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表单元格的分配和利用技巧
志愿表是考生真实意愿和志向的反映,但在历年高校招录过程中,志愿表反映出的考生意愿与志向却并不明显,这是为什么?第一,没有合理分配和利用志愿表单元格,志愿安排缺乏梯度,导致部分范围内的志愿失效;第二,没有弄清投档录取规则,没有按照录取位次由高到低的原则排列志愿,使得志愿过于分散,因此很难体现出考生的志愿和意向到底是什么。
而在新高考志愿填报中,考生拥有的志愿单元格数量大幅增加,这既是选择机会的增多,也是录取机会的增多,还可以理解为试错成本的增多。
还是以山东志愿填报为例,在原来仅有15个投档志愿单位的情况下,根据“冲、稳、保”的志愿填报方法,考生只有5个机会用来冲好大学,5个机会用来选择和自己位次相当的大学,5个机会用来选择录取位次相对较低,能够保证自己一定会被录取。而当投档志愿单位变成96个之后,考生就拥有了32个机会冲高,32个机会稳中,32个机会保底。
好的志愿格分配技巧,并不是要让自己被填报的第一个或前几个志愿录取,因为在平行志愿投档规则下,计算机会把考生填报的所有志愿都视为第一志愿,然后根据考生的填报顺序,将各志愿依次投档到对应志愿单位,考生一旦投档成功,后面的志愿便会立即失效,此轮志愿投档完毕。而此时,由于一些省(区、市)的投档比例要高于高校在本地的计划招生比例,就会出现考生虽然投档成功而没有被录取的情况。那么,对于这些考生而言,他如果仍想参加今年的高校录取,就只能进行下一个阶段的志愿填报。
想要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我们就必须科学分配和利用好志愿表中的单元格,搭建起合理的志愿梯度。
合理分配和利用志愿格,简单来说,就是在各志愿批次允许范围内,积极争取进入更好大学和专业的机会。以山东新高考志愿填报为例,可以安排前32个志愿格作为冲高的“哨兵”,与原来只能安排几个“哨兵”的情况相比,试错机会成倍增多,因此,可以将各志愿之间的梯度拉得更大,原来冲高志愿之内的梯度可能是10分(高校或专业录取分数)左右,现在我们可以将梯度扩大到30分左右。
同样,“稳中”的为第33—64个志愿。老高考志愿填报中,不同院校梯度分差浮动范围最好为5分,而在新高考志愿填报中,可以将梯度分差扩大到20分上下,由此让录取概率进一步增加。
对保底的第65—96个志愿,可以选择10个,甚至20个同分的保底志愿,以使滑档的可能性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