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行业(职业)的认知误区
老高考模式下,很多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完全不考虑将来的职业发展,对之后的学业和职业发展产生了比较严重的消极影响。新高考先行试点省(市)的志愿填报,依然有部分考生和家长没有兼顾对行业和职业的考虑,这种把对行业和职业的选择留到大学后再考虑的思想,非常容易造成之后的人生选择受限。行业,是对未来就业大环境的选择;职业,是对未来人生发展的具体规划,对这两者的正确认知非常重要。
1.专业、行业、职业混淆不清
在选择志愿的时候,很多家长和考生对专业、职业和行业做了一对一的对应关系。例如,认为选择计算机类专业,未来的职业就是程序员,只能在IT行业发展;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未来的职业就是教师,只能在教育行业发展;想去银行工作,就只能选择经济类或金融类专业。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除了IT行业需要计算机类专业的人才,国家的企事业单位、银行等很多单位都需要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除了做教师,还有文创产业、各类企事业单位等多种就业选择。专业与职业、行业并不是完全一对一的关系。在从事某个行业或者职业之前,需要先具体了解该行业的现状、职业发展前景等。
2.职业选择不切合自身实际
选择职业,除了要考虑专业因素,还要兼顾自身的性格特点和优势特长。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选择的职业是你的优势特长,那么未来的职业发展道路就会更为顺畅;反之,就会事倍功半。另外,如果职业的要求和自身的性格特点不相符,就很可能难以在对应的行业里立足。举个例子,某位考生因为分数受限,只能选择一流大学的市场营销专业(并不是说市场营销专业不好),恰好该考生性格内向,不善与人打交道。那么,在未来就业时,该考生想要找到一份好的营销工作就比较困难。老高考模式下,这样的情况比较普遍,这也就是为什么新高考特别强调生涯规划的原因。
3.仅以收入高低选职业
近些年来,金融类、计算机类、医药类等专业的火热,无不与背后行业的高收入有关,一些考生也正是看重了这一点,才前仆后继地往里挤;另外,农林、地矿、石油类专业的冷清,也与背后非常辛苦的工作环境有关。但是考生只看到了收入的多少、社会地位的高低,却没有看到职业发展背后的其他因素,例如,职业发展的年限、职业背后的工作压力等,在选择职业时,这些因素也需要一并纳入考虑范围,结合自身实际,理性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