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志愿填报的行动周期与阶段目标

(一)新高考志愿填报的行动周期与阶段目标

结合过去3年新高考试点区域的报考经验,我们将高三到志愿填报的时间分为4个阶段。

1.高考目标塑造期

高三开始到高考前的3个月,考生可塑性强,且志愿填报的基点没有出现,因此这段时间的关键工作就是复习、提分并做好家庭的分工与协作。当然,如果考生在高三开始时有明确的高考冲刺学校,将极大地激励考生产生持续的学习动力和增强考生的持续学习韧劲。

2.高考得分能力定型期

高考前的两个月,考生的得分能力基本定型。结合考生市一级的统考或年级月考,基本能够判断出考生高考成绩的基点。这个时候,可以针对性地、充分地、深入地开始高考志愿信息的收集与整理,为接下来的模拟志愿填报方案做准备;还要充分了解志愿填报的规则,基本掌握各批次的招生高校和招生专业信息,制定好与自己批次相对应的填报策略。这一时期,家长要避免产生负面情绪,避免就具体的志愿填报事宜和考生进行讨论,避免家庭内部在志愿选择上发生冲突。这一阶段所涉及的主要工作(志愿信息收集与整理)需要家长深度参与,并大体完成志愿填报的各项准备工作。

3.从高考结束到高考成绩公布

考生高考结束以后,根据考试答案,基本可以预估自己的卷面成绩(切忌高考未结束就对答案)。无论发挥如何,此刻的关键已经不是总结考试的经验教训,自责或指责对接下来的志愿填报工作没有任何帮助,还会极大地影响家庭成员间的团结。成绩不理想并不代表着考生在高考中落败了。高考成绩只决定了考生的投档顺序,并不会阻止考生取得较好的录取结果。这个阶段是考生家庭达成志愿填报共识的重要时期,是形成初步方案的关键时期,也是形成填报策略的关键准备期。如果考生和家长能够充分了解当年的社会舆情和大众填报倾向、填报走势,结合考生自身的成绩水平和发展意愿形成有效的填报策略,就能够最大化利用成绩位次基点实现更优录取,放大成绩和位次优势,弥补成绩和位次的不利影响。志愿填报的重要性,在新高考中尤为明显。

4.从高考成绩公布到志愿表提交

一般高考成绩公布后,填写各录取批次(提前批、本科批、专科批)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一次完成所有批次的填报(多见于院校专业组志愿模式),一种是分批次填报(本科批次有多次填报机会,多见于“专业(类)+学校”志愿模式)。无论是哪一种填报方式,从拿到高考成绩到填写相关批次志愿,时间间隔都非常短,一般在一周以内。而且新高考志愿填报(无论是院校专业组模式还是“专业(类)+学校”模式)需要考生填写的志愿单位数量是比较多的,以山东为例,考生本科批次需要填报的志愿有96个,而且部分考生还存在跨段填报的情况。因此,做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在这个时候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一时期,也是考生和家长最容易因为填写工作量繁重而出现决策失误、填报失误的时候。因此,如何防风险、如何规避失误,是这一阶段工作的重点。对于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的考生和家长来说,2020年是他们第一次填报新高考志愿,由于没有过往的经验可以参考,没有同招录模式下的往年数据可以比对,因此志愿填报的风险和压力更大,必须高度重视!

通过对以上4个行动周期的整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新高考志愿填报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需要耗费精力和时间才能准确匹配考生成绩、考生意愿、专业要求、投档规则的系列工程。因此,只有把各阶段对应的工作落到实处,才能保证考生的志愿填报达到更好的录取效果。

以上行动周期的划分,是结合整个高三阶段的学习特点而进行的一种时间安排与工作规划。随着高考的日益临近,我们还可以把新高考志愿填报划分成信息整理期、方案预备期和方案决策期三个阶段,各周期所对应的具体阶段目标、工作内容与行动方法,请参考本书第五章和第八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