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方案决策期
关键工作:形成最终的志愿表。
从高考成绩公布到正式进行网上志愿填报的这段时间,是志愿的方案决策期。按往年经验,志愿填报一般从6月底开始,留给提前批考生确定志愿填报方案的时间不到一周,常规批志愿考生也仅有10天左右的时间来确定志愿填报方案。
2020年,全国统一高考延期1个月举行,各省(区、市)志愿填报时间的具体安排尚未确定。如果填报周期相应延后或者缩短,留给方案决策期的时间就会更少,考生需要在拿到高考分数后快速对照自己的志愿预案,制定出最终的志愿填报方案。
1.高考成绩与预备方案的匹配
根据往年经验,各省(区、市)一般都是在高考结束后的20天左右公布高考成绩。
各省(区、市)在公布高考成绩的同时也会公布“一分一段表”,考生可根据此表查询自己分数所对应的全省(区、市)位次情况。
查询完高考分数与位次情况后,考生首先要与自己的估分数据进行比较,如果高考分数处于估分的3个区间中,就可以快速确定可用的志愿填报模型,然后再根据具体分数,将此区间对应的志愿范围进一步缩小,优化各志愿的填报顺序即可。
如果高考成绩比估分低,也不要慌乱,避免因情绪失落而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应从估分的下限往下重新排查与自己分数、位次相匹配的志愿,尽量达到分数利益最大化。
高考成绩比估分高的考生,在开心之余,也不应麻痹大意,如果因为疏忽填错了志愿,那就得不偿失了。此类考生,应从估分的上限往上重新排查可填报的志愿,追求更好且切合实际的目标。
2.大众心理分析
高考成绩优异的考生往往掌握着志愿填报的主动权,因为成绩越高,处于此分段的人数就越少,在高校(专业)招生人数固定的前提下,志愿填报时面临的竞争激烈程度也会随之下降。而从高分段往下,随着每个分段人数的增加,有效的录取名额会越来越少,从而拉低志愿填报的成功率。
考虑到实实在在的竞争因素,成绩不是十分突出的考生要提高志愿填报的成功率,应仔细推敲大众心理,避开那些竞争激烈的热门志愿。
从学校这个层面来说,由于考生所在省(区、市)的校在省(区、市)内招生名额较省(区、市)外多,为了保险起见,相当大一部分考生都会选择省(区、市)内的学校,这就会造成名额虽多,但竞争也很激烈的局面。而在选择省(区、市)外高校时,大多数考生都会把注意力放在经济发达地区的高校上。以上是两种最为常见且稳固的择校心理。因此,考生在成绩不是很理想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反其道而行之,从省(区、市)外或经济欠发达地区的高校里择优挑选。
从专业层面来说,由于每个人的信息接收和处理能力不同,造成了不同志愿填报家庭之间的信息差,尤其是对于那些个人意向和家庭意向都不明确的考生来说,在填志愿时,很容易受到他人观念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没有明确意向的考生和家长都会选择近几年的热门专业,或参考社会上的热门、高薪职业做选择,但这部分专业志愿的数量是有限的,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此外,专业与职业的热门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些新兴专业和职业可能在短时间内吸引人们的眼球,但长期来看,发展趋势却很难评估。因此,考生在选择专业志愿时,不但要考虑竞争因素,还要对目标专业的发展潜力做出理性判断,要始终坚持比别人多走一步。
此外,高考的难易程度有时也会成为左右志愿填报大众心理的关键因素。如果当年的高考难度较大,会导致考生整体成绩水平偏低,进而影响大家填报志愿的心态,使一部分考生趋于保守,不敢去争取优质的学校与专业志愿。这时,考生可以尝试拼胆量,说不定会成功“捡漏”,让自己的志愿质量提升一大截。
而如果高考难度较低,考生的整体成绩水平就会偏高,出现中高分段人数扎堆的现象。这时,如果考生被纸面成绩冲昏头脑,在选择志愿时胆大冒进,可能会由于竞争惨烈而被挤下来。因此,大家应充分分析高考成绩是否符合自己的真实水平,最好的方式就是对照“一分一段表”,参考位次而不是参考成绩,精确定位,理性选择与自己水准相匹配的志愿。
3.预备方案的第二次整理
(1)志愿填报的二次协商与优化。
志愿填报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从高考前的志愿信息库搭建,到高考结束后的志愿预案拟定,再到方案决策,每个步骤都环环相扣,缺一不可。
在最后的方案决策期,考生和家长千万不要放松警惕,应静下心来,结合考生的高考成绩和大众填报心理等客观因素,仔细检查志愿预备方案中的信息,重新整理志愿,看看各志愿方向是要坚持还是紧急调整。对此前设置过高或过低的志愿,应及时排查,并重新补充合乎实际情况的志愿,进一步优化志愿预备方案。
(2)重新梳理志愿信息库。
①确定学校和专业筛选标准。
在信息整理期和方案预备期,已经把能够填报的学校和专业基本上筛选了出来。在方案决策期,为了增加志愿预案的投档成功率,需结合高考成绩的实际情况,再一次进行志愿筛选。
进行筛选志愿时,可以先把成绩优势不明显但希望就读的志愿归为一类,再把成绩优势较大且自己比较喜欢的志愿归为一类,然后把成绩有明显优势的志愿归为一类。最后,将这3类志愿按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排列出来,删除那些明显高于或低于自己水平的志愿。
将志愿进行归类之后,则要结合志愿信息库,进一步比对各志愿学校与专业的具体情况。这时,考生应认真思考:对于这些不同的大学与专业,自己更看重的因素是什么?是个人的主观偏好还是学校的排名、知名度?是专业的课程安排还是专业的就业情况?
考生应结合自身实际,充分了解各志愿学校与专业的详细信息。如果考生更关注学校,在意学校排名,特别希望能到某几所大学读书,可以在这几所大学选择尽可能多的专业(类),增加被录取的可能性;如果考生有较强的专业偏好,更在乎个人兴趣和职业发展,则可以基于相同的专业(类)选择不同的学校。但不管考生偏好如何,都一定要充分考虑自己的高考成绩,使各志愿之间形成一定的梯度,增加投档机会。
志愿梯度比较容易理解,我们在前面提到过。要形成志愿梯度,首先,可以将所有志愿分成优势不明显、优势较大和有明显优势3类,把成绩优势不明显的志愿放在最前面,将优势较大的放中间,将有明显优势的志愿放最后。其次,要将每个层级里的单个志愿根据报考难度从高到低逐个排列,避免先投档难度较小的志愿,浪费掉冲击更好志愿的机会。
②确定影响因子的排序,避免同质化的志愿。
在排列志愿顺序时,首先要确保所有志愿形成合理梯度,其次要避免同质化志愿的出现。
比如,某考生在选择排在前面的10个志愿时,把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都填了进去,这其实相当于浪费了1个志愿。因为从报考难度上来说,这两所学校几乎是相同的,假如考生无法被北京大学录取,他很可能也不会被清华大学录取,这种情况下,该考生会同时失去两个机会,这就是同质化志愿的结果。
同理,考生也应该避免在几所实力相近的大学里选择同样的专业志愿,这样的志愿选择就像多米诺骨牌,一张牌倒下,其他的牌也会倒下。
合理志愿梯度的形成,有赖于对影响因子的理解和具体分析,不同层级的志愿,其应参考的影响因子是不同的。一般情况下,排在前面的志愿,优先考虑学校影响因子;排在中间的志愿,优先考虑专业影响因子,再比较学校实力;排在最后的志愿,要重点关注就业影响因子。
另外,在以上3个志愿层级中,每个志愿应考虑的二级影响因子也不同。比如,优先考虑学校影响因子时,是先考虑学校排名还是先考虑学校知名度?一般来说,学校的知名度对就业影响要大一点,学校排名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就业,但不如知名度的影响直接。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填报志愿时,不但要科学规划志愿的排序,还应考虑影响因子的排布,让不同层级的影响因子精准对应不同层级的各个志愿,才能最大化地提高志愿方案的成功率。
③确定志愿表基本框架和待选方案:比对初稿方案,优化位次匹配,形成排序模型。
在方案决策期,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对比志愿预案,优化最终的志愿表。
首先,我们要对志愿信息库里的批量志愿和填报预案中的志愿进行对比,结合高考位次和往年院校、专业录取等各方面的情况综合分析,将自己兴趣较低和录取可能性不大的志愿删除,补充更好的志愿选项,最终选择出自己最想争取的志愿。
其次,根据前面提到的志愿梯度,确定每个志愿的先后顺序,并对所有筛选优化后的志愿逐一比对,排除同质化的志愿。
最后,将所有志愿按录取难度先高后低的顺序排列。
完成上述步骤,我们便得到了最终的志愿表。
④清除志愿表风险:对填报方案排错、排重、排漏、排偏、排险。
第一步,要参照高校招生计划,比对各个志愿的详细信息,如院校名称、院校代码、专业全称、专业代码等,这些内容一定不能出错。
第二步,再次比对所有志愿,检查是否仍存在同质化志愿或其他重复性志愿。
第三步,对比志愿信息库和志愿预案,检查是否有漏掉的重要志愿。
第四步,检查各专业志愿是否符合先前的个人意向与家庭共识,不要出现“走偏”的志愿。
一定要注意,投档成功不代表一定会被录取,因专业报考要求、考生身体条件或单科成绩不符要求等因素,被投档后依然有可能被退档,而一旦退档,就意味着一轮一次的投档机会已被使用,本段(次)的其他志愿都失效了。因此,考生在此时仍需结合志愿信息库中的各项规定,仔细排查志愿方案的风险项。
新高考志愿填报挑战重重,但经过上述几个步骤的努力,考生基本上可以得到一份精确度和合理性都比较高的志愿填报方案。
【注释】
[1]对于新高考录取位次转化法,所涉及的数据与算法在本书中不便呈现,读者可关注作者的微信公众号“致愿填报”进行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