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安与《淮南子》综合儒道的教育思想

刘安与《淮南子》综合儒道的教育思想

春秋战国的学术思想经历了并立、争鸣、融会的过程,最后产生了《吕氏春秋》这部兼收并蓄的总括性著作。汉初的学术思想也经历了一个自由发展过程,如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所叙述的:“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1]最后也出现了一部相当于《吕氏春秋》的著作,这就是《淮南子》。其早期注释者亦同为一人,即汉末高诱,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

《淮南子》《吕氏春秋》一样,都是一人主持、集体撰写的,它的主编是淮南王刘安(公元前179—前122)。刘安“为人好读书鼓琴,不喜弋猎狗马驰骋,亦欲以行阴德,拊循百姓,流誉天下”。[2]他热心于学术研究,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多,又有中篇八卷。其中内书即为流传至今的《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武帝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刘安入朝,将该书献给武帝,可见该书的主要部分当写于景帝时,献书亦在独尊儒术前夕的朝中儒道相绌之时。

高诱在《淮南子序》中指出该书“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其大较归之于道”,认为《淮南子》《吕氏春秋》更具明显的学派倾向,即接近道家之说。不过,将《淮南子》简单地归入道家或黄老学派也是不妥当的。该书在“共讲论”的基础上写成,刘安还撰有《要略》一篇,以总括全书旨要,并明确指出该书创作意图是:“统天下,理万物,应变化,通殊类,非循一迹之路,守一隅之指,拘系牵连之物,而不与世推移也。”显然含有不拘泥一家之言而兼通各家、建立博大精深的学术体系、以适应客观现实及发展变化的意思。这是驾驭全局的官方权贵常有的心理意识。

另外,凡是集体创作,由于作者之间学术观点、思想倾向、论述角度不同,而造成全书思想不一,内容衔接不紧,甚至彼此矛盾,也是常有的事,主编可以在撰写和统稿的过程中起协调、归要的作用,但终究不如一人之作那样统一而连贯。如果就某一篇章或某一思想领域的论述而言,一般还是可以寻出其学术倾向的。《淮南子》中,以道家思想为主的篇章多集中在前面,如《原道训》《俶真训》等,以儒家思想为主的篇章集中在最后,即《修务训》《泰族训》。中间的多数篇目,则融会道、儒、法各家观点,而道家略居优势。有关教育的思想也是如此。因此,研究《淮南子》的教育思想不能笼统而论,也不能仅取一面之辞,而需要结合各篇的有关论述加以具体分析,方能避免片面之嫌,这是与研究其他人物或论著的教育思想所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