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俶真训

卷二 俶真训

[原文]

有始者,有未始有有始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

有有者,有无者,有未始有有无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无者

所谓有始者:繁愤未发,萌兆牙蘖,未有形埒(垠堮),无无螟蝡,将欲生兴,而未成物类。有未始有有始者:天气始下,地气始上,阴阳错合,相与优游,竞畅于宇宙之间,被德含和,缤纷茏苁,欲与物接而未成兆朕。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始者:天含和而未降,地怀气而未扬,虚无寂寞,萧条霄雿,无有仿佛气遂而大通冥冥者也。

有有者:言万物掺落,根茎枝叶,青葱苓茏,(萑扈)〔雚扈〕炫煌,蠉飞螟动,蚑行哙息,可切循把握而有数量。有无者: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扪之不可得也,望之不可极也,储与扈冶,浩浩瀚瀚,不可隐仪揆度而通光耀者。有未始有有无者:包裹天地,陶冶万物,大通混冥,深闳广大,不可为外;析豪剖芒,不可为内,无环堵之宇,而生有无之根。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有无者:天地未剖,阴阳未判,四时未分,万物未生,汪然平静,寂然清澄,莫见其形。若光耀之(间)〔问〕于无有,退而自失也,曰:予能有无,而未能无无也。及其为无无,至妙何从及此哉!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逸我以老,休我以死。善我生者,乃所以善我死也。夫藏舟于壑,藏山于泽;人谓之固矣。虽然,夜半有力者负而趋,寐者不知。〔藏大小有宜〕犹有所遁,若藏天下于天下,则无所遁其形矣。

物岂可谓无大扬攉乎?一范人之形而犹喜。若人者,千变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弊而复新,其为乐也,可胜计邪?譬若梦为鸟而飞于天,梦为鱼而没于渊,方其梦也,不知其梦也,觉而后知其梦也。今将有大觉,然后知今此之为大梦也。始吾未生之时,焉知生之乐也;今吾未死,又焉知死之不乐也。昔公牛哀转病也,七日化为虎,其兄掩户而入觇之,则虎搏而杀之。是故文章成兽,爪牙移易,志与心变,神与形化。方其为虎也,不知其尝为人也;方其为人,不知其且为虎也。二者代谢解驰,各乐其成形,狡猾钝惽,是非无端,孰知其所萌?

夫水向冬则凝而为冰,冰迎春则泮而为水,冰水移易于前后,若周员而趋,孰暇知其所苦乐乎?是故形伤于寒暑燥湿之虐者,形苑而神壮;神伤乎喜怒思虑之患者,神尽而形有余。故罢马之死也,剥之若槁;狡狗之死也,割之犹濡。是故伤死者其鬼娆,时既者其神漠,是皆不得形神俱没也。夫圣人用心,杖性依神,相扶而得终始,是故其寐不梦,其觉不忧。

古之人有处混冥之中,神气不荡于外,万物恬漠以愉静,欃枪(衡)〔冲〕杓之气,莫不弥靡而不能为害。当此之时,万民猖狂,不知东西;含哺而游,鼓腹而熙;交被天和,食于地德;不以曲故是非相尤;茫茫(沈沈)〔沆沆〕,是谓大治。于是在上位者,左右而使之,毋淫其性;镇抚而有之,毋迁其德。是故仁义不布,而万物蕃殖;赏罚不施,而天下宾服。其道可以大(美)〔荚〕兴,而难以算计举也。是故日计之不足,而岁计之有余。

夫鱼相忘于江湖,人相忘于道术。古之真人,立于天地之本,中至优游,抱德炀和,而万物杂累焉,孰肯解构人间之事,以物烦其性命乎?

夫道有经纪条贯,得一之道,连千枝万叶。是故贵有以行令,贱有以忘卑,贫有以乐业,困有以处危。夫大寒至,霜雪降,然后知松柏之茂也;据难履危,利害陈于前,然后知圣人之不失道也。

是故能戴大员者履大方,镜太清者视大明,立太平者处大堂;能游冥冥者与日月同光。是故以道为竿,以德为纶,礼乐为钩,仁义为饵,投之于江,浮之于海,万物纷纷,孰非其有?夫挟依于跂跃之术,提挈人间之际,掸掞挺挏世之风俗,以摸苏牵连物之微妙,犹得肆其志,充其欲,何况怀瑰玮之道,忘肝胆,遗耳目,独浮游无方之外,不与物相弊摋,中徙倚无形之域,而和以天(地)〔倪〕者乎!

[注释]

①以上见《庄子·齐物论》。下面是作者对上面这段话的解释。

②繁:多。愤;盈、满。牙:通“芽”。萌兆牙蘖:形容万物初始。

③垠堮(yín è,银厄):蜀限。螟螟:柔然。无无螟螟:形容万物产生前夕若有若无的状态。

④萧条:荒凉状。霄雿:云气飘渺状。

⑤冥冥:形容万物生成前夕混沌玄冥的状态。

⑥苓茏:茂盛状。萑扈炫煌:形容色彩缤纷明亮状。

⑦蠉:虫飞状。螟:虫爬状。岐行哙息:泛指一切生物。

⑧扪(mén,门):摸。

⑨储与扈冶:广大无边。

⑩隐仪揆度:测量、计算之意。

⑪大块:天地。

⑫遁:隐,藏。

⑬扬攉:轮廓、形体。

⑭范:冶铸所用的模具。范人之形:创造人的形体。

⑮公牛哀:春秋时人。转病:传说中的一种病,病发时可变成老虎吃人。

⑯苑:枯萎。壮:强壮。

⑰罢(pí,皮):通“疲”,疲惫。槁:枯木。

⑱娆(niǎo,鸟):烦扰,意为鬼魂作祟害人。既:尽。时既者:寿终而死者。

⑲欃枪(chán chēng,禅称):彗星的别名,亦作搀枪。古以此星为妖星,出现即有兵乱。衡:通“横”,贯。杓:星名,北斗七星中,柄部三星称为杓。有说慧星贯北斗,为不祥之兆。

⑳炀(yáng,羊):温暖。

㉑经纪条贯:条理、秩序之意。

㉒大员:天。大方:地。意为头上能顶着一整个天的人,脚下便可踩着整个地。

㉓跂:踮起后脚跟。掸换挺挏:有推行之意。摸苏:摸索、探究。牵连:联系。

[原文]

若然者,偃其聪明,而抱其太素;以利害为尘垢,以死生为昼夜。是故目观玉辂琬象之状,耳听《白雪》《清角》之声,不能以乱其神;登千仞之谿,临猿眩之岸,不足以滑其和;譬若钟山之玉,(炊)〔灼〕以炉炭,三日三夜而色泽不变,则至德天地之精也。是故生不足以使之,利何足以动之?死不足以禁之,害何足以恐之?明于死生之分,达于利害之变,虽以天下之大易骭之一毛,无所概于志也。

夫贵贱之于身也,犹条风之时丽也;毁誉之于己,犹蚊虻之一过也。夫秉皓白而不黑,行纯粹而不糅,处玄冥而不暗,休于天钧而不䃣,孟门、终隆之山不能禁〔也〕,(唯体道能不败。)湍濑、旋渊、吕梁之深不能留也,太行、石涧、飞狐、句望之险不能难也。是故身处江海之上,而神游魏阙之下,非得一原,孰能至于此哉!

是故与至人居,使家忘贫,使王公简其富贵而乐卑贱,勇者衰其气,贪者消其欲,坐而不教,立而不议,虚而往者实而归,故不言而能饮人以和。

是故至道无为,一龙一蛇;盈缩卷舒,与时变化;外从其风,内守其性;耳目不耀,思虑不营;其所居神者,台简以游太清;引楯万物,群美萌生。是故事其神者神去之,休其神者神居之。道出一原,通九门,散六衢;设于无垓坫之宇;寂寞以虚无;非有为于物也,物以有为于己也。是故举事而顺于道者,非道之所为也,道之所施也。

夫天之所覆,地之所载,六合所包,阴阳所呴,雨露所濡,道德所扶,此皆生〔于〕一父母而阅一和也。是故槐榆与桔柚合而为兄弟,有苗与三危通为一家。夫目视鸿鹄之飞,耳听琴瑟之声,而心在雁门之间。一身之中,神之分离剖判;六合之内,一举而千万里。是故自其异者视之,肝胆胡越;自其同者视之,万物一圈也。百家异说,各有所出。若夫墨、杨、申、商之于治道,犹盖之(无)一橑而轮之(无)一辐,有之可以备数,无之未有害于用也。己自以为独擅之,不通于天地之情也。

今夫冶工之铸器,金踊跃于炉中,必有波溢而播弃者,其中地而凝滞,亦有以象于物者矣。其形虽有所小用哉,然未可以保于周室之九鼎也。又况比于规形者乎,其与道相去亦远矣。

今夫万物之疏跃枝举,百事之茎叶条蘖,皆本于一根而条循千万也。若此,则有所受之矣,而非所授者。所受者,无授也,而无不受也。无不受也者,譬若周云之茏苁,辽巢彭(濞)〔薄〕而为雨,沉溺万物而不与为湿焉。

今夫善射者,有仪表之度,如工匠有规矩之数,此皆〔有〕所得以至于妙。然而奚仲不能为逢蒙,造父不能为伯乐者,是曰谕于一曲,而不通于万方之际也。

今以涅染缁,则黑于涅;以蓝染青,则青于蓝。涅非缁也,青非蓝也。兹虽遇其母,而无能复化已。是何则?以谕其转而益薄也。何况夫未始有涅蓝造化之者乎!其为化也,虽镂金石、书竹帛,何足以举其数!

由此观之,物莫不生于有也,小大优游矣。夫秋豪之末,沦于无间,而复归于大矣。芦苻之厚,通于无垠,而复反于敦庞。若夫无秋豪之微,芦苻之厚,四达无境,通于无圻,而莫之要御夭遏者,其袭微重妙,挺挏万物,揣丸变化,天地之间,何足以论之!夫疾风勃木,而不能拔毛发;云台之高,堕者折脊碎脑,而蚊虻适足以(翱翔)〔翾〕。夫与蚑蛲同乘天机,(夫)受形于一圈,飞轻微细者犹足以(脱)〔托〕其命,又况未有类也!由此观之,无形而生有形,亦明矣。

是故圣人托其神于灵府,而归于万物之初;视于冥冥,听于无声,冥冥之中,独见晓焉;寂寞之中,独有照焉;其用之也以不用,其不用也而后能用之;其知也乃不知,其不知也而后能知之也。夫天不定,日月无所载;地不定,草木无所植;所立于身者不宁,是非无所形。是故有真人然后有真知。其所持者不明,庸讵知吾所谓知之日不知欤?

[注释]

①偃:停止、停息。太素:素朴的本性,即道。

②辂:天子乘坐的车。琬:琬圭,玉制礼器。《白雪》:古曲名,相传为师旷所作。宋玉《对楚王问》曰:“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清角》:古曲名,据王充《论衡·感虚》曰:“夫《白雪》《清角》,或同曲而异名,其祸败同一实也。”

③条风:春风。《天文训》曰:“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

④天钧:大自然和谐的状态。䃣:同“毁”。

⑤孟门:山名,在今山西省吉县。《山海经·北山经》曰:“孟门之山,其上多苍玉,多金,其下多黄垩,多涅石。”终隆:即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南。孟门、终隆皆古代著名要塞。

⑥湍濑、旋渊:形容水势湍急旋转。

⑦太行:山名,位于山西、河南、河北交界处。石涧、飞狐、句望:皆古代地势险要的谿谷或要塞。

⑧魏阙:古代宫门外的阙门,是告布法令的地方,此处代指朝廷。

⑨台:崇尚。简:简易。

⑩九门:传说天有九重,故有九门。衢:四通八达的道路。六衢:指四面八方。

⑪有苗:古代部落名,约在今长江中游以南。三危:古部落名,在西方,有说在今甘肃敦煌一带。

⑫自其异者视之: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胡:古代北方民族的泛称。越;古代南方民族的泛称。肝胆胡越:肝与胆的距离像胡越一样遥远。

⑬万物一圈:万物像一个整体。

⑭墨:墨子。杨:杨朱。申:申不害。商:商鞅。皆春秋战国时期各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⑮疏跃:舒展。茎叶条蘖:喻事物纷繁复杂。

⑯芦苻:芦苇茎内层的薄膜。敦庞:丰足。

⑰勃:推倒,拔起。

[原文]

今夫积惠重厚,累爱袭恩,以声华呕苻妪掩万民百姓,使(知)之訢訢然人乐其性者,仁也。举大功,立显名,体君臣,正上下,明亲疏,等贵贱,存危国,继绝世,决挐治烦,兴毁宗,立无后者,义也。闭九窍,藏心志,弃聪明,反无识,芒然仿佯于尘埃之外,而消摇于无事之业,含阴吐阳,而万物和同者,德也。是故道散而为德,德溢而为仁义,仁义立而道德废矣。

百围之木,斩而为牺尊,镂之以剞劂,杂之以青黄,华藻镈鲜,龙蛇虎豹,曲成文章,然其断在沟中。壹比牺尊沟中之断,则丑美有间矣,然而失木性钧也。是故神越者其言华,德荡者其行伪。至精亡于中,而言行观于外,此不免以身役物矣。夫趋舍行伪者,为精求于外也。精有湫尽,而行无穷极,则滑心浊神而惑乱其本矣。其所守者不定,而外淫于世俗之风,所断差跌者,而内以浊其清明,是故踌躇以终,而不得须臾恬澹矣。

是故圣人内修道术,而不外饰仁义;不知耳目之(宣)〔宜〕,而游于精神之和。若然者,下揆三泉,上寻九天,横廓六合,揲贯万物,此圣人之游也。若夫真人,则动溶于至虚而游于灭亡之野,骑蜚廉而从敦圄;驰于外方,休乎(宇内)〔内宇〕,烛十日而使风雨;臣雷公,役夸父,妾宓妃,妻织女,天地之间何足以留其志!是故虚无者道之舍,平易者道之素。

夫人之事其神而娆,其精营慧然而有求于外,此皆失其神明而离其宅也。是故冻者假兼衣于春,而暍者望冷风于秋。夫有病于内者,必有色于外矣。夫梣木(色)〔已〕青翳,而蠃〔蠡〕愈(蜗)〔烛〕睆,此皆治目之药也。人无故求此物者,必有蔽其明者。圣人之所以骇天下者,真人未尝过焉;贤人之所以矫世俗者,圣人未尝观焉。夫牛蹄之涔,无尺之鲤,块阜之山,无丈之材,所以然者何也?皆其营宇狭小而不能容巨大也,又况乎以无裹之者邪,此其为山渊之势亦远矣。夫人之拘于世也,必形系而神泄,故不免于虚。使我可系羁者,必其(有命)〔命有〕在于外也。

至德之世,甘瞑于溷澖之域,而徙倚于汗漫之宇,提挈天地而委万物,以鸿濛为景柱,而浮扬乎无畛崖之际。是故圣人呼吸阴阳之气,而群生莫不颙颙然仰其德以和顺。当此之时,莫之领理决离,隐秘而自成,浑浑苍苍,纯朴未散,旁薄为一而万物大优,是故虽有羿之知而无所用之。及世之衰也,至伏羲氏,其道昧昧芒芒,然吟德怀和,被施颇烈,而知乃始昧昧(晽晽)〔㮊㮊〕,皆欲离其童蒙之心,而觉视于天地之间,是故其德烦而不能一。乃至神农黄帝,剖判大宗,窍领天地,袭九窾,重九(熬)〔垠〕,提挈阴阳,嫥捖刚柔,枝解叶贯,万物百族,使各有经纪条贯。于此万民睢睢盱盱然,莫不竦身而载听视,是故治而不能和下。栖迟至于昆吾夏后之世,嗜欲连于物,聪明诱于外,而性命失其得。施及周室(之衰),浇淳散朴,(杂)〔离〕道以伪,俭德以行,而巧故萌生。周室衰而王道废,儒墨乃始列道而议,分徒而讼。于是博学以疑圣,华诬以胁众,弦歌鼓舞,缘饰诗书,以买名誉于天下。繁登降之礼,饰绂冕之服,聚众不足以极其变,积财不足以赡其费。于是万民乃始慲觟离跂,各欲行其知伪,以求凿枘于世,而错择名利。是故百姓曼衍于淫荒之陂,而失其大宗之本。夫世之所以丧性命,有衰渐以然,所由来者久矣。

是故圣人之学也,欲以返性于初,而游心于虚也;达人之学也,欲以通性于辽廓,而觉于寂漠也。若夫俗世之学则不然:擢德搴性,内愁五藏,外劳耳目,乃始招蛲振缱物之豪芒,摇消掉捎仁义礼乐,暴行越智于天下,以招号名声于世。此我所羞而不为也。

是故与其有天下也,不若有说也;与其有说也,不若尚羊物之终始(也),而条达有无之际。是故举世而誉之不加劝,举世而非之不加沮;定于死生之境,而通于荣辱之理;虽有炎火洪水弥靡于天下,神无亏缺于胸臆之中矣。若然者,视天下之间,犹飞羽浮芥也,孰肯分分然以物为事也?

[注释]

①声华:声誉华贵。呕苻:同“呕咐”,抚养。妪掩:爱抚养育。

②牺尊:古代一种酒器。

③剞劂:镂刻使用的工具。刻刀为剞,曲凿为劂。

④揆:度量、考察。三泉:地下三重泉,指地下深处。

⑤动溶:动荡。灭亡:同“虚无”。蜚廉:传说中神兽。敦圄:高诱注:“似虎而小,一曰仙人名。”

⑥烛:照,燃。十日:传说上古天上有十个太阳,羿射下九个,留下一个。

⑦夸父:神话传说人物。《山海经·海外北经》曰:“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宓妃:传说是伏羲氏之女,溺死于洛水,成为洛水神。织女:原为星座,后演变出牛郎织女的故事。

⑧梣木:皮可入药,即秦皮。已:治愈。青翳:即现在的青光眼病。

⑨蠃:蜗牛。蜗睨:眼病。

⑩涔:积水。

⑪块阜:小土丘。

⑫溷澖:混沌迷茫,无边无际。

⑬徙倚:流连,徘徊。汗漫:意同溷澖。

⑭鸿濛:传说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景:同“影”。景柱:测量日影的圭表。畛崖:界限。

⑮优:悠闲自得。

⑯伏羲氏:传说是上古部落酋长。汉代石刻作蛇身人首状。

⑰窾:法则。

⑱栖迟:延续。昆吾:夏的同盟部落,后为商汤所灭。夏后:古部落名,传说禹是其首领,后由其子启建立夏朝。

⑲登降之礼:尊卑、上下之尊。绂冕:泛指祭祀礼服。

⑳搴(qiān,千):拔取。擢德搴性:指违背自然,损害德性。

㉑尚羊:通“倘佯”,徘徊。物之终始:虚无的境界。

[原文]

水之性真清,而土汩之;人性安静,而嗜欲乱之。夫人之所受于天者,耳目之于声色也,口鼻之于芳臭也,肌肤之于寒燠,其情一也。或通于神明,或不免于痴狂者,何也?其所为制者异也。是故神者智之渊也,渊清者智明矣;智者心之府也,智公则心平矣。人莫鉴于流沫,而鉴于止水者,以其静也;莫窥形于生铁,而窥于明镜者,以睹其易也。夫唯易且静,形物之性也。由此观之,用(也)〔者〕必假之于弗用〔者〕也。是故虚室生白,吉祥止也。夫鉴明者,尘垢弗能薶;神清者,嗜欲弗能乱。精神已越于外,而事复返之,是失之于本而求之于末也。外内无符,而欲与物接,弊其亢光,而求知之于耳目,是释其炤炤而道其冥冥也,是之谓失道。心有所至,而神喟然在之,反之于虚,则消铄灭息,此圣人之游也。

故古之治天下也,必达乎性命之情;其举错未必同也,其合于道一也。夫夏日之不被裘者,非爱之也,燠有余于身也;冬日之不用翣者,非简之也,(清)〔清〕有余于适也。夫圣人量腹而食,度形而衣,节于己而已,贪污之心,奚由生哉?故能有天下者,必无以天下为也;能有名誉者,必无以趋行求者也。圣人有所于达,达则嗜欲之心外矣。

孔、墨之弟子,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世,然而不免于儡,身犹不能行也,又况所教乎!是何则?其道外也。夫以末求返于本,许由不能行也,又况齐民乎!诚达于性命之情,而仁义固附矣,趋舍何足以滑心!

若夫神无所掩,心无所载;通洞条达,恬漠无事;无所凝滞,虚寂以待;势利不能诱也,辩者不能说也;声色不能淫也,美者不能滥也;智者不能动也,勇者不能恐也;此真人之(道)〔游〕也。若然者,陶冶万物,与造化者为人,天地之间,宇宙之内,莫能夭遏。夫(化)〔生〕生者不死,而化物者不化。神经于骊山太行而不能难,入于四海九江而不能濡,处小隘而不塞,横扃天地之间而不窕。不通此者,虽目数千羊之群,耳分八风之调,足蹀阳阿之舞,而手会《绿水》之趋,智终天地,明照日月,辩解连环,(泽)〔辞〕润玉石,犹无益于治天下也。

静漠恬澹,所以养性也;和愉虚无,所以养德也。外不滑内,则性得其宜;性不动和,则德安其位。养生以经世,抱德以终年,可谓能体道矣。若然者,血脉无郁滞,五藏无蔚气,祸福弗能挠滑,非誉弗能尘垢,故能致其极。非有其世,孰能济焉;有其人,不遇其时,身犹不能脱,又况无道乎!

且人之情,耳目应感动,心志知忧乐,手足之㩌疾痒、辟寒暑,所以与物接也。蜂虿螫指而神不能憺,蚊虻嗜肤而知不能平。夫忧患之来撄人心也,非直蜂虿之螫毒而蚊虻之惨怛也,而欲静漠虚无,奈之何哉?夫目察秋豪之末,耳不闻雷霆之音;耳调玉石之声,目不见太山之高。何则?小有所志而大有所忘也。今万物之来擢拔吾性,搴取吾情,有若泉源,虽欲勿禀,其可得邪?

今夫树木者,灌以瀿水,畴以肥壤,(一)〔十〕人养之,(十)〔一〕人拔之,则必无余蘖,又况与一国同伐之哉!虽欲久生,岂可得乎?今盆水在庭,清之终日,未能见眉睫,浊之不过一挠,而不能察方员。人神易浊而难清,犹盆水之类也。况一世而挠滑之,曷得须臾平乎?

古者至德之世,贾便其肆,农乐其业,大夫安其职,而处士(修)〔循〕其道。当此之时,风雨不毁折,草木不夭〔死〕,九鼎重味,珠玉润泽,洛出丹书,河出绿图,故许由、方回、善卷、披衣得达其道。何则?世之主有欲利天下之心,是以人得自乐其间。四子之才,非能尽善盖今之世也,然莫能与之同光者,遇唐虞之时。逮至夏桀殷纣,燔生人,(辜)〔罪〕谏者,为炮烙,铸金柱剖贤人之心,析才士之胫,醢鬼侯之女,菹梅伯之骸。当此之时,山崩,三川涸,飞鸟铩翼,走兽挤脚。当此之时,岂独无圣人哉?然而不能通其道者,不遇其世。夫鸟飞千仞之上,兽走丛薄之中,祸犹及之,又况编户齐民乎!由此观之,体道者不专在于我,亦有系于世矣。

[注释]

①释:放弃。炤炤:明亮。道:导。冥冥:黑暗。

②翣(shà,厦):用羽毛制成的扇子。

③儡(lěi,垒):疲惫。

④化生者:使生命发生演化者。化物者:使万物发生演化者,皆指道。

⑤骊山:在今陕西临潼,秦岭支脉。

⑥丹书:也称洛书,传说禹时洛水有神龟出现,背上刻有图案,即洛书。绿图:也称河图。传说古时在黄河发现的图形。后人以洛书、河图作为帝王贤者受命于天的瑞兆。

⑦许由、方回、善卷、披衣:都是传说中上古得道的隐士。

⑧燔:烧,烤。辜:分裂肢体。炮烙:用火烧铜柱,令人爬行其上。

⑨剖贤人之心:据《史记·殷本纪》载:比干强谏纣,纣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剖比干,观其心。析:解剖。胫:小腿,传说纣曾砸断才士腿骨,观其与常人有何区别。

⑩醢:肉酱。鬼侯:纣王时诸侯。菹:肉酱。梅伯:诸侯。高诱注:“梅伯说鬼侯之女美好,令纣妻之。女至。纣以为不好,故醢鬼侯之女,菹梅伯之骸也。一曰,纣为无道,梅伯数谏,故菹其骸也。”

⑪三川涸:在今陕西蓝田东南。三川:高诱谓泾水、渭水、汧水,皆在陕西境内。

⑫铩:伤、残。挤:伤、残。形容禽兽急于逃跑而伤翅膀和腿脚。

⑬编户:编入户籍的平民百姓。

[原文]

夫历阳之都,一夕反而为湖,勇力圣知与罢怯不肖者同命;巫山之上,顺风纵火,膏夏紫芝与萧艾俱死。故河鱼不得明目,穉稼不得育时,其所生者然也。故世治则愚者不能独乱,世乱则智者不能独治。身蹈于浊世之中,而责道之不行也,是犹两绊骐骥,而求其致千里也。置猨槛中,则与豚同,非不巧捷也,无所肆其能也。舜之耕陶也,不能利其里;南面王则德施乎四海。仁非能益也,处便而势利也。古之圣人,其和愉宁静,性也;其志得道行,命也。是故性遭命而后能行,命得性而后能明。乌号之弓,谿子之弩,不能无弦而射;越舲蜀艇,不能无水而浮。今矰缴机而在上,网罟张而在下,虽欲翱翔,其势焉得!故《诗》云:“采采卷耳,不盈倾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以言慕远世也。

[注释]

①两:假借为緉,由两股线合成的绳。骐骥:骏马名。

②陶:制作陶器。相传舜耕于历山,陶于河濒。

③乌号之弓:用乌号木制作而成的弓。

④矰缴:拴着绳子的短箭,用于打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