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材内容和认识论

(四)关于教材内容和认识论

[原文]

(1)情性者,人治之本,礼乐所由生也。故原情性之极,礼为之防,乐为之节。性有卑谦辞让,故制礼以适其宜;情有好恶喜怒哀乐,故作乐以通其敬。礼所以制,乐所为作者,情与性也。(《论衡》《本性篇》

[原文]

(2)夫饥寒并至,而能无为非者寡,然则温饱并至,而能不为善者希。传曰:“仓廪实民知礼节,衣食足民知荣辱。”让生于有余,争起于不足,谷足食多,礼义之心生,礼丰义重,平安之基立矣。……由此言之,礼义之行,在谷足也。(《论衡》《治期篇》

[原文]

(3)国之所以存者,礼义也。民无礼义,倾国危主。今儒者之操,重礼爱义,率无礼之士,激无义之人,人民为善,爱其主上,此亦有益也。(《论衡》《非韩篇》

[原文]

(4)通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畅雅闲,审定文读,而以教授为人师者,通人也。抒其义㫖,损益其文句,而以上书奏记,或兴论立说,结连篇章者,文人鸿儒也。好学勤力,博闻强识,世间多有,著书表文,论说古今,万不耐一,然则著书表文,博通所能用之者也。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室屋,采草以和方药,此知草木所不能用也。夫通人览见广传,不能掇以论说,此为匿生书主人。孔子所谓“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者也。与彼草木不能伐采,一实也。(《论衡》《超奇篇》

[注释]

①“识”音志,记忆也。

②“耐”,古“能”字,读若能,义同。

③“此知草本所不能用也”,这是说虽知草木大小形态,但不能应用。

④“匿”,藏也。“生书”,谓未熟读之书。“匿生书主人”,谓读死书而不能应用,好象做了藏生书的主人一样。

《论语》《子路篇》:“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原文]

(5)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即徒诵读,读诗讽术,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之类也。衍传书之意,出膏腴之辞,非俶傥之才,不能任也。(同上)

[注释]

①“鹦鹉”,能言之鸟。《礼记》《曲礼》:“鹦鹉能言,不离飞鸟。”

②“衍”,有引申传述之意,“膏腴”,都是肥的意思,此处借以喻文辞的富丽。

③“俶”音惕,“傥”音烫。“俶傥”,言卓异不羁也。

[原文]

(6)以今论之,故夫可知之事者,思虑所能见也;不可知之事,不学不问不能知也。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

夫可知之事,推精思之,虽大无难;不可知之事,(不)厉心学问,虽小无异。故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论衡》《实知篇》

[注释]

“厉心学问”句上应增“不”字。

[原文]

(7)使一人立于墙东,今之出声,使圣人听之墙西,能知其黑白、长短、乡里、姓字所自从出乎?沟有流(襀),泽有枯骨,发首陋亡,肌肉腐绝,使(圣)人询之,能知其农商、老少若所犯而坐死乎?非圣人无知,其知无以知也;知无以知,非问不能知也;不能知,则圣贤所共病也。(同上)

[注释]

①“襀”音欠,绕城水也。“沟有流襀,泽有枯骨”,谓沟旁有绕城的水正在流动,而泽草中有人的枯骨。

②“发首陋亡,肌肉腐绝”,谓死人发与头部已分裂而没有了,肌肉都已腐烂了。

③“非圣人无知,其知无以知也”,谓这并非是圣人无知,而是由于对所要知道的对象不够了解,所以无从知道。

[原文]

(8)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同上)

[原文]

(9)追观上古,推察来世,文质之类,水火之辈,贤圣共之;见兆闻象,图画祸福,贤圣共之;见怪名物,无所疑惑,贤圣共之。事可知者,贤圣所共知也;不可知者,圣人亦不能知也。(同上)

[原文]

(10)夫术数直见一端,不能尽其实;虽审一事,曲辩问之,辄不能尽知。何则?不目见口问不能尽知也。(同上)

[注释]

①“夫术数直见一端,不能尽其实”,谓一般依靠术数来推算,只能看到万物的一点,不能了解它的全部实际情况。

②“虽审一事,曲辩问之,辄不能尽知”,谓即使对这件事情知道了一些,如果从各方面去追问,他亦往往不能尽知。

[原文]

(11)实者,圣贤不能知性,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其任耳目也,可知之事,恩之辄决;不可知之事,待问乃解。天下之事,世间之物,可思而(知),愚夫能开精;不可思而知,上圣不能省。(同上)

[注释]

①“实者,圣贤不能知性”,应作为“实者,圣贤不能生知”,其意即谓:实在说起来,圣贤也不能生而知之,必须依靠耳和目来确定实际情况。

②如果依靠实际调查,则世间可知的事情,经过思考都能解决;不可知的事情,必须经过问明之后,才可以得到解决。

③天下的事情,世间的物品,如果可以依靠思考而了解,就是平常人也能动脑筋而了解。如果不可依靠思考而了解,就是圣人也不能明白。

[原文]

(12)圣人知事,事无不可知;事有不可知,圣人不能知;非圣人不能知,事有不可知,及其知之,用不知也。故夫难知之事,学问所能及也;不可知之事,问之学之不能晓也。(同上)

[注释]

①圣人所可知的事情,这种事情没有不可知的;至于有种事情不可知的,那末就是圣人也不能知的。

②这并非圣人不能知,而是因为有许多事情根本是不可能知的,即使知道了,也是用“不能知”来理解它。

[原文]

(13)凡论事者违实,不引效验,则虽甘义繁说,众不见信。论圣人不能神而先知,先知之间,不能独见,非徒空说虚言,直以才智准况之工也。事有证验,以效实然。(《论衡》《知实篇》

[注释]

①凡议论事情,如与事实相违,无法证实,则虽是花言巧语,终不会见信于群众。

②圣人不能象神而先知,就是有先知也不能一人独知;如果以为有先知,不但是空话,而且简直是以个人的智慧作为标准加以武断了!

③所以事物必须有真凭实据,才能证明它的实际情况。

[原文]

(14)夫论不留精澄意,苟以外效立事是非,信闻见于外,不诠订于内,是用耳目论,不以心意议也。夫以耳目论,则以虚象为言,虚象效,则以实事为非是。故是非者,不徒耳目,必开心意。(《论衡》《薄葬篇》

[注释]

①凡认识事物,必须依靠耳目感官先直接去接触,才能正确认识。重视耳目感官,是对一切事物的假想或者虚构而言,因为如果对这些假想与虚构信以为是,则真正的事实反成为非了。

②但是要辨明是非,不仅要依靠耳目感官,还必须开“心意”,进行思考,才能产生理性的认识。

[原文]

(15)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同上)

[解读]

中国古代学者关于教育内容的主张,总不外乎以礼、乐、射、御、书、数作为实施的基础,而把礼乐教育放在首要地位。王充所主张的教育内容也跳不出这个范围。他认为,人的性情,可以用礼乐教育来矫正,所以在教育实践上也应该以礼乐教材来“反情治性”,也就是说,礼乐教育是道德教育中的主要内容,这种主张与先儒所说的并无二致。但是他又认为,这种礼乐教育并不是任何条件下都能发挥作用的。他根据孔子“先富后教”的主张,提出“让生于有余,争起于不足,谷足食多,礼义之心生。……礼义之行,在谷足也。”(《论衡》《治期篇》)可知王充完全根据先儒一贯的主张,以礼乐教育作为“反情治性”化性恶为善的一种手段,并强调必须在人民生活得到饱食暖衣的条件下,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这种说法也是与过去儒家思想完全一致的。

王充认为,人们从学习中所获得的知识,最重要的在乎能应用其所学。他说:“博闻强识,世间多有,著书表文,论说古今,万不耐(能)一”,这都因为他们学而不能应用的缘故;如果人们仅知传览群书而不知应用,就会成为”匿(藏)生书主人”,这对只知读死书而不能应用的人,是多么深刻的讽刺!因之,他主张人们学习必须先从学和问中去求得,要通过口问目见,才能尽知。他还认为,欲辨明真正的是非,仅凭耳目的感觉还是不够的,必须动脑筋,对耳闻目见的东西进一步加以分析研究,进行思考,用“诠订”的功夫去决定事物的虚实,所谓“是非者,非徒耳目,必开心意”。他认为,决定事物的虚实,更重要的是必须“有效”和“有证”,这样,才能真正认识真理,将来才能出而应用。所调“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有效”就是与事实相符合,“有证”就是有确实的证据,如果“论事违实,不引效验,则虽甘义繁说,众不见信”,就是说明主观的认识必须与客观的事实相一致,才算是真正的认识。他坚决反对仅凭个人甚至众人主观的意见去判断是非。这种认识论尽管还不够全面,或者说,缺乏辩证观点,但基本上是属于唯物主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