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案例分析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作为一所独立学院,本科一段646分的录取分数超过了武汉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东南大学等诸多知名一流大学的录取分数,比同济大学也仅低了2分。该考生填报志愿时,并没有注意到填报系统中“独立学院”的信息,而误把同济大学浙江院校当成了同济大学。这仅仅是个例吗?看看表7-3就会知道答案。
表7-3 浙江2017年普通高校招生普通类平行投档(一段)分数线
注:表格中的院校均为独立学院。
表7-3中,有9所录取分数在600分以上的独立学院。据统计,当年录取分数在577分以上的独立学院和专业多达48个。还有一些本科一段的同学直接填报了专科专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首先,是批次合并后,考生的志愿选择范围扩大了,一段的考生可以填报所有的院校和专业,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认识院校和专业的能力。如果没有特殊的原因,高考成绩能考进“双一流”大学的考生不会选择独立学院或者专科。这些考生选择这些原来是在本科二段招生的独立学院的原因,多数是将其和合作办学的高水平大学混淆了。
其次,是随着平行志愿改进为专业平行志愿或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考生需要填报的志愿数量剧增。例如,浙江可以填80个“专业(类)+学校”志愿,上海可以填24个院校专业组志愿,山东考生今年要填的志愿数量更是多达96个,让填志愿变成了一种体力活。考生很难有时间去详细了解每一个自己要填的院校或者专业,往往只将注意力放在自己最有可能被录取的那几所院校或者专业上,后续的志愿往往是根据院校或专业名称,结合往年的参考数据,随意填写的。这就是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高分低就现象的原因。
这里要提醒广大考生,想要避免高分低就或者上述情况,在制定志愿填报方案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分数,按照“冲、稳、保”的原则合理安排志愿表,且所填报的每个志愿的院校和专业基本情况、招生要求以及地理位置都要了解清楚。否则,就有可能要心不甘情不愿地去读一所办学层次较低的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