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心理机制影响和风险的沟通技巧
对于身处高三的考生来说,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刚刚搭建起框架,并正处在独立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拥有了基本的判断和分析能力,但比较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和情绪的左右,判断和分析时不够客观。对于高考志愿填报,考生常见的心理有以下几种。
1.逆反心理
不少考生在志愿填报过程中,和家长闹得“反目成仇”,不愿意父母过多干预自己的选择,严重一些的,会出现凡是父母的提议都不采纳,觉得老一辈的想法过时了,或者急于“逃脱”父母的管控。在那些考生正处于“逆反期”,或者高考发挥失常的考生家庭中,这种现象非常普遍。那么,考生的逆反心理会带来哪些风险呢?
逆反心理过重,可能会让考生直接拒绝从客观上来说最适合自己的方案,转而走上一条截然相反的道路,导致生涯发展受挫。
造成考生逆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能家长和考生都有责任。作为家长,首先要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考生的逆反,在与考生沟通时,应该有针对性地分析前因后果并说明影响,说明分析问题的过程,而不要直接武断地给出一个结论,要让考生明白事情背后的逻辑,并让考生尝试用这种理性的态度自己去思考、解决问题;作为考生,年少气盛有时可能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过于粗暴地向父母宣泄了消极情绪后,应找到合适的机会和方式表达歉意,如果认为自己的志愿选择没有问题,也应该注重表达技巧,并在志愿选择的讨论过程中争取父母的支持。
2.从众心理
考生高三阶段的活动中心是“复习提分”,很多考生并不了解志愿该如何填报,对于选什么大学、选什么专业可能没有自己的想法。于是,不少考生会看别人是怎么填志愿的,会看和自己同分数的同学去了哪里,选了什么大学,填了什么专业,然后直接“抄作业”,又或者看看最近几年的热门专业是什么,哪所大学的口碑好,据此做出自己的选择。
前面我们已经提到,志愿是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没有普遍适用的标准答案,对别人来说可能是正确的选择,对自身来讲,可能就是错的。而这种错误的选择的影响也许会影响人的一生,再尝试改变也许将付出巨大的代价,只能在与自己不适合的道路上勉强走下去。
对于高三考生来说,志愿填报不存在难以逾越的技术难度,这一过程中需要避免的,是因不了解志愿填报过程,而产生省事、从众、随大流的想法。如果对志愿填报确实没有什么概念,可以向老师、学长或身边朋友求助,同时,一定要在高考结束后,花时间了解本省(区、市)的志愿填报政策和目标大学、专业的详细情况。
3.顺从心理
“都听父母的。”这是不少考生在志愿填报时的常见心态。一方面,这类考生在志愿填报这件事上,觉得听父母的是理所应当;另一方面,这类考生可能确实对未来的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缺乏规划和想法。
志愿填报该不该一味顺从父母的安排?有父母的指导和疼爱是好事,但这不能成为考生逃避自身责任的借口。根据自己的想法和特长,结合父母的建议去选择志愿,才是不辜负父母,为自己负责。
4.少不更事
多数考生在高三已经拥有了较为独立的判断和分析能力,但社会经验的缺乏,可能会导致考生在面对重大抉择时出现片面认识和不客观判断的情况,通常人们会把这种表现称为“少不更事”。
少不更事的具体表现都有哪些呢?
例如,有的考生想选择金融类专业,大学毕业后想进入金融行业工作,认为金融类工作的收入比较可观,但可能并不清楚从事金融工作需要承受怎样的身心压力;有的考生想选择师范类专业,毕业后想成为一名老师,认为老师这个职业光荣且稳定,但可能并不清楚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需要怎样的奉献与付出;有的考生想选择基础学科专业,毕业后从事科学研究,成为一名科学家,但可能没有意识到科学家的辛苦与努力。
考生在志愿填报时“少不更事”不仅仅表现在对专业的选择上,也表现在对大学和城市的选择上。例如,有的考生出于同学情谊,非常坚定地想要和自己的好朋友选择去同一座城市上大学,却并没有考虑当地风俗习惯和未来就业等现实因素;有的考生仅仅因为某所大学“面积大”或者“颜值高”等,就固执地想要报考该大学,而不去考虑更加重要的学校软实力问题,以及办学特色是否与自己的职涯规划、生涯规划相吻合等。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考生的“少不更事”容易造成考生填报的志愿与自己的生涯发展规划不匹配,甚至有可能因滑档而导致无大学可上。这是考生家长需要重点关注和考虑的。对于考生偏执或者不切实际的选择,考生家长要发挥自己的监管作用,做好沟通交流和分析工作,让考生意识到自己的选择可能会造成怎样的后果。
在志愿填报过程中,考生家长也容易犯两个错误:一是接管包办;二是放任不管。
1.接管包办
高考前,考生以复习提分为主要任务,志愿填报的搜集整理工作自然就落到了家长身上,很多家长因而严重低估了考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在后续的志愿填报环节中也继续全程操办,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都让自己的意志代替了考生的意志。这种“全方位、无死角”式的关爱,看上去是在帮考生分忧,其实是对考生成长的不负责。家长应该意识到,高考结束后的每一个考生都可能面临一系列人生大事的抉择,志愿填报即是其中之一,与其替考生安排前程,不如借机锻炼一下考生的分析与决策能力,帮他做好“排险”的后援工作就可以了。从另一个层面来讲,考生现在此时也许对填什么志愿没有概念,但如果他进入大学后发现所学专业并不是自己喜欢的,就会后悔自己当时的不参与。因此在志愿填报上,适当地辅助考生做好信息收集和分析工作是必要的,但切忌任何决定都不让考生插手。
2.放任不管
接管包办的反面,是有些家长认为考生是独立的个体,应该遵从自己的意志自由选择。有些家长可能因为工作繁忙的原因,无法抽出精力来帮助考生完成志愿填报;有些家长可能因为自己确实不太懂志愿填报是怎么回事,无法给考生建议,于是选择了“放任不管”。但是家长的缺席,可能会让考生意识不到志愿填报的重要性,甚至可能出现在“少不更事”状态下做出“偏执”的选择。
上述六种情况是在志愿填报过程中最常见的情况。那么,在志愿填报的各个阶段,沟通的技巧和侧重点分别是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