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的目标——鸿儒
王充对汉代的知识分子进行详细分类。首先是儒生和文吏的区别。儒生是学习儒家经典,掌握儒家政治理论(儒道),能够参与大事的决策工作。而文吏仅仅学到一些文化,能够做一些文字工作,处理日常具体的政务。二者各有长短。王充比较重视儒生的作用,认为“文吏瓦石,儒生珠玉”(《程材》)。
对于儒生,王充认为是复杂的成分。有的自卑自贱,有的随风转舵。有的坚守高志,决不随波逐流。王充欣赏这种“高志妙操之人”(《程材》)。
从学问和能力来分,儒生又可以分许多等级。能够解说一本经书的,就是一般的儒生;能够解说两本以上经书,又博通古今的儒生,就是通人;
不仅通古达今,熟悉经传,而且能够研究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的人,是文人;能够深入思考古今各种问题,作出系统概括,提出自己的理论体系,写成高水平的专著,那就是鸿儒。王充认为:“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逾通人,鸿儒超文人。”(《超奇》)鸿儒是“超而又超”的最高级、最理想的知识分子,是“世之金玉”(《超奇》)。
这种鸿儒,就是现在所谓的思想家、哲学家、理论家。任何时代,鸿儒都是“希有”的。在王充看来,孔子、董仲舒、周长生都属于鸿儒。鸿儒的特点就是能够“立义创意”,“眇思自出于胸中”,就是在理论上有所创见。
王充认为鸿儒是最高级的知识分子。他所谓教育能够培养出道德高尚、“知能十倍”的人,这就是鸿儒。他主张学生能够“距师”、“难问”,独立思考,既不迷信古书,也不盲从老师,也是为了培养鸿儒。这是他的教育培养的最高目标。汉代经学教育已经僵化,只能培养出一批“章句之生”(《别通》),一辈子只满足于“说一经”,“不闻古今,不见事类,不知然否”,“不知是非”(《别通》)。王充为了反对这种僵化的教育状况,才提出培养有独立见解的鸿儒。这种主张正是继承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
[1]《论衡·自纪》。
[2]《论衡·自纪》。
[3]《论衡·自纪》。
[4]《后汉书·王充传》。
[5]《后汉书·王充传》。
[6]《后汉书·王充传》注引袁山松书。
[7]《后汉书·王充传》谢承书注。
[8]《后汉书·王充传》。
[9]《论衡·佚文》。
[10]《论衡·对作》。
[11]《论衡·对作》。
[12]《后汉书·桓谭冯衍传》。
[13]《论衡·谴告》。
[14]《论衡·自然》。
[15]《论衡·谈天》。
[16]《论衡·自然》。
[17]《论衡·言毒》。
[18]《论衡·论死》。
[19]《论衡·论死》。
[20]《论衡·自然》。
[21]《论衡·自然》。
[22]《论衡·薄葬》。
[23]《论衡·定贤》。
[24]《论衡·定贤》。
[25]《论衡·对作》。
[26]《论衡·非韩》。
[27]《论衡·非韩》。
[28]《论衡·非韩》。
[29]《论衡·非韩》。
[30]《论衡·语增》。
[31]《论衡·知实》。
[32]《论衡·问孔》。
[33]《论衡·先进》。
[34]《论衡·知实》。
[35]《论衡·自纪》。
[36]《论衡·定贤》。
[37]《论衡·自纪》。
[38]《论衡·别通》。
[39]《论衡·齐世》。
[40]《论衡·别通》。
[41]《论衡·自纪》。
[42]《本性》。
[43]《本性》。
[44]《本性》。
[45]《本性》。
[46]《本性》。
[47]《本性》。
[48]《自然》。
[49]《无形》。
[50]《本性》。
[51]《率性》。
[52]《命义》。
[53]《命义》。
[54]《率性》。
[55]《率性》。
[56]《率性》。
[57]《率性》。
[58]《率性》。
[59]《率性》。
[60]《率性》。
[61]《禄命》。
[62]《非韩》。
[63]《非韩》。
[64]《程材》。
[65]《效力》。
[66]《程材》。
[67]《程材》。
[68]《程材》。
[69]《量知》。
[70]《程材》。
[71]《程材》。
[72]《谢短》。
[73]《书解》。
[74]《超奇》。
[75]《超奇》。
[76]《超奇》。
[77]《实知》。
[78]《实知》。
[79]《实知》。
[80]《实知》。
[81]《实知》。
[82]《知实》。
[83]《本性》。
[84]《实知》。
[85]《实知》。
[86]《实知》。
[87]《实知》。
[88]《实知》。
[89]《实知》。
[90]《薄葬》。
[91]《书虚》。
[92]《实知》。
[93]《定贤》。
[94]《自然》。
[95]《问孔》。
[96]《问孔》。
[97]《问孔》。
[98]《明零》。
[99]《明零》。
[100]《问孔》。
[101]《量知》。
[102]《实知》。
[103]《实知》。
[104]《自纪》。
[105]《别通》。
[106]《谢短》。
[107]《谢短》。
[108]《正说》。
[109]《定贤》。
[110]《论衡·本性》。
[111]《论衡·本性》。
[112]《论衡·本性》。
[113]《论衡·率性》。
[114]《论衡·讲瑞》。
[115]《论衡·指瑞》。
[116]《论衡·本性》。
[117]《论衡·自然》。
[118]《论衡·率性》。
[119]《论衡·率性》。
[120]《论衡·率性》。
[121]《论衡·率性》。
[122]《论衡·量知》。
[123]《论衡·率性》。
[124]《论衡·率性》。
[125]《论衡·率性》。
[126]《论衡·率性》。
[127]《论衡·命义》。
[128]《论衡·命义》。
[129]《论衡·率性》。
[130]《论衡·率性》。
[131]《论衡·齐世》。
[132]《论衡·效力》。
[133]《论衡·程材》。
[134]《论衡·别通》。
[135]《论衡·书解》。
[136]《论衡·书解》。
[137]《论衡·超奇》。
[138]《论衡·效力》。
[139]“九虚三增”:即《书虚》、《变虚》、《异虚》、《感虚》、《福虚》、《祸虚》、《龙虚》、《雷虚》、《道虚》,谓“九虚”。《语增》、《儒增》、《艺增》,称“三增”。
[140]《论衡·书虚》。
[141]《论衡·别通》。
[142]《论衡·辨祟》。
[143]《论衡·实知》。
[144]《论衡·实知》。
[145]《论衡·实知》。
[146]《论衡·薄葬》。
[147]《论衡·实知》。
[148]《论衡·实知》。
[149]《论衡·薄葬》。
[150]《论衡·语增》。
[151]《论衡·效力》。
[152]《论衡·效力》。
[153]《论衡·效力》。
[154]《论衡·程材》。
[155]《论衡·实知》。
[156]《论衡·量知》。
[157]《论衡·别通》。
[158]《论衡·知实》。
[159]《论衡·书解》。
[160]《论衡·问孔》。
[161]《论衡·问孔》。
[162]《论衡·问孔》。
[163]《论衡·问孔》。
[164]《论衡·问孔》。
[165]《论衡·实知》。
[166]《论衡·效力》。
[167]《论衡·程材》。
[168]《论衡·状留》。
[169]《论衡·状留》。
[170]《论衡·状留》。
[171]《论衡·效力》。
[172]《论衡·别通》。
[173]《论衡·书虚》。
[174]《论衡·书虚》。
[175]《论衡·实知》。
[176]《论衡·效力》。
[177]《论衡·对作》。
[178]《论衡·物势》。
[179]《论衡·案书》。
[180]《论衡·案书》。
[181]《论衡·定贤》。
[182]《论衡·自纪》。
[183]《论衡·自纪》。
[184]《论衡·遣告》。
[185]《论衡·遣告》。
[186]《论衡·程材》。
[187]《论衡·程材》。
[188]《论衡·超奇》。
[189]《论衡·别通》。
[190]《论衡·别通》。
[191]《论衡·别通》。
[192]《论衡·超奇》。
[193]《论衡·超奇》。
[194]《论衡·自纪》。
[195]《论衡·超奇》。
[196]《论衡·实知》。
[197]《论衡·实知》。
[198]《论衡·量知》。
[199]《论衡·定贤》。
[200]《论衡·量知》。
[201]《论衡·自纪》。
[202]《论衡·谢短》。
[203]《论衡·谢短》。
[204]《论衡·超奇》。
[205]《论衡·别通》。
[206]《论衡·定贤》。
[207]《史通·序传遍》。
[208]《元何集序》。
[209]《乾隆读论衡》。
[210]《检篇》卷三《学变》。
[211]《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二十,《子部》三十,《杂家类》四,《论衡》提要。见中华书局影印本,第1033页,1965年6月版。
[212]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总论第一章序言,汉译本单11页,科学出版社,197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