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成绩里隐藏着哪些关键信息?

(一)高考成绩里隐藏着哪些关键信息?

高考成绩是影响志愿填报的最基础因素。通常情况下,我们理解的高考成绩就是考生的高考分数,由于分数这一数据比较直观,很长时间以来,它都是广大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的依据。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考生填报志愿时都会参考各高校历年录取分数线,按超线多少分进行填报。事实上,每年的高考试卷难度不一、考生不一、人数分布不一,这些都会直接影响高考分数的波动。另外,由于高校招生计划每年都有调整,使得超线分差也会产生相应的变化,所以,单凭分数去判断能否被投档是不准确的。对今年实行新高考的省份来说尤其如此,因为往年的分数线都是按文理科划分的,但今年的高考成绩是由语、数、外和3门选考科目的分数组成,以往年的文理科分数线作为参考,会出现一定的误差。

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比较有经验的志愿填报专家都选择以考生的位次情况作为填报志愿的依据。

在新高考模式下,考生位次更是取代了高考分数,成为志愿填报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考生位次也是投档录取的核心依据,位次在前的考生先投档;位次相同时,则依次按语文和数学总成绩、语文或数学单科最高成绩、外语单科成绩、等级考试选考科目单科最高成绩、等级考试选考科目单科次高成绩由高到低顺序投档。

如果考生和家长忽略了位次的重要性,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高考分数达到了志愿分数线却没有被投档。

在各高校(专业)招生人数固定的前提下,各地会根据不同的投档比例按考生的志愿进行投档,假设高校计划招生100人,投档比例为1∶1的省(区、市)会投档100个考生。这时,如果第100个考生和第101个考生的高考总分都达到了所填志愿的分数线,且分数相同,则要依据他们的位次、志愿顺序进行投档。因此,如果第101个考生位次或志愿序号靠后,那就不会被投档到该专业。

那么,位次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