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类)+学校”平行志愿比传统平行志愿好在哪?

(四)“专业(类)+学校”平行志愿比传统平行志愿好在哪?

国务院下发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出:“改进投档录取模式,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以院校为单位的传统平行志愿是老高考模式下的主流录取模式,在提高上线率的同时也产生了高校录取分数扁平化和专业调剂的问题。而新高考改革后,各专业对学生选考科目的要求不一致,以院校为单位的传统投档模式已无法实施。

根据国家的高考改革要求和指导,浙江探索出了以“专业(类)+学校”为投档单位的平行志愿投档模式,上海探索出了以院校专业组为投档单位的平行志愿投档模式。为其他省(区、市)的高考改革提供了参考经验。

在已经启动新高考改革的14个省(市)中,浙江、山东、河北、辽宁、重庆使用“专业(类)+学校”平行志愿投档模式,上海、北京、海南、福建、江苏、广东、湖南、湖北采用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投档模式,天津暂未公布投档模式。

无论是“专业(类)+学校”还是院校专业组,和传统平行志愿的投档流程一致,都是优先保证高分考生的权益,按照志愿单位的自然顺序,只进行一次投档。虽然改变的只是投档单位,但从考生填报的角度来说,却需要重新思考志愿填报的策略。

1.填报“专业(类)+学校”平行志愿的优点

(1)考生可以填报的志愿数量明显增多。例如,浙江的考生可以填报80个志愿,理论上增加了考生被录取的概率。同时,因为和原来以院校为单位的平行志愿录取流程相同,因此,冲高、稳中、保底的策略依然适用,只是考生需要结合自身的高考分数特点,重新思考冲高、稳中、保底三个范围各安排多少个志愿。

(2)志愿填报的排序变得更加灵活。考生可以按照自己对高校和专业的喜爱程度进行交叉填报,提高了志愿录取的满意度。例如,考生如果更喜欢学校,可以按照同一高校下的不同专业(类)来设计志愿表的顺序;如果更喜欢专业,可以按照不同高校的同一专业(类)来设计顺序,也可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高校的不同专业(类)来进行交叉排序。

(3)考生的志愿表会被直接投进对应高校的具体专业,不必担心会被调剂到不喜欢的专业。虽然如此,但考生档案被投到具体专业时,依然存在被退档的风险。考生的体检情况、单科成绩、外语语种、英语口试、综合素质评价等因素不符合高校专业要求时,都有可能造成退档,这些因素由高校根据招生需要自主设定,并在高校招生章程中公布。这些因素在投档系统中没有被设置为限制投档条件,因此一旦考生投档到某个高校的某个专业,又不符合高校招生章程的要求,就会造成退档。

2.对平行志愿的误解(特别提醒)

(1)把平行理解为没有顺序,只要满足所报专业和高校的条件,就会被录取。实际上,这里的平行是和以前梯度志愿相比而言的,指所有的志愿单位都可以作为第一志愿,但计算机录检时,依然会按照考生志愿填报的自然顺序进行。

(2)很多人认为有多少个志愿,就有多少次被投档的机会,认为前面的志愿进档被退后,会被安排下一个志愿的进档。实际上,在投档过程中,平行志愿是将同类别下所有考生按照从高分到低分的顺序排列后,进行一次投档。如果投进被退,只能参加征集志愿或者下一批次或段位的投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