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教育理论发展与论著选读 下》简介
《秦汉时期的教育理论发展与论著选读 下》这本书是由.冯克诚主编创作的,《秦汉时期的教育理论发展与论著选读 下》共有72章节
1
儒道教育思想与《淮南子》选读
[西汉]刘安 (前179年~前122年)...
2
刘安与《淮南子》综合儒道的教育思想
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经历了并立、争鸣、融会的过程,最后产生了《吕氏春秋》这部兼收并蓄的总括性著作。汉初的学术思想也经历了一个自由发展过程,如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
3
《淮南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
4
(一)论“道”与“事”
《淮南子》将“道”视为宇宙观的最高范畴。其首篇即为《原道训》,认为“道”是“植之而塞于天地,横之而弥于四海,施之无穷,而无所朝夕”的超越时空的无限存在。它“生万...
5
(二)论仁义
从“道”与“事”的关系的论辩出发,导致对道德与仁义的关系的论辩,仁义以及礼乐是当时治人之要,也是最重要的规矩准绳。按照道家尚自然、无为的观点,由“道”至“德”、...
6
(三)论人性
《淮南子》各篇对人性的论述不尽相同,大体上可分为性恬静和性待教而后善说两大类,前者近于老庄之学,而后者近于儒家学派。 主性静说者认为人性是天道在人身上的体现,天...
7
论教化的基本思想
移风易俗,建立良好的社会风尚,达到理想的社会秩序,这是儒道两家都赞同的,但在内容和方式上则有重大分歧,这些分歧也体现在《淮南子》中。以道家思想为主的推崇自然、无...
8
论人的才智
道家推崇自然无为,反对恃智逞强、背离大道;法家重视法度秩序,也不赞成发挥个人才智。而儒家总的来看是主张有为和人治的,因而比较欣赏才智,但又强调要受道德规范的制约...
9
论教学的主要观点
《淮南子》中对教学的作用、目的、内容和方法的论述很多,综合了各家学派的观点,其中儒道相绌的色彩相当鲜明。持道家立场的人断言:“曲士不可与语至道,拘于俗,束于教也...
10
《淮南子》选读
...
11
卷一 原道训
[原文] 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①;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授无形②;原流泉浡,冲而徐盈③;混混滑滑,浊而徐清。故植之而塞于天地,横之而弥于四...
12
卷二 俶真训
[原文] 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 有有者,有无者,有未始有有无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无者①。 所谓有始者:繁愤未发,萌兆牙蘖②,未有形...
13
卷七 精神训
[原文] 古未有天地之时。惟像无形①。窈窈冥冥,芒变漠闵;澒蒙鸿洞,莫知其门②。有二神混生③,经天营地;孔乎莫知其所终极,滔乎莫知其所止息④;于是乃别为阴阳,离...
14
卷八 本经训
[原文] 太清①之(始)〔治〕也,和顺以寂漠,质真而素朴;闲静而不躁,推移②而无故,在内而合乎道,出外而调于义③;发动而成于文,行快而便于物④。其言略而循理,其...
15
卷九 主术训
[原文] 人主之术:处无为之事,而行不言之教;清静而不动,一度①而不摇;因循而任下,责成而不劳。是故心知规而师傅②谕导,口能言而行人③称辞,足能行而相者先导,耳...
16
卷十 缪称训
[原文] 道至高无上,至深无下,平乎准,直乎绳,圆乎规,方乎矩,包裹宇宙而无表里,洞同覆载而无所碍①。是故体道者②,不哀不乐,不喜不怒;其坐无虑,其寝无梦;物来...
17
卷十二 道应训
[原文] 太清问于无穷曰:“子知道乎?”无穷曰:“吾弗知也。”又问于无为曰:“子知道乎?”无为曰:“吾知道。”“子之知道亦有数乎?”无为曰:“吾知道有数。”曰:...
18
卷十三 泛论训
[原文] 古者有鍪而绻领以王天下者矣①。其德生而不(辱)〔杀〕,予而不夺。天下不非其服,同怀其德。当此之时,阴阳和平,风雨时节,万物蕃息。乌鹊之巢可俯而探也,禽...
19
卷十四 诠言训
[原文] 洞同①天地,浑沌为补,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同出于一,所为各异,有鸟有鱼有兽,谓之分物。方②以类别,物以群分,性命不同,皆形于有③。隔而不通,分而为万...
20
卷十八 人间训
[原文] 清净恬愉,人之性也;仪表规矩,事之制也。知人之性,其自养不勃①;知事之制,其举错不惑。 发一端,散无竟,〔总一管〕②,周八极,(总一管),谓之心。见本...
21
卷十九 修务训
[原文] 或曰:无为者,寂然无声,漠然不动,引之不来,推之不往;如此者,乃得道之像。①吾以为不然。 尝试问之矣:若夫神农、尧、舜、禹、汤,可谓圣人乎?有论者必不...
22
卷二十 泰族训
[原文] 天设日月,列星辰,调阴阳,张四时。日以暴之,夜以息之,风以干之,雨露以濡之。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此之谓神明。圣人象...
23
卷二一 要略
[原文] 夫作为书论者,所以纪纲道德,经纬人事,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虽未能抽引玄妙之中,才繁然足以观终始矣。总要举凡,而语不剖判纯朴,靡散大宗,惧为人...
24
通才教育思想与论衡》选读
[东汉]王充 (公元27年~约97年)...
25
王充教育活动和教育思想
...
26
生平和学术活动
王充(公元27—?),字仲任,东汉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卒年难以确考,大约在永元十四至十七年(公元102—105年)间,享年近八十岁。 王充原籍魏郡元城(...
27
教育思想简介
王充是博通诸子的思想家,对诸子百家都作相是相非的评价,他的学术观点是批判地兼取各家。在哲学上,他“试依道家”。而在社会观上,他却多次批判道家的清静无为,苟合以全...
28
(一)化性移俗的教化作用
自孔子提出“性相近,习相远”后,历代思想家多从人性论出发探讨人的本质及发展规律,构成古代教育哲学的重要内容。王充对人性作了相当详尽的论述,在先秦两汉的思想家中是...
29
(二)推崇鸿儒的人才标准
王充守志疾俗,怀才不遇,对当时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中的不合理现象深有感触,并对造成这些不合理现象的原因进行剖析。他对贤才标准及选拔方式的论述,不局限于笼统的原则和...
30
(三)知物由学的认识途径
如果说王充在人性论方面认为善恶有质,取决于禀气厚薄,尚有“不教而自善”的圣人的话,那么,在认识论方面,他则完全持学而知之的主张,即便是圣人也不例外。 王充批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