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档单位录取位次的计算和排序技巧
投档单位的录取位次是填报志愿的核心数据。例如,老高考模式下以“院校”为投档单位,那么往年的院校录取位次就是我们的参考依据;但新高考模式下,投档单位从“院校”变成了“院校专业组”或者“专业(类)+院校”,对于第一年实行新高考的北京、天津、山东、海南4省(市)的考生来说,因为没有前一年的专业组或者专业(类)录取数据,因此需要根据一定的技巧,将往年的文理科录取位次转化成可以利用的数据。
老高考按文理分科分别排位次,而新高考是对所有考生的位次进行拉通排序。针对老高考招录数据无法直接拿来做参考的难题,比较常规的办法,是在初步叠加往年文理位次的基础上,再结合试题难易、考生人数等因素,前后拓展一定的位次,得到今年的对应录取位次数据。然后,可以对照“专业(类)+学校”和“院校专业组”内各专业的往年最低录取位次,如果差值不大,就表明有录取的概率。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通过本书第二章对浙江首届新高考的大数据分析发现,简单的位次叠加,只适应于位次排在前半段的考生,位次越往后,误差越大,因此需要一种更加合理的位次转化方法。本章前面提到的录取位次转换法的相应算法,由于步骤繁复,在此不进行深入讨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致愿填报”获取详细信息。
根据平行志愿“分数(位次)优先、遵循志愿、一次投档”的投档原则,投档高校(专业)将由高分到低分,对考生的志愿实行依次录取。根据这一原则,在填报志愿时可以遵循同样的思路,将所填报的高校(专业)按照录取位次由高到低的排序。虽然志愿填报还是“分数优先”,但与以往只能按院校排序填志愿的制度不同,新高考的“专业(类)+学校”和“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模式,让考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倾向,对各志愿单位进行灵活排序。
第一种,如果考生更加注重选大学,可以像传统平行志愿的填报方式一样,按照大学录取位次的先后顺序进行“专业(类)+学校”志愿填报,如表5-16所示。
表5-16 以大学选择为侧重点的“专业(类)+学校”志愿填报排序思路
第二种,如果考生更加注重选专业,可以按照专业录取位次的先后顺序进行“专业(类)+学校”志愿填报,如表5-17所示。
表5-17 以专业选择为侧重点的“专业(类)+学校”志愿填报排序思路
第三种,考生还可根据自己对大学和专业的意愿强烈程度进行“专业(类)+学校”的不同志愿单位的交叉排序,如表5-18所示。
表5-18 以填报意愿强烈程度为侧重点的“专业(类)+学校”志愿填报排序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