合性大学,实在没得选的时候才填报行业性大学,认为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要比行业特色明显的多科性大学要好。实际上,在我国大学发展的一百多年时间里,经历了多次的院系调整和合并,很多综合性大学在院校合并的过程中凝聚了强大的办学实力,例如吉林大学、浙江大学等,但也有一些综合性大学合并了非常多的大学,却依然处在三四流的水平上。有一些大学从办学之初就坚持立足某个特定的行业,坚持小而精的发展道路,在相关领域的研究超越了绝大多数的综合性大学,例如中国石油大学、中国计量大学、外交学院等。
考生选择综合性大学,可以拓宽视野,交游广阔;选择行业性大学,更容易在某个行业领域获得认同和发展。因此,不能用学校大、学科全来衡量学校实力的强弱。
5.录取分数越高,大学越好
“绝不浪费一分”是很多考生和家长志愿填报的准则,也由此认定录取分数高的大学就是好大学。这有失偏颇。从整体情况来看,录取分数高的大学相比录取分数低的大学的社会认可度更高,办学实力相对也强,但也存在很多特例。如前文所述,地理位置也会影响录取分数的高低。
大学录取分数的高低更多的是反映了考生对相关大学的报考热情和报考意愿。例如,一些财经类大学、医药类大学的录取分数比地质类、农林类大学要高,但就此认定这些财经类大学、医药类大学就比地质类、农林类大学要好就不科学了。另外,录取分数的高低也与高校的招生计划数相关,同层次的大学,招生计划少的要比招生计划多的录取分数要高。因此,我们不能认定录取分数越高,大学就越好。填报志愿时,也不能只看录取分数,要多维度分析,理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