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八 人间训

卷十八 人间训

[原文]

清净恬愉,人之性也;仪表规矩,事之制也。知人之性,其自养不勃;知事之制,其举错不惑。

发一端,散无竟,〔总一管〕,周八极,(总一管),谓之心。见本而知末,观指而睹归,执一而应万,握要而治详,谓之术。

居知所为,行知所之,事知所秉,动知所由,谓之道。道者,置之前而不挚,错之后而不轩,内之寻常而不塞,布之天下而不窕。是故使人高贤称誉己者,心之力也。使人卑下诽谤己者,心之罪也。

夫言出于口者,不可止于人;行发于迩者,不可禁于远。

事者难成而易败也;名者难立而易废也。千里之堤,以蝼蚁之穴漏;百寻之屋,以突隙之烟焚。《尧戒》曰:“战战栗栗,日慎一日,人莫龁于山而龁于(蛭)〔垤〕。”是故人皆轻小害、易微事以多悔。患至而后忧之,是犹病者已惓而索良医也,虽有扁鹊、俞跗之巧,犹不能生也。

夫祸之来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祸与福同门,利与害为邻,非神圣人,莫之能分。

凡人之举事,莫不先以其知,规虑揣度,而后敢以定谋。其或利或害,此愚智之所以异也。晓自然以为智,知存亡之枢机、祸福之门户,举而用之,陷溺于难者,不可胜计也。使知所为是者,事必可行,则天下无不达之涂矣。是故知虑者,祸福之门户也。动静者,利害之枢机也。百事之变化,国家之治乱,待而后成。(是故不溺于难者成)是故不可不慎也。

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受厚禄,三危也。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何以知其然也?昔者楚庄王既胜晋于河雍之间,归而封孙叔敖。辞而不受。病(疽将)死,谓其子曰:“吾则死(矣),王必封汝,汝必让肥饶之地,而受沙石之间。有寝丘者,其地确石而名丑,(荆)〔吴〕人鬼,越人禨,人莫之利也。”孙叔敖死,王果封其子以肥饶之地。其子辞而不受,请有寝之丘。楚国之(俗),功臣二世而(爵)禄,惟孙叔敖独存,此所谓损之而益也。何谓益之而损?昔晋厉公南伐楚,东伐齐,西伐秦,北伐燕,兵(横)行天下而无所绻,威服四方而无所诎,遂合诸侯于嘉陵,气充志骄,淫侈无度,暴虐万民,内无辅拂之臣,外无诸侯之助。戮杀大臣,亲近导谀。明年,出游匠骊氏,栾书、中行偃劫而幽之,诸侯莫之救,百姓莫之哀,三月而死。夫战胜攻取,地广而名尊,此天下之所愿也。然而终于身死国亡,此所谓益之而损者也。夫孙叔敖之请有寝之丘,沙石之地,所以累世不夺也;晋厉公之合诸侯于嘉陵,所以身死于匠骊氏也。

众人皆知利利而病病也。唯圣人知病之为利,知利之为病也。夫再实之木根必伤,掘藏之家必有殃,以言大利而反为害也。张武教智伯夺韩魏之地而禽于晋阳,申叔时教庄王封陈氏之后而霸天下。孔子读《易》《损》《益》,未尝不(愤)〔喷〕然而叹曰:“益损者,其王者之事与!”事或欲(以)利之,适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反以利之。利害之反,祸福之门户,不可不察也。

阳虎为乱于鲁,鲁君令人闭城门而捕之,得者有重赏,失者有重罪。围三匝,而阳虎将举剑而伯颐。门者止之曰:“(天下探之不穷,)我将出子。”阳虎因赴围而逐,扬剑提戈而走。门者出之,顾反取其出之者以戈推之,攘祛薄腋。出之者怨之曰:“我非故与子反也,为之蒙死被罪而乃伤我,宜矣,其有此难也。”鲁君闻阳虎失,大怒。问所出之门,使有司拘之,以为伤者受大赏,而不伤者被重罪。此所谓害之而反利者也。

[注释]

①勃:通“悖”。

②管:关键。

③指:趋向。

④蹪:跌倒。垤(dié,迭):小土丘。

⑤易:看轻。

⑥确:瘦瘠。

⑦鬼:崇尚鬼。禨:崇尚机,喜欢预测吉凶。

⑧栾书:栾武子。中行偃:荀偃。二人皆晋国大夫。幽:拘禁。

⑨利利:前利为动词,意为喜欢利,好利。病病:前病为动词,意为厌恶挫折。

⑩再:二次。掘藏:盗墓。

⑪阳虎:也叫阳货,鲁国贵族季氏家巨,事季平子,平子卒而专鲁国政。鲁公:鲁定公。公元前502年,阳虎劫定公和叔孙州仇以伐孟氏,事败,阳虎入定公宫,取宝而奔齐,反又返鲁。伯:通“迫”。举剑伯颐:举剑准备自杀。

⑫探之:搜索。

⑬祛:衣袖。攘祛薄腋:把戈顺手插入腋下。

[原文]

何谓欲利之而反害之?楚恭王与晋人战于鄢陵,战酣,恭王伤而休。司马子反渴而求饮,竖阳谷奉酒而进之。子反之为人也,嗜酒而甘之,不能绝于口,遂醉而卧。恭王欲复战,使人召司马,子反辞以心痛。王驾而往视之,入幄中而闻酒臭。恭王大怒曰:“今日之战,不谷亲伤,所恃者司马也,而司马又若此,是亡楚国之社稷而不(率)吾众也。不谷无与复战矣。”于是罢师而去之,斩司马子反为僇。故竖阳谷之进酒也,非欲祸子反也,诚爱而欲快之也,而适足以杀之。此所谓欲利之而反害之者也。

夫病(湿)而强之(食),病暍而饮之寒,此众人之所以为养也,而良医之所以为病也。悦于目,悦于心,愚者之所利也,然而有道者之所辟也。故圣人先忤而后合,众人先合而后忤。

有功者,人臣之所务也;有罪者,人臣之所辟也。或有功而见疑,或有罪而益信,何也?则有功者离恩义,有罪者不敢失仁心也。

魏将乐羊攻中山,其子执在城中,城中县其子以示乐羊。乐羊曰:“君臣之义,不得以子为私。”攻之愈急。中山因烹其子,而遗之鼎羹与其首。乐羊循而泣之,曰:“是吾子已。”为使者跪而啜三杯。使者归报,中山曰:“是伏约死节者也,不可忍也。”遂降之。为魏文侯大开地有功。自此之后,日以不信。此所谓有功而见疑者也。

何谓有罪而益信?孟孙猎而得麑,使秦西巴持归烹之。麑母随之而啼。秦西巴弗忍,纵而予之。孟孙归,求麑安在,秦西巴对曰:“其母随而啼,臣诚弗忍,窃纵而予之。”孟孙怒,逐秦西巴。居一年,取以为子傅。左右曰:“秦西巴有罪于君,今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一麑而不忍,又何况于人乎?”此谓有罪而益信者也。

故趋舍不可不审也,此公孙鞅之所以抵罪于秦而不得入魏也:功非不大也,然而累足无所践者,不义之故也。

事或夺之而反与之,或与之而反取之。智伯求地于魏宣子,宣子(弗欲)〔欲弗〕与之,任登曰:“智伯之强,威行于天下。求地而弗与,是为诸侯先受祸也。不若与之。”宣子曰:“求地不已,为之奈何?”任登曰:“与之使喜,必将复求地于诸侯,诸侯必植耳。与天下同心而图之,(一心)所得者非直吾所亡也。”魏宣子裂地而授之。又求地于韩康子,韩康子不敢不予,诸侯皆恐。又求地于赵襄子,襄子弗与。于是智伯乃从韩、魏围襄子于晋阳。三国通谋,擒智伯而三分其国。此所谓夺人而反为人所夺者也。

何谓与之而反取之?晋献公欲假道于虞以伐虢,遗虞垂棘之璧与屈产之乘。虞公惑于璧与马而欲与之道,宫之奇谏曰:“不可。夫虞之与虢,若车之有轮;轮依于车,车亦依轮。虞之与虢,相恃而势也。若假之道,虢朝亡而虞夕从之矣。”虞公弗听,遂假之道。荀息伐虢,遂克之;还反伐虞,又拔之。此所谓与之而反取者也。

圣王布德施惠,非求其报于百姓也,郊望褅尝,非求福于鬼神也。

山致其高而云雨起焉,水致其深而蛟龙生焉,君子致其道而福禄归焉。

夫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阴)〔隐〕行者必有昭名。古者沟防不修,水为民害;禹凿龙门,辟伊阙,平治水土,使民得陆处。百姓不亲,五品不慎;契教以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妻之辨,长幼之序。田野不修,民食不足;后稷乃教之辟地垦草,粪土种谷,令百姓家给人足。故三后之后,无不王者,有阴德也。周室衰,礼义废,孔子以三代之道,教导于世,其后继嗣至今不绝者,有隐行也。秦王赵政兼吞天下而亡,智伯侵地而灭,商鞅支解,李斯车裂。三代种德而王,齐桓继绝而霸。故树黍者不获稷,树怨者无报德。

昔者宋人有好善者,三世不解,家无故而黑牛生白犊,以问先生。先生曰:“此吉祥,以飨鬼神。”居一年,其父无故而盲。牛又复生白犊,其父又复使其子以问先生。其子曰:“前听先生言而失明,今又复问之,奈何?”其父曰:“圣人之言先忤而后合。其事未究,固试往复问之。”其子又复问先生,先生曰:“此吉祥也,复以飨鬼神。”归,致命其父。其父曰:“行先生之言也。”居一年,其子又无故而盲。其后楚攻宋,围其城。当此之时,易子而食,析骸而炊,丁壮者死,老病童儿皆上城,牢守而不下。楚王大怒,城已破,诸城守者皆屠之。此独以父子盲之故,得无乘城。军罢围解,则父子俱视。夫祸福之转而相生,其变难见也。

[注释]

①子反:楚公子侧。竖:侍仆。

②僇:通“戮”,陈尸示众的刑罚。

③伏约:履行职责。死节:为守节义而死。

④孟孙:鲁国大夫。麑:幼鹿。

⑤子傅:儿子的老师。

⑥累足:双脚重叠而立。累足无所践:喻无容身之地。

⑦植耳:竖起耳朵,形容警惕。

⑧郊:祭祀天地。望:祭祀山川日月。褅尝:祭祀宗庙。

⑨五品:五伦,指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的五种关系。慎:谨慎处理。

⑩解:通“懈”。

⑪致命:复命。

[原文]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或直于辞而不(害)〔周〕于事者,或亏于耳(以)忤于心而合于实者。高阳魋将为室,问匠人,匠人对曰:“未可也。木尚生,加涂其上,必将挠。以生材任重涂,今虽成,后必败。”高阳魋曰:“不然。夫木枯则益劲,涂干则益轻。以劲材任轻涂,今虽恶,后必善。”匠人穷于辞,无以对,受令而为室。其始成,竘然善也,而后果败。此所谓直于辞而不(可用)〔周于事〕者也。

何谓亏于耳忤于心而合于实?靖郭君将城薛,宾客多止之,弗听。靖郭君谓谒者曰:“无为宾通言。”齐人有请见者,曰:“臣请道三言而已。过三言,请烹。”靖郭君闻而见之。宾趋而进,再拜而兴,因称曰:“海大鱼。”则反走。靖郭君止之曰:“愿闻其说。”宾曰:“臣不敢以死为熙。”靖郭君曰:“先生不远道而至此,为寡人称之。”宾曰:“海大鱼,网弗能止也,钓弗能牵也。荡而失水,则蝼蚁皆得志焉。今夫齐,君之(渊)〔海〕也。君失齐,则薛能自存乎?”靖郭君曰:“善。”乃止不城薛,此所谓亏于耳忤于心而得事实者也。

夫以“无城薛”止城薛,其于以行说,乃不若“海大鱼”。故物或远之而近,或近之而远;或说听计当而身疏,或言不用计不行而益亲。何以明之?三国伐齐,围平陆。括子以报于牛子曰:“三国之地不接于我,逾邻国而围平陆,利不足贪也,然则求名于我也,请以齐侯往。”牛子以为善。括子出,无害子入。牛子以括子言告无害子。无害子曰:“异乎臣之所闻。”牛子曰:“国危而不安,患结而不解,何谓贵智?”无害子曰:“臣闻(之有)裂壤土以安社稷者,闻杀身破家以存其国者,不闻出其君以为封疆者。”牛子不听无害子之言而用括子之计,三国之兵罢而平陆之地存。自此之后,括子日以疏,无害子日以进。故谋患而患解,图国而国存,括子之智得矣。无害子之虑无中于策,谋无益于国,然而心(调)〔周〕于君,有义行也。

今人待冠而饰首,待履而行地。冠履之于人也,寒不能暖,风不能障,暴不能蔽也。然而冠冠履履者,其所自托者然也

夫咎犯战胜城img,而雍季无尺寸之功,然而雍季先赏而咎犯后存者,其言有贵者也。故义者天下之所(赏)〔贵〕也。百言百当,不如择趋而审行也。或无功而先举,或有功而后赏。何以明之?昔晋文公将与楚战城img,问于咎犯曰:“为奈何?”咎犯曰:“仁义之事,(君子)不厌忠信;战陈之事,不厌诈伪。君其诈之而已矣。”辞咎犯。问雍季,雍季对曰:“焚林而猎,愈多得兽,后必无兽。以诈伪遇人,虽愈利,后无复。君其正之而已矣。”于是不听雍季之计,而用咎犯之谋,与楚人战,大破之。还归赏有功者,先雍季而后咎犯。左右曰:“城img之战,咎犯之谋也。君行赏先雍季,何也?”文公曰:“咎犯之言,一时之权也。雍季之言,万世之利也。吾岂可以先一时之权而后万世之利也哉!”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中〕缘木而处,悬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武〕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二〕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怛〕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二〕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二〕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谋,阴〕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期〕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军〕。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老〕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注释]

①高阳魋:宋大夫。室:房屋。

②靖郭君:即田婴,战国时齐人,封于薛。薛:今山东滕州南。城薛:在薛修筑城墙。

③自托:自己寄托,自身需要。

④存:思念,引申为看望、问候。

[原文]

或有罪而可赏也,或有功而可罪也。西门豹治邺,廪无积粟,府无储钱,库无甲兵,官无计会。人数言其过于文侯,文侯身行其县,果若人言。文侯曰:“翟璜任子治邺而大乱,子能〔变〕道则可;不能,将加诛于子。”西门豹曰:“臣闻王主富民,霸主富武,亡国富库。今(王)〔君〕欲为霸王者也,臣故蓄积于民。君以为不然,臣请升城鼓之。甲兵粟米,可立具也。”于是乃升城而鼓之。一鼓民被甲括矢、操兵弩而出,再鼓(负)〔服〕辇载粟而至。文侯曰:“罢之。”西门豹曰:“与民约信,非一日之积也,一举而欺之,后不可复用也。燕常侵魏入城,臣请北击之以复侵地。”遂举兵击燕,复地而后反。此有罪而可赏者也。解扁为东封,上计而入三倍,有司请赏之。文侯曰:“吾土地非益广也,人民非益众也,入何以三倍?”对曰:“以冬伐木而积之,于春浮之河而鬻之。”文侯曰:“民春以力耕,(暑)〔夏〕以强耘,秋以收敛,冬间无事,以伐林而积之,负img而浮之河,是用民不得休息也,民以敝矣。虽有三倍之入,将焉用之?”此有功而可罪者也。

贤主不苟得,忠臣不苟利。何以明之。中行穆伯攻鼓,弗能下。餽闻伦曰:“鼓之啬夫,闻伦知之。请无罢武大夫,而鼓可得也。”穆伯弗应。左右曰:“不折一戟,不伤一卒,而鼓可得也,君奚为弗使?”穆伯曰:“闻伦为人,佞而不仁。若使闻伦下之,吾可以勿赏乎?若赏之,是赏佞人。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武舍仁而(后)〔从〕佞,虽得鼓,将何所用之?”攻城者,欲以广地也。得地不取者,见其本而知其末也。

秦穆公使孟盟举兵袭郑,过周以东。郑之贾人弦高、蹇他相与谋曰:“师行数千里,数绝诸侯之地,其势必袭郑。凡袭国者,以为无备也。今示以知其情,必不敢进。”乃矫郑伯之命,以十二牛劳之。三率相与谋曰:“凡袭人者,以为弗知。今已知之矣,守备必固,进必无功。”乃还师而反。晋先轸举兵击之,大破之殽。郑伯乃以存国之功赏弦高,弦高辞之曰:“诞而得赏,则郑国之信废矣。为国而无信,是俗败也。赏一人而败国俗,仁者弗为也。以不信得厚赏,义者弗为也。”遂以其属徒东夷,终身不反。故仁者不以欲伤生,知者不以利害义。

圣人之思修,愚人之思叕

忠臣者务崇君之德,谄臣者务广君之地。何以明之?陈夏徵舒弑其君,楚庄王伐之,陈人听令。庄王以讨有罪,遣卒戍陈,大夫毕贺。申叔时使于齐。(反)还而不贺。庄王曰:“陈为无道,寡人起九军以讨之,征暴乱,诛罪人,群臣皆贺,而子独不贺,何也?”申叔时曰:“牵牛蹊人之田,田主杀其人而夺之牛,罪则有之。罚亦重矣。今君王以陈为无道,兴兵而(攻)〔政〕之,因以诛罪人,遣人戍陈。诸侯闻之,以王为非诛罪人也,贪陈国也。盖闻君子不弃义以取利。”王曰:“善。”乃罢陈之戍,立陈之后。诸侯闻之,皆朝于楚,此务崇君之德者也。张武为智伯谋曰:“晋六将军,中行文子最弱,而上下离心,可伐以广地。”于是伐范、中行,灭之矣。又教智伯求地于韩、魏、赵。韩、魏裂地而授之,赵氏不与,乃率韩、魏而伐赵,围晋阳三年。三国阴谋同计以击智氏,遂灭之。此务为君广地者也。夫为君崇德者霸,为君广地者灭,故千乘之国,行文德者王,汤武是也。万乘之国,好广地者亡,智伯是也。

[注释]

①上计:战国秦汉时一种地方官吏考核制度。年底上报的辖内人口及财政等情况。

②中行穆伯:即荀吴,春秋时晋大夫。鼓:国名,约在今河北晋县。啬夫:官名,为司空的属官。知之:熟悉,友善。

③劳:通“犒”,慰劳。

④叕(zhuó,酌):短。

⑤夏徵舒:春秋时陈国大夫。

⑥申叔时:楚庄王大夫。

⑦蹊(xī,西):践踏。

⑧张武:春秋时晋国大夫智伯家臣。

[原文]

非其事者勿仞也,非其名者勿就也,(无故有显名者勿处也,)无功而富贵者勿居也。夫就人之名者废,仞人之事者败,无功而大利者后将为害。譬犹缘高木而望四方也,虽愉乐哉,然而疾风至,未尝不恐也。患及身,然后忧之,六骥追之弗能及也。是故忠臣之事君也,计功而受赏,不为苟得;(积)〔量〕力而受官,不贪爵禄;其所能者受之勿辞也,其所不能者与之勿喜也。辞所能则匿,欲所不能则惑,辞所不能而受所能,则得无损堕之势,而无不胜之任矣。

昔者智伯骄,伐范、中行而克之,又劫韩、魏之君而割其地,尚以为未足,遂兴兵伐赵。韩、魏反之,军败晋阳之下,身死高梁之东,头为饮器,国分为三,为天下笑,此不知足之祸也。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修久。”此之谓也。

或誉人而适足以败之,或毁人而乃反以成之,何以知其然也?费无忌复于荆平王曰:“晋之所以霸者,近诸夏也。而荆之所以不能与之争者,以其僻远也。楚王若欲从诸侯,不若大城城父,而令太子建守焉,以来北方。王自收其南。是得天下也。”楚王悦之。因命太子建守城父,命伍子奢傅之。居一年,伍子奢游人于王侧,言太子甚仁且勇,能得民心。王以告费无忌,无忌曰:“臣固闻之;太子内抚百姓,外约诸侯,齐、晋又辅之,将以害楚,其事已构矣。”王曰:“为我太子,又尚何求?”曰:“以秦女之事怨王。”王因杀太子建而诛伍子奢,此所谓见誉而为祸者也。

何谓毁人而反利之?唐子短陈骈子于齐威王,威王欲杀之,陈骈子与其属出亡奔薛。孟尝君闻之,使人以车迎之,至而养以刍豢黍粱,五味之膳日三至,冬日被裘罽,夏日服絺紵,出则乘牢车,驾良马。孟尝君问之曰:“夫子生于齐、长于齐,夫子亦何思于齐?”对曰:“臣思夫唐子者。”孟尝君曰:“唐子者非短子者耶?”曰:“是也。”孟尝君曰:“子何为思之?”对曰:“臣之处于齐也,粝粢之饭,藜藿之羹,冬日则寒冻,夏日则暑伤。自唐子之短臣也,以身归君,食刍豢,饭黍粱,服轻暖,乘牢良。臣故思之。”此谓毁人而反利之者也。是故毁誉之言,不可不审也。

或贪生而反死,或轻死而得生,或徐行而反疾。何以知其然也?鲁人有为父报仇于齐者,刳其腹而见其心,坐而正冠,起而更衣,徐行而出门,上车而步马,颜色不变。其御欲驱,抚而止之曰:“今日为父报仇,以出死,非为生也。今事已成矣;又何去之!”追者曰:“此有节行之人,不可杀也。”解围而去之。使(被)〔彼〕衣不暇带,冠不及正,蒲伏而走,上车而驰,必不能自免于(千)〔十〕步之中矣。今坐而正冠,起而更衣,徐行而出门,上车而步马,颜色不变,此众人所以为死也,而乃反以得活,此所谓徐而驰,迟于步也。夫走者,人之所以为疾也;步者,人之所以为迟也。今(反乃)〔乃反〕以人之所为迟者反为疾,明于分也。有知徐之为疾,迟之为速者,则几于道矣。故黄帝亡其玄珠,使离朱、(捷)〔攫〕剟索之,而弗能得之也,于是使忽怳,而后能得之

圣人敬小慎微,动不失时;百射重戒,祸乃不滋;计福勿及,虑祸过之。

同日被霜,蔽者不伤。愚者有备,与知者同功。

夫爝火在缥烟之中也,一指所能息也;唐漏若鼷穴,一璞之所能塞也。及至火之燔孟诸而炎云(台)〔梦〕,水决九江而渐荆州,虽起三军之众,弗能救也。

夫积爱成福,积怨成祸。若痈疽之必溃也,所浼者多矣。

诸御鞅复于简公曰:“陈成常、宰予二子者,甚相憎也。臣恐其构难而危国也。君不如去一人。”简公不听。居无几何,陈成常果(攻)〔杀〕宰予于庭中,而弑简公于朝,此不知敬小之所生也。

鲁季氏与郈氏斗鸡,郈氏介其鸡,而季氏为之金距。季氏之鸡不胜,季平子怒,因侵郈氏之宫而筑之。郈昭伯怒,伤之鲁昭公曰:“祷于襄公之庙,舞者二人而已,其余尽舞于季氏。季氏之无道无上久矣,弗诛,必危社稷。”公以告子家驹,子家驹曰:“季氏之得众,三家为一,其德厚,其威强,君胡得之?”昭公弗听,使郈昭伯将卒以攻之。仲孙氏、叔孙氏相与谋曰:“无季氏,死亡无日矣。”遂兴兵以救之。郈昭伯不胜而死,鲁昭公出奔齐。故祸之所从生者,始于鸡(定)〔足〕,及其大也,至于亡社稷。

[注释]

①仞(rèn,认):通“认”,承认,承担。

②高梁:春秋时晋国地名,约今山西临汾东北。

③费无忌:楚国大夫。复:告。荆平王:名居,楚平王。

④城:修筑城墙。城父:春秋时楚邑名。

⑤构:谋。

⑥秦女之事:《史记·楚世家》载:平王二年,使费无忌如秦为太子建取妇。妇好,来未至,无忌先归,说平王曰:“秦女好,可自娶,为太子更求。”文王听之,卒自娶秦女,生熊珍。更为太子娶。是时伍子奢为太子太傅,无忌为太傅,无忌无宠于太子,常谗言太子建。

⑦唐子:战国时齐大夫。短:说坏话。陈骈子:田骈,战国齐人。

⑧牢:牢固,引申为高品质。

⑨玄珠:传说中的宝珠。离朱:传说中的善视者,能于百步之外见秋豪之末。捷剟:传说是黄帝之臣,善于寻找遗失之物。忽怳:虚构人名,形容糊糊涂涂的样子。

⑩爝火:火把。缥烟:形容火把刚点燃,火苗飘忽不定的样子。

⑪唐:通“塘”。鼷:小鼠。璞:土块。

⑫燔、炎:皆烧。孟诸:宋国大泽名。云台:台高至云。

⑬浼(měi,美):玷污。

⑭季氏:春秋时鲁国贵族季平子。郈(hòu,后)氏:春秋鲁国贵族郈昭伯。

⑮介其鸡:给鸡披上铠甲。金距:给鸡套上金属爪子。

⑯筑:建筑房屋。

⑰伤:诋毁。

[原文]

故蔡女荡舟,齐师(大)侵楚。两人构怨,廷杀宰予。简公遇杀,身死无后,陈氏代之,齐乃无吕。两家斗鸡,季氏金距,郈(公)〔氏〕作难,(鲁)昭公出走。故师之所处,生以棘楚。祸生而不早灭,若火之得燥,水之得湿,浸而益大。痈疽发于指,其痛遍于体。故蠹啄剖(梁柱)〔柱梁〕,蚊虻走牛羊,此之谓也。

人皆务于救患之备,而莫能知使患无生。夫使患无生,易于救患,而莫能加务焉,则未可与言术也。晋公子重耳过曹,曹君欲见其骈胁,使之袒而捕鱼。厘负羁止之曰:“公子非常〔人〕也。从者三人,皆霸王之佐也。遇之无礼,必为国忧。”君弗听,重耳反国,起师而伐曹,遂灭之。身死人手,社稷为墟,祸生于袒而捕鱼。齐、楚欲救曹,不能存也。听厘负羁之言,则无亡患矣。今不务使患无生;患生而救之,虽有圣知,弗能为谋耳。

患祸之所由来者,万端无方。是故圣人深居以避辱,静安以待时。小人不知祸福之门户,妄动而絓罗网,虽曲为之备,何足以全其身?譬犹失火而凿池,被裘而用箑也。且唐有万穴,塞其一,鱼何遽无由出?室有百户,闭其一,盗何遽无从入?夫墙之坏也于隙;剑之折,必有啮;圣人见之(密)〔早〕,故万物莫能伤也。太宰子朱侍饭于令尹子国,令尹子国啜羹而热,(投)〔援〕卮浆而沃之。明日,太宰子朱辞官而归。其仆曰:“楚太宰未易得也,辞官去之何也?”子朱曰:“令尹轻行而简礼,其辱人不难。”明年,伏郎尹而答之三百。夫仕者先避〔患而后就利,先远辱而后求名。太宰子朱〕之见终始微矣。

夫鸿鹄之未孚于卵也,一指蔑之,则靡而无形矣。及至其筋骨之已就而羽翮之既成也,则奋翼挥䎚,凌乎浮云,背负青天,膺摩赤霄,翱翔乎忽荒之上,析惕乎虹蜕之间,虽有劲弩利赠微缴,蒲且子之巧,亦弗能加也。江水之始出于岷山也,可搴衣而越也,及至乎下洞庭,骛石城,经丹徒,起波涛,舟杭一日不能济也。是故圣人者常从事于无形之外,而不留思尽虑于成事之内。是故患祸弗能伤也。

人或问孔子曰:“颜回何如人也?”曰:“仁人也,丘弗如也。”“子贡何如人也?”曰:“辩人也,丘弗如也。”“子路何如人也?”曰:“勇人也,丘弗如也。”宾曰:“三人皆贤夫子,而为夫子役,何也?”夫子曰:“丘能仁且忍,辩且讷,勇且怯,以三子之能易丘一道,丘弗为也。”孔子知所施之也。

秦牛缺径于山中而遇盗,夺之车马,解其橐笥,拖其衣被。盗还反顾之,无惧色忧志,欢然有以自得也。盗遂问之曰:“吾夺子财货,劫子以刀,而志不动,何也?”秦牛缺曰:“车马所以载身也,衣服所以掩形也,圣人不以所养害其养。”盗相视而笑曰:“夫不以欲伤生,不以利累形者,世之圣人也,以此而见王者,必且以我为事也。”还反杀之。此能以知知矣,而未能以知不知也;能勇于敢,而未能勇于不敢也。凡有道者,应卒而不乏,遭难而能免,故天下贵之。今知所以自行也,而未知所以为人行也,其所论未之究者也。人能由昭昭于冥冥,则几于道矣。《诗》曰:“人亦有言,无哲不愚。”此之谓也。

事或为之,适足以败之;或备之,适足以致之。何以知其然也?秦皇挟录图,见其传曰:“亡秦者胡也。因发卒五十万,使蒙公、杨翁子将筑修城,西属流沙,北击辽水,东结朝鲜。中国内郡輓车而饷之。又利越之犀角象齿翡翠珠玑,乃使尉屠睢发卒五十万为五军:一军塞镡城之岭,一军守九疑之塞,一军处番禺之都,一军守南野之界,一军结余干之水,三年不解甲驰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呕君译吁宋。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适戍以备之。当此之时,男子不得修农亩,妇人不得剡麻考缕,羸弱服格于道,大夫箕会于衢,病者不得养,死者不得葬。于是陈胜起于大泽,奋臂大呼,天下席卷而至于戏。刘项兴义,兵随而定,若折槁振落,遂失天下。祸在备胡而利越也:欲知筑修城以备亡,不知筑修城之所以亡也。发造戍以备越,而不知难之从中发也。夫〔乌〕鹊先识岁之多风也,去高木而巢扶枝,大人过之则探鷇,婴儿过之则挑其卵,知备远难而忘近患。故秦之设备也,鸟鹊之智也”。

[注释]

①蔡女:春秋齐桓公夫人蔡姬。《左传》僖公三、四年载,齐桓公与蔡姬在苑囿水池划船,蔡姬摇动船身,齐桓公害怕,便禁之。蔡姬不听,桓公生气,便把她赶回娘家,但未断绝关系,蔡国竟将蔡姬另嫁他人,齐桓公率领诸侯联军攻打蔡国,蔡战败,齐桓公又顺路伐楚。

②陈氏:指陈(田)成常家族。吕:春秋齐国开国君主为姜太公,姓吕,名尚。

③曹:春秋诸侯国名,约在今山东菏泽一带。曹君:名襄。骈胁:肋骨粘连。

④太宰:掌管膳食的官。子朱:时任楚国太宰。

⑤卮:盛食物的器皿。沃:泼,浇。

⑥郎尹:楚国官。笞:用竹板或荆条打人。

⑦䎚(huì,会):鸟羽茎的末端。

⑧搴(qiān,迁):以手提衣。

⑨杭:通“航”。

⑩牛缺:战国时秦人,传说是大儒。

⑪卒:通“猝”,突然事件。

⑫录图:谶纬一类的书。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燕人卢生使入海还,以鬼神事,因奏录图书,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北击胡,略取河南地。

⑬屠睢发:秦将领。

⑭镡城:约今湖南靖县南,九疑:亦作九嶷,约今湖南宁远县南。番禺:今广州市。南野:约今江西南康。余干:约今江西余干县。余干之水:指流经余干西南的余水。

⑮监禄:秦将领。转饷:运输粮饷。西呕:越族部落名。译吁宋:西呕部族首领。

⑯服:通“负”。格:通“辂”,车子。服格:拉车。

⑰大夫:泛指官吏。箕会:苛敛民财。

[原文]

或争利而反强之,或听从而反止之。何以知其然也?鲁哀公欲西益宅,史争之,以为西益宅不祥,哀公作色而怒,左右数谏不听,乃以问其傅宰折睢曰:“吾欲益宅而史以为不祥,子以为何如?”宰折睢曰:“天下有三不祥,西益宅不与焉。”哀公大悦而喜,顷复问曰:“何谓三不祥?”对曰:“不行礼义,一不祥也;嗜欲无止,二不祥也;不听强谏,三不祥也。”哀公默然深念,(愤)〔隤〕然自反,遂不西益宅。夫史以争为可以止之,而不知不争而反取之也。智者离路而得道,愚者守道而失路。夫儿说之巧,于闭结无不解,非能闭结而尽解之也,不解不可解也。至乎以弗解解之者,可与及言论矣。

或明礼义、推道体而不行,或解构妄言而反当。何以明之?孔子行游,马失,食农夫之稼。野人怒,取马而系之。〔使〕子贡往说之,(卑)〔毕〕辞而不能得也。孔子曰:“夫以人之所不能听说人,譬以大牢享野兽,以《九韶》乐飞鸟也。予之罪也,非彼人之过也。”乃使马圉往说之,至见野人曰:“子耕于东海,至于西海,吾马之失,安得不食子之苗?”野人大喜,解马而与之。说若此其无方也而反行,事有所至而巧不若拙。故圣人量凿而正枘。夫歌《采菱》,发《阳阿》,鄙人听之,不若(此)《延路》(阳局)〔以和〕。非歌者拙也,听者异也。故交画不畅,连环不解,物之不通者,圣人不争也。

仁者,百姓之所慕也。义者,众庶之所高也。为人之所慕,行人之所高,此严父之所以教子,而忠臣之所以事君也。然世或用之而身死国亡者,不(同)〔周〕于时也。昔徐偃王好行仁义,陆地之朝者三十二国。王孙厉谓楚庄王曰:“王不伐徐,必反朝徐。”王曰:“偃王有道之君也,好行仁义,不可伐。”王孙厉曰:“臣闻之;大之与小,强之与弱也,犹石之投卵,虎之啗豚,又何疑焉!且夫为文而不能达其德,为武而不能任其力,乱莫大焉。”楚王曰:“善。”乃举兵而伐徐,遂灭之。知仁义而不知世变者也。申菽杜苣,美人之所怀服也,及渐之于滫,则不能保其芳矣。古者五帝贵德,三王用义,五霸任力,今取帝王之道而施之五霸之世,是由乘骥逐人于榛薄而蓑笠盘旋也。

今霜降而树谷,冰泮而求获,欲其食则难矣。故《易》曰“潜龙勿用”者,言时之不可以行也。故“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终日乾乾”,以阳动也;“夕惕若厉”,以阴息也。因日以动,因夜以息,惟有道者能行之。夫徐偃王为义而灭,燕子哙行仁而亡,哀公好儒而削,代君为墨而残。灭亡削残,暴乱之所致也,而四君独以仁义儒墨而亡者,遭时之务异也。非仁义儒墨不行,非其世而用之,则为之擒矣。

夫戟者所以攻城也,镜者所以照形也。宫人得戟,则以刈葵;盲得得镜,则以盖卮;不知所施之也。故善鄙(不)同,诽誉在俗;趋舍(不)同,逆顺在君。狂谲不受禄而诛,段干木辞相而显;所行同也,而利害异者,时使然也。故圣人虽有其志,不遇其世,仅足以容身,何功名之可致也!

知天之所为,知人之所行,则有以(任)〔径〕于世矣。知天而不知人,则无以与俗交;知人而不知天,则无以与道游。单豹倍世离俗,岩居谷饮,不衣丝麻,不食五谷,行年七十,犹有童子之颜色,卒而遇饥虎,杀而食之。张毅好恭,过宫室廊庙必趋,见门闾聚众必下,厮徒马圉,皆与伉礼,然不终其寿,内热而死。豹养其内而虎食其外,毅修其外而疾攻其内。故直意适情,则坚强贼之;以身役物,则阴阳食之。此皆载务而(戏)〔亏〕乎其调者也。得道之士,外化而内不化。外化所以入人也,内不化所以全其身也。故内有一定之操,而外能屈伸赢缩卷舒,与物推移,故万举而不陷。所以贵圣人者,以其能龙变也。今卷卷然守一节,推一行,虽以毁碎灭沉犹且弗易者,此察于小好而塞于大道也。

[注释]

①鲁哀公:春秋时鲁国君。西益宅:在住房西面扩建住宅。史:官名。争:诤,劝说。

②傅:太傅。

③解构:附会造作。

④野人:乡野之人。

⑤方:方法。

《采菱》《阳阿》:古代乐曲,曲调较为典雅。《延路》《阳局》:民间通俗歌曲。

⑦王孙厉:楚臣。

⑧狂谲:传说是周朝初齐地隐士,辞不受禄,齐太公以为饰虚乱民而诛之。

⑨段木干:战国魏人,隐居不仕,魏文侯以礼事之。

⑩单豹:古代隐士。倍:同“背”。

⑪张毅:古代好礼之人。

⑫坚强贼之:外界的力量伤害人。

⑬龙变:像龙那样升腾潜藏,变化多端。

[原文]

赵宣孟活饥人于委桑之下,而天下称仁焉。荆佽非犯河中之难,不失其守,而天下称勇焉。是故见小行则可以论大体矣。田子方见老马于道,喟然有志焉,以问其御曰:“此何马也?”其御曰:“此故公家畜也,老罢而不为用,出而鬻之。”田子方曰:“少而贪其力,老而弃其身,仁者弗为也。”束帛以赎之。罢武闻之,知所归心矣。齐庄公出猎,有一虫举足将捕其轮,问其御曰:“此何虫也?”对曰:“此所谓螳螂者也。其为虫也,知进而不知却,不量力而轻敌。”庄公曰:“此为人而必为天下勇武矣。”回车而避之。勇武闻之,知所尽死矣。故田子方隐一老马而魏国载之,齐庄公避一螳螂而勇武归之。汤教祝网者而四十国朝。文王葬死人之骸而九夷(归之)。武王荫暍人于樾下,左拥而右扇之,而天下怀(其德)。越王勾践一决狱不辜,援龙渊而切其股,血流至足,以自罚也,而战(武)士必(其)死。故圣人行之于小,则可以覆大矣;审之于近,则可以怀远矣。

孙叔敖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庄王知其可以为令尹也;子发辩击剧而劳佚齐,楚国知其可以为兵主也。此皆形于小微,而通于大理者也。

圣人之举事,不加忧焉,察其所以而已矣。今万人调钟,不能比之律,诚得知者,一人而足矣。说者之论,亦犹此也。诚得其数,则无所用多矣。夫车之所以能转千里者,以其要在三寸之辖。夫劝人而弗能使也,禁人而弗能止。其所由者非理也。昔者卫君朝于吴。吴王囚之,欲流之于海,说者冠盖相望而弗能止也。鲁君闻之,撤钟鼓之县,缟素而朝。仲尼入见,曰:“君胡为有忧色?”鲁君曰:“诸侯无亲,以诸侯为亲;大夫无党,以大夫为党。今卫君朝于吴(王),吴王囚之,而欲流之于海,孰意卫君之仁义而遭此难也。吾欲免之而不能,为奈何?”仲尼曰:若欲免之,则请子贡行。”鲁君召子贡,授之将军之印。子贡辞曰:“贵无益于解患,在所由之道。”敛躬而行,至于吴,见太宰嚭。太宰嚭甚悦之,欲荐之于王。子贡曰:“子不能行说于王,奈何吾因子也。”太宰嚭曰:“子焉知嚭之不能也?”子贡曰:“卫君之来也,卫国之半曰:不若朝于晋。其半曰:不若朝于吴。然卫君以为吴可以归骸骨也,故束身以受命。今子受卫君而囚之,又欲流之于海,是赏言朝于晋者而罚言朝于吴也。且卫君之来也,诸侯皆以为蓍龟兆,今朝于吴而不利,则皆移心于晋矣。子之欲成霸王之业,不亦难乎?”太宰嚭入,复之于王。王报出令于百官曰:“比十日而卫君之礼不具者,死。”子贡可谓知所以说矣。

鲁哀公为室而大,公宣子谏曰:“室大,众与人处则哗,少与人处则悲,愿公之适。”公曰:“寡人闻命矣。”筑室不辍。公宣子复见曰:“国小而室大,百姓闻之,必怨吾君;诸侯闻之,必轻吾国。”鲁君曰:“闻命矣。”筑室不辍。公宣子复见曰:“左昭而右穆,为大室以临二先君之庙,得无害于(子)〔孝〕乎?”公乃令罢役,除版而去之。鲁君之欲为室,诚矣。公宣子止之,必矣。然三说而一听者,其二者非其道也。夫临河而钓,日入而不能得一鯈鱼者,非江河鱼不食也,所以饵之者非其欲也。及至良工执竿投而擐唇吻者,能以其所欲而钓者也。夫物无不可奈何,有人无奈何。铅之与丹,异类殊色,而可以为丹者,得其数也。故繁称文辞无益于说,审其所由而已矣。

物类之相摩近而异门户者,众而难识也。故或类之而非,或不类之而是;或若然而不然者,或不若然而然者,谚曰:“鸢堕腐鼠而虞氏以亡。”何谓也?曰:虞氏,梁之大富人也,家充盈殷富,金钱无量,财货无赀,升高楼,临大路,设乐陈酒,积博其上。游侠相随而行。楼下博上者,射朋张中,反两而笑。飞茑失堕其腐鼠而中游侠,游侠相与言曰:“虞氏富乐之日久矣,而常有轻易人之志,吾不敢侵犯,而乃辱我以腐鼠。如此不报,无以立(务)〔矜〕于天下。请与公僇力一志,悉率徒属,而必以灭其家。”〔其夜,乃攻虞氏,大灭其家。〕此所谓类之而非者也。

[注释]

①罢武:年老的武士。归心:归附。

②载:通“戴”,拥戴。

③汤教句:据《史记·殷本记》载: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

④文王句:传说周文王修筑灵台,挖出骨髓,以礼葬之。

⑤暍:中暑的人。

⑥龙渊:古宝剑名。

⑦期思:楚邑,约在今河南固始县西北。期思之水:期思陂,是孙叔敖所造陂塘。雩娄:约在今河南固始县东南。

⑧子发:楚将领。辩:治军。击:攻打。

⑨版:筑墙之板。

[原文]

何谓非类而是?屈建告石乞曰:“白公胜将为乱。”石乞曰:“不然。白公胜卑身下士,不敢骄贤,其家无管籥之信、关楗之固,大斗斛以出,轻斤两以内,而乃论之以不宜也?”屈建曰:“此乃所以反也。”居三年,白公胜果为乱,杀令尹子椒、司马子期。此所谓弗类而是者也。

何谓若然而不然?子发为上蔡令,民有罪当刑,狱断论定,决于令(尹)前。子发喟然有凄怆之心,罪人已刑而不忘其恩。此其后子发(盘)罪威王而出奔,刑者遂袭恩者,恩者逃之于城下之庐,追者至。踹足而怒曰;“子发(视)〔亲〕决吾罪而被吾刑,怨之惨于骨髓,使我得其肉而食之,其知厌乎?”追者以为然,而不索其内,果活子发。此所谓若然而不然者。

何谓不然而若然者?昔越王勾践卑下吴王夫差,请身为臣,妻为妾,奉四时之祭祀而入春秋之贡职,委社稷,效民力,(隐)居为〔隐〕蔽而战为锋行,礼甚卑,辞甚服,其离叛之心远矣。然而甲卒三千人,以擒夫差于姑胥。此四策者,不可不审也。夫事之所以难知者,以其窜端匿迹,立私于公,倚邪于正,而以胜感人之心者也。若使人之所怀于内者,与所见于外者若合符节,则天下无亡国败家矣。夫狐之(捕)搏雉也,必先卑体(弥耳)〔弭毛〕以待其来也。雉见而信之,故可得而擒也。使狐瞋目植睹,见必杀之势,雉亦知惊惮远飞以避其怒矣。夫人伪之相欺也,非直禽兽之诈计也。物类相似若然而不可从外论者,众而难识矣。是故不可不察也。

[注释]

①屈建:春秋时楚国大夫。石乞:白公胜之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