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九 主术训

卷九 主术训

[原文]

人主之术:处无为之事,而行不言之教;清静而不动,一度而不摇;因循而任下,责成而不劳。是故心知规而师傅谕导,口能言而行人称辞,足能行而相者先导,耳能听而执正进(谏)〔谋〕。是故虑无失策,(谋)〔举〕无过事;言为文章,行为仪表(于天下);进退应时,动静循理;不为丑美好憎,不为赏罚(喜怒)〔怒喜〕;名各自名,类各自类,事犹自然,莫出于己。故古之王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黈纩塞耳,所以掩聪;天子外屏,所以自障。故所理者远,则所在者迩;所治者大,则所守者小。夫目妄视则淫,耳妄听则惑,口妄言则乱。夫三关者,不可不慎守也。若欲规之,乃是离之;若欲饰之,乃是贼之。

天气为魂,地气为魄;反之玄房,各处其宅;守而勿失,上通太一。太一之精,通〔合〕于天(道)。天道玄默,无容无则;大不可极,深不可测;尚与人化,知不能得

昔者神农之治天下也,神不驰于胸中,智不出于四域,怀其仁诚之心;甘雨时降,五谷蕃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月省时考,岁终献功;以时尝谷,祀于明堂。明堂之制,有盖而无四方,风雨不能袭,寒暑不能伤;迁延而入之,养民以公。其民朴重端悫,不忿争而财足,不劳形而功成,因天地之资而与之和同。是故威厉而不(杀)〔试〕,刑错而不用,法省而不烦,故其化如神。其地南至交阯,北至幽都,东至旸谷,西至三危,莫不听从。当此之时,法宽刑缓,囹圄空虚,而天下一俗,莫怀奸心。

末世之政则不然。上好取而无量,下贪狠而无让;民贫苦而忿争,事力劳而无功;智诈萌兴,盗贼滋彰;上下相怨,号令不行;执政有司,不务反道,矫拂其本,而事修其末;削薄其德,曾累其刑,而欲以为治,无以异于执弹而来鸟,捭棁而狎犬也,乱乃逾甚。夫水浊则鱼噞,政苛则民乱。故夫养虎豹犀象者,为之圈槛,供其嗜欲,适其饥饱,违其怒恚,然而不能终其天年者,形有所劫也。是以上多故则下多诈,上多事则下多态,上烦扰则下不定,上多求则下交争。不直之于本,而事之于末,譬犹扬堁而弭尘,抱薪以救火也。

故圣人事省而易治,求寡而易澹;不施而仁,不言而信;不求而得,不为而成;块然保真,抱德推诚;天下从之,如响之应声,景之象形,其所修者本也。刑罚不足以移风,杀戮不足以禁奸,唯神化为贵,至精为神。

夫疾呼不过闻百步,志之所在,逾于千里。冬日之阳,夏日之阴,万物归之而莫使之然。故至精之像,弗招而自来,不麾而自往;窈窈冥冥,不知为之者谁,而功自成。智者弗能诵,辩者弗能形。昔孙叔敖恬卧,而郢人无所(害)〔用〕其锋;市南宜辽弄丸,而两家之难无所关其辞。块鞅铁铠,瞋目扼腕,其于以御兵刃,县矣。券契束帛,刑罚斧钺,其于以解难,薄矣。待目而照见,待言而使令,其于为治,难矣。

蘧伯玉为相,子贡往观之,曰:“何以治国?”曰:“以弗治治之。”简子欲伐卫,使史黯往觌焉。还报曰:“蘧伯玉为相,未可以加兵,固塞险阻,何足以致之?”故皋陶喑而为大理,天下无虐刑,有贵于言者也;师旷瞽而为太宰,晋无乱政,有贵于见者也。故不言之令,不视之见,此伏羲、神农之所以为师也。故民之化〔上〕也,不从其所言而从所行。

故齐庄公好勇,不使斗争,而国家多难,其渐至于崔杼之乱。顷襄好色,不使风议,而民多昏乱,其积至昭奇之难。故至精之所动,若春气之生,秋气之杀也,虽驰传骛置,不若此其亟。故君人者,其犹射者乎!于此豪末,于彼寻常矣。故慎所以感之也。

夫荣启期一弹,而孔子三日乐,感于和;邹忌一徽,而威王终夕悲,感于忧。动诸琴瑟,形诸音声,而能使人为之哀乐。县法设赏而不能移风易俗者,其诚心弗施也。宁戚商歌车下,桓公喟然而寤,至精入人深矣。故曰:“乐,听其音则知其俗,见其俗则知其化。”孔子学鼓琴于师襄,而谕文王之志,见微以知明矣。延陵季子听鲁乐,而知殷、夏之风,论近以识远也。作之上古,施及千岁,而文不灭,况于并世化民乎?

[注释]

①一度:统一法度。

②师傅;辅导国君或太子的官。

③行人;官名,掌管礼仪外交。称辞:传达旨意。

④相者、执正:皆官名。正:同“政”。

⑤冕:王者之冠。前旒(liú,刘):冕的顶部有长方形延版,前后垂有玉珠的组缨。因旒垂眼前,故曰蔽目。旒的数目根据身份等级而异,天子十二,公侯九,卿六,伯子各随其命数。

⑥黈纩(lǒu kuàng,篓矿):冕两旁的饰物,圆珠型,因戴冕时正悬于耳际,表示不欲妄闻,所以说掩聪。

⑦外屏:设于门外的矮墙,用于遮蔽。

⑧在:审察。迩:近。

⑨玄房:神秘的处房,这里指心。

⑩玄默:幽深寂静。容:形体,形象。则:法则,规则。

⑪知:同“智”。得:掌握。

⑫神农: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一说神农即炎帝。

⑬四域:指身体。

⑭省考:察看、考察、考核之意。献功:向宗庙或君主报告一年的功绩。

⑮迁延:延缓。入;缴纳赋税。公:公共收益。

⑯悫(què,确):诚实,谨慎。

⑰交阯:古地名,在南方。

⑱幽都:幽州。

⑲旸谷:太阳升起的地方。

⑳三危:传说中的西极之山。

㉑狠:凶狠。

㉒:捭(bǎi,摆):通“摆”,摆动,挥舞。棁(tuō,脱):木棒。狎犬:与狗戏闹。

㉓噞:鱼因水污缺氧而上浮水面张口呼吸。

㉔态:为迎合统治者而故作姿态。

㉕堁(kē,棵):尘土。弭:止。

㉖块然:悠然,安然。

㉗孙叔敖:春秋时楚国令尹,恬卧养德,折冲千里之外,敌国不敢侵犯。

㉘郢:楚国都。

㉙宜辽:人名,熊姓,春秋楚国勇士,居住市南。弄丸:一种杂耍游戏,将多个圆球轮番抛出,双手轮番接住,连续进行。高诱注:楚白公胜与令尹子西有矛盾,欲请宜辽杀子西,宜辽不从,“举之以剑而不动,而弄丸不辍,心志不惧。曰:不能从子为乱,亦不泄子事。白公遂杀子西。故两家虽有难,不怨宜辽”。

㉚蘧伯玉:名瑗,字伯玉,春秋时卫国人。

㉛子贡:姓端木,名赐,孔子学生,春秋时卫国人。

㉜简子:即赵鞅,晋国卿大夫。

㉝史黯:人名。觌(dì,第):察看。

㉞皋陶:传说是舜臣,掌管刑狱。暗:哑。大理:官名,掌刑狱。

㉟师旷:字子野,传说是春秋晋平公的乐师。瞽:盲。太宰:官名,掌王家内外事务,有辅佐君主治理国家之责。

㊱齐庄公:名光,春秋齐国诸侯。

㊲崔杼:春秋齐国卿大夫。因齐庄公与其妻私通,杀齐庄公。

㊳顷襄:名横,战国楚国君。

㊴昭奇:楚国大夫。

㊵荣启期:春秋时隐士。

㊶邹忌;战国齐国大夫。徽:骛弹,弹奏。威王:战国齐国君。

㊷宁戚:春秋时卫国人,一天在车下喂牛,叩击半角而歌,恰巧被齐桓公听到,认为非常人,用以为相。商歌:悲伤的歌。

㊸师襄:春秋鲁国乐师。

㊹延陵季子:春秋吴国公子季札,封于延陵。

㊺文:思想文化,礼乐制度。

[原文]

汤之时,七年旱,以身祷于桑林之际,而四海之云凑,千里之雨至。抱质效诚,感动天地,神谕方外,令行禁止,岂足为哉!古圣王至精形于内,而好憎忘于外;出言以副情,发号以明旨;陈之以礼乐,风之以歌谣;(业)〔叶〕贯万世而不变,横扃四方而不穷;禽兽昆虫,与之陶化,又况于执法施令乎?

故太上神化,其次使不得为非,其次赏贤而罚暴。衡之于左右,无私轻重,故可以为平。绳之于内外,无私曲直,故可以为正。人主之于用法,无私好憎,故可以为命。夫权轻重,不差蚊首;扶拨枉挠,不失针锋;直施矫邪,不私辟险;奸不能枉,谗不能乱;德无所立,怨无所藏;是任术而释人心者也。故为治者〔智〕不与焉。

夫舟浮于水,车转于陆,此势之自然也。木击折辖,(水)〔石〕戾破舟,不怨木石,而罪(巧)〔功〕拙者,知故不载焉。是故道有智则惑,德有心则险,心有目则眩。兵莫橬于志,而莫邪为下;寇莫大于阴阳,而枹鼓为小。今夫权衡规矩,一定而不易,不为秦楚变节,不为胡越改容,常一而不邪,方行而不流,一日(刑)〔型〕之,万世传之,而以无为为之。故国有亡主,而世无废道;人有困穷,而理无不通。由此观之,无为者,道之宗。故得道之宗,应物无穷;任人之才,难以至治。

汤、武,圣主也,而不能与越人乘干舟而浮于江湖。伊尹,贤相也,而不能与胡人骑騵马而服騊駼。孔、墨博通,而不能与山居者入榛薄险阻也。由此观之,则人知之于物也,浅矣;而欲以(遍)照海内,存万方,不因道之数,而专己之能,则其穷不(达)〔远〕矣。故智不足以治天下也。桀之力,制觡伸钩,索铁歙金,椎移大牺,水杀鼋鼍,陆捕熊罴,然汤革车三百乘,困之鸣条,禽之焦门。由此观之,勇力不足以持天下矣。智不足以为治,勇不足以为强,则人材不足任,明也。

而君人者不下庙堂之上,而知四海之外者,因物以识物,因人以知人也。故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埳井之无鼋鼍,隘也。园中之无修木,小也。夫举重鼎者,力少而不能胜也。及至其移徙之,不待其多力者。故千人之群无绝梁,万人之聚无废功。

夫华骝、绿耳,一日而至千里,然其使之搏兔,不如豺狼,伎能殊也。鸱夜撮蚤蚊,察分秋豪,昼日(颠越)〔瞋目〕,不能见丘山,形性诡也。夫螣蛇游雾而(动)〔腾〕,应龙乘云而举,猿得木而捷,鱼得水而骛。故古之为车也,漆者不画,凿者不斫;工无二伎,士不兼官;各守其职,不得相奸;人得其宜,物得其安;是以器械不苦,而职事不嫚。夫责少者易偿,职寡者易守,任轻者易(权)〔劝〕;上操约省之分,下效易为之功,是以君臣弥久而不相厌

君人之道,其犹零星之尸也;俨然玄默,而吉祥受福。是故得道者不为丑饰,不为伪善;一人被之而不褒,万人蒙之而不褊。是故重为惠若重为暴,则治道通矣。为惠者,尚布施也。

无功而厚赏,无劳而高爵,则守职者懈于官,而游居者亟于进矣。为暴者妄诛也,无罪者而死亡,行直而被刑,则修身者不劝善,而为邪者轻犯上矣。故为惠者生奸,而为暴者生乱。奸乱之俗,亡国之风。

是故明主之治,国有诛者而主无怒焉,朝有赏者而君无与焉。诛者不怨君,罪之所当也。赏者不德上,功之所致也。民知诛赏之来皆在于身也,故务功修业,不受赣于君。是故朝廷芜而无迹。田野辟而无草。故太上、下知有之。桥(直植)〔植直〕立而不动,俯仰取制焉。人主静漠而不躁,百官得修焉。譬如军之持麾者,妄指则乱矣。慧不足以大宁,智不足以安危,与其誉尧而毁桀也,不如掩聪明而反修其道也。清静无为,则天与之时;廉俭守节,则地生之财;处愚称德,则圣人为之谋。是故下者万物归之,虚者天下遗之

[注释]

①桑林:地名。

②扃(jiǒng,窘):从外面关门的门闩。横扃:横贯。

③扶拨:扶持,拨正,矫正。枉挠:冤屈,冤枉。

④任术:运用治国之术。

⑤轊(wèi,为):车轴头。戾。猛烈。

⑥憯(cǎn,惨):利。莫邪:古代一种宝剑名。

⑦枹(fú,服):鼓槌。古时作战以鼓声为令,故以枹鼓代指军旗。

⑧騵马:骝毛白腹的马。騊駼(táo tú,陶涂):一说青马,一说野马。

⑨榛薄:杂树林。

⑩鸣条:地名,传说中商汤败夏桀处。禽:同“擒”。焦门:即南巢。

⑪华骝、绿耳:骏马名。

⑫鸱:鸟名,即猫头鹰。

⑬螣蛇;传说中的神蛇,能无足而飞。

⑭应龙:传说中的有翼神龙。举:飞翔。

⑮相奸:相互影响,相互替代。

⑯嫚(màn,慢):懈怠。

⑰厌:厌恶,欺骗。

⑱尸:祭主。

⑲被(pì,辟):同“披”,穿在身上。褒:宽大。蒙:覆盖。褊(biǎn,扁):衣服狭小。

⑳赣(gòng,贡):赐予。

㉑芜:杂草丛生。无迹:没有足迹。句谓人们不必通过游说君王而进官加爵,故朝廷显得冷落而缺少人迹。

㉒桥植:一种利用杠杆原理制成的在井上使用的汲水工具。

㉓遗之:给予。

[原文]

夫人主之听治也,清明而不暗,虚心而弱志,是故群臣辐凑并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尽其能,于是乃始陈其礼,建以为基,是乘众势以为车,御众智以为马,虽幽野险途则无由惑矣。人主深居隐处以避燥湿,闺门重袭以(避)〔备〕奸贼,内不知闾里之情,外不知山泽之形,帷幕之外,目不能见十里之前,耳不能闻百步之外,天下之物无不通者,其灌输之者大,而斟酌之者众也。是故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知天道。乘众人之智,则天下(之)不足有也。专用其心,则独身不能保也。

是故人主覆之以德,不行其智,而因万人之所利。夫举踵〔而〕天下(而)得所利,故百姓载之上弗重也,错之前弗害也,举之而弗高也,推之而弗厌。主道员者,运转而无端,化育如神,虚无因循,常后而不先也。臣道(员者运转而无)方〔者〕,论是而处当,为事先倡,守职分明,以立成功也。是故君臣异道则治,同道则乱,各得其宜,处其当,则上下有以相使也

夫人主之听治也,虚心而弱志,清明而不暗,是故群臣辐凑并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尽其能者,则君得所以制臣,臣得所以事君,治国之道明矣。文王智而好问,故圣;武王勇而好问,故胜。夫乘众人之智,则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则无不胜也。千钧之重,乌获不能举也;众人相一,则百人有余力矣。是故任一人之力者,则乌获不足恃,乘众人之(制)〔智〕者,则天下不足有也。

禹决江疏河,以为天下兴利,而不能使水西流;稷辟土垦草,以为百姓力农,然不能使禾冬生。岂其人事不至叵,其势不可也。夫推(而)不可为之势而不修道理之数,虽神圣人不能以成其功,而况当世之主乎?夫载重而马羸,虽造父不能以致远;车轻马良,虽中工可使追速。是故圣人举事也,岂能拂道理之数,诡自然之性,以曲为直,以屈为伸哉?未尝不因其资而用之也。是以积力之所举,无不胜也,而众智之所为,无不成也。聋者可令(嗺筋)〔嚼筋〕,而不可使有闻也;暗者可使守圉,而不可使(言)〔通语〕也;形有所不周,而能有所不容也。是故有一形者处一位,有一能者服一事。力胜其任,则举之者不重也;能称其事,则为之者不难也。毋小大修短,各得其宜,则天下一齐,无以相过也。圣人兼而用之,故无弃才。

人主贵正而尚忠,忠正在上位,执正(营)〔管〕事,则谗佞奸邪无由进矣。譬犹方员之不相盖,而曲直之不相入。夫鸟兽之不(可)同群者,其类异也;虎鹿之不同游者,力不敌也。是故圣人得志而在上位,谗佞奸邪而欲犯主者,譬犹雀之见鹯,而鼠之遇狸也,亦必无余命矣。是故人主之(一)举也,不可不慎也。所任者得其人,则国家治,上下和,群臣亲,百姓附。所任非其人,则国家危,上下乖,群臣怨,百姓乱。故一举而不当,终身伤。得失之道,权要在主,是故绳正于上,木直于下,非有事焉,所缘以修者然也。

故人主诚正,则直士任事,而奸人伏匿矣。人主不正,则邪人得志,忠者隐蔽矣。夫人主之所以莫(抓)〔抓〕玉石而(抓)〔振〕瓜瓠者,何也?无得于玉石,弗犯也。使人主执正持平,如从绳准高下,则群臣以邪来者,犹以卵投石,以火投水。故灵王好细要,而民有杀食自饥也;越王好勇,而民皆处危争死。由此观之,权势之柄,其以移风易俗〔易〕矣。尧为匹夫,不能仁化一里;桀在上位,令行禁止。由此观之,贤不足以为治,而势可以易俗,明矣。《书》曰:“一人有庆,万民赖之。”此之谓也。

天下多眩于名声,而寡察其实。是故处人以誉尊,而游者以辩显。察其所尊显,无它故焉,人主不明分数利害之地,而贤众口之辩也。治国则不然。言事者必究于法,而为行者必治于官。上操其名,以责其实;臣守其业,以效其功。言不得过其实,行不得逾其法。群臣辐凑,莫敢专君。事不在法律中,而可以便国佐治,必参五行之阴,考以观其归,并用周听,以察其化,不偏一曲,不党一事,是以中立而遍,运照海内,群臣公正,莫敢为邪,百官述职,务致其(公迹)〔功绩〕也。主精明于上,官劝力于下,奸邪灭迹,庶功日进,是以勇者尽于军。乱国则不然。有众咸誉者,无功而赏;守职者无罪而诛。主上暗而不明,群臣党而不忠。说谈者游于辩,修行者竞于往。主上出令,则非之以与;法令所禁,则犯之以邪。为智者务于巧诈,为勇者务于斗争。大臣专权,下吏持势,朋党周比,以弄其上,国虽若存,古之人曰亡矣。且夫不治官职,(而)〔不〕被甲兵,不随南亩,而有贤圣之声者,非所以(都)〔教〕于国也。骐骥騄駬,天下之疾马也。驱之不前,引之不止,虽愚者不加体焉。今治乱之机,辙迹可见也,而世主莫之能察,此治道之所以塞。

[注释]

①辐凑:车辐聚集于轴心,喻群臣聚集于君王身边,为其出谋划策。

②员:通“圆”。

③使:用,作用。上:君。下:臣。君有御臣之道,臣有奉君之道,故谓相使也。

④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为一钧。乌获:秦武王时大力士。

⑤稷:名弃,传说是尧舜时代的农官,教民耕种。

⑥叵(pǒ):遂,达到。

⑦羸(léi,雷):瘦弱、疲倦。造父:传说是周穆王的御者,善驾御。

⑧中工:中等水平的御手。

⑨诡:违背。

⑩围(yǔ,雨):养马。

⑪服:做。

⑫员:同“圆”。盖:合。

⑬鹯(zhān,毡):一种捕食小鸟的猛禽。

⑭振(guā,瓜):以手拍打。

⑮绳:墨绳。准:准则。绳准:泛指法制规则。

⑯灵王:名围,楚国王。杀:减少,节省。

⑰越王:勾践。

⑱书:《尚书·吕刑》。庆:善,德。

⑲处人:隐士。游者:游说者。

⑳专:挟制,控制。

㉑五行之阴: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变化的奥秘。归:结局,结果。

㉒并:普遍。

㉓党:偏。

㉔修行者:企求为官者。往:入朝为官。

㉕与:同“党”。

㉖骐骥、骤駬:皆骏马名。不加体:不驾驭。

[原文]

权势者,人主之车舆;爵禄者,人臣之辔衔也。是故人主处权势之要,而持爵禄之柄;审缓急之度,而适取予之节;是以天下尽力而不倦。夫臣主之相与也,非有父子之厚,骨肉之亲也,而竭力殊死,不辞其躯者何也?势有使之然也。

昔者豫让,中行文子之臣。智伯伐中行氏,并吞其地。豫让背其主而臣智伯。智伯与赵襄子战于晋阳之下,身死为戮,国分为三。豫让欲报赵襄子。漆身为厉,吞炭变音,擿齿易貌。夫以一人之心,而事两主,或背而去,或欲身徇之,岂其趋舍厚薄之势异哉?人之恩泽使之然也。纣兼天下朝诸侯,人迹所及,舟楫所通,莫不宾服。然而武王甲卒三千人,禽之于牧野,岂周民死节而殷民背叛哉?其主之义德厚而号令行也。夫(疾风)〔风疾〕而波兴,木茂而鸟集,相生之气也。是故臣不得其所欲于君者,君亦不能得其所求于臣也。君臣之施者,相报之势也。是故臣尽力死节以与君,君计功垂爵以与臣。是故君不能赏无功之臣,臣亦不能死无德之君。君德不下流于民而欲用之,如鞭蹄马矣,是犹不待雨而求熟稼,必不可之数也。

君人之道,处静以修身,俭约以率下。静则下不扰矣,俭则民不怨矣。下扰则政乱,民怨则德薄。政乱则贤者不为谋,德薄则勇者不为死。是故人主好鸷鸟猛兽,珍怪奇物,狡躁康荒,不爱民力,驰骋田猎,出入不时,如此,则百官务乱,事勤财匮,万民愁苦,生业不修矣。人主好高台深池,雕琢刻镂,黼黻文章,絺绤绮绣,宝玩珠玉,则赋敛无度,而万民力竭矣。尧之有天下也,非贪万民之富,而安人主之位也。以为百姓力征,强凌弱,众暴寡。于是尧乃身服节俭之行,而明相爱之仁,以和辑之。是故茅茨不翦,采椽不研,大路不画,越席不缘,太羹不和,粢食不毇,巡狩行教,勤劳天下,周流五岳,岂其奉养不足乐哉?(举天下而)以为社稷,非有利焉。年衰志悯,举天下而传之舜,犹却行而脱蹝也。衰世则不然。一日而有天下之富,处人主之势,则竭百姓力以奉耳目之欲。志专在于宫室台榭,陂池苑囿,猛兽熊罴,玩好珍怪。是故贫民糟糠不接于口,而虎狼熊罴厌刍豢;百姓短褐不完,而宫室衣锦绣。人主急兹无用之功,百姓黎民顦顇于天下。是故使天下不安其性。

人主之居也,如日月之明也,天下之所同侧目而视,侧耳而听,延颈举踵而望也。是故非澹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非慈厚无以怀众,非平正无以制断。

是故贤主之用人也,犹巧工之制木也,大者以为舟航柱梁,小者以为楫楔,修者以为櫩榱,短者以为朱儒枅栌。无小大修短各得其所宜;规矩方圆各有所施。〔殊形异材,莫不可得而用也。〕天下之物,莫凶于(鸡)〔奚〕毒,然而良医橐而藏之,有所用也。是故林莽之材,犹无可弃者,而况人乎?今夫朝廷之所不举,乡曲之所不誉,非其人不肖也,其所以官之者非其职也。鹿之上山,獐不能跂也,及其下,牧竖能追之,才有所修短也。是故有大略者,不可责以捷巧;有小智者,不可任以大功。人有其才,物有其形。有任一而太重,或任百而尚轻。是故审毫厘之计者,必遗天下之(大)数;不失小物之选者,惑于大数之举。譬犹狸之不可使搏牛,虎之不可使搏鼠也。

今人之才,或欲平九州,并方外,存危国,继绝世,志在直道正邪,决烦理挐,而乃责之以闺阁之礼,奥img之间。或佞巧小具,谄进愉说,随乡曲之(俗卑)〔卑俗〕,下众人之耳目,而乃任之以天下之权,治乱之机。是犹以斧劗毛、以刃(抵)〔伐〕木也,皆失其宜矣。

[注释]

①车舆:喻治理国家的工具和手段。

②辔衔:都是驭马用的器具,喻指以爵禄为器具来驾驭群臣。

③豫让:春秋末晋国人。中行文子:姓苟,名寅,晋国大夫。

④智伯:即荀瑶,春秋末晋国大夫。

⑤赵襄子:名毋恤,战国初赵国诸侯。晋阳:赵国首都,今山西太原西南。

⑥国:封邑。国分为三:智伯封邑被赵、韩、魏三家所分。

⑦厉(lài,赖):通“籁”。擿:通“摘”。

⑧蹄马:喜欢踢人的烈马。

⑨黼黻文章:泛指各种绚丽色彩。

⑩絺绤绮绣:泛指各种精美织物。

⑪路:通“辂”。大路:大车。画:装饰。越席:用蒲草编织的席。缘:修饰。

⑫和:味道醇和。粢:稷。毇:舂。

⑬五岳:五座名山:中岳嵩山、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和北岳恒山。

⑭刍:食草动物。豢(huàn,换);食谷动物。

⑮短褐:用粗毛或粗麻织成的短衣。

⑯澹薄:淡泊、寡欲、清静。

⑰鸡毒:中药名、其茎叶根皆剧毒。

⑱橐(tuó,驼):一种袋子。

⑲乡曲:乡里。

⑳牧竖:牧童。

㉑挐(rú,儒):纷乱。

㉒奥img:室内西南角为奥,东南角为img。此据居家琐事。

㉓具;才能,本事。

㉔劗(zuān,钻):剪。

[原文]

人主者,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听,以天下之智虑,以天下之力争。是故号令能下究,而臣情得上闻。百官修同,群臣辐凑。喜不以赏赐,怒不以罪诛。是故威〔厉〕立而不废,聪明(先)〔光〕而不蔽,法令察而不苛,耳目达而不暗。善否之情,日陈于前而无所逆。是故贤者尽其智,而不肖者竭其力;德泽兼覆而不偏,群臣劝务而不怠;近者安其性,远者怀其德。所以然者何也?得用人之道,而不任己之才者也。故假舆马者,足不劳而致千里,乘舟楫者,不能游而绝江海。

夫人主之情,莫不欲总海内之智,尽众人之力,然而群臣(志达)〔达志〕效忠者,希不困其身。使言之而是,虽在褐夫刍荛,犹不可弃也;使言之而非也,虽在卿相人君,揄策于庙堂之上,未必可用。是非之所在,不可以贵贱尊卑论也。是明主之听于群臣,其计乃可用,不羞其位;其言〔而〕可行,(而)不责其辩。暗主则不然,所爱习亲近者,虽邪枉不正,不能见也;疏远卑贱者,〔虽〕竭力尽忠,不能知也。有言者穷之以辞,有谏者诛之以罪。如此而欲照海内,存万方,是犹塞耳而听清浊,掩目而视青黄也,其离聪明则亦远矣。

法者天下之度量,而人主之准绳也。县法者,法不法也。(设赏者赏当赏也)法定之后,中程者赏,缺绳者诛;尊贵者不轻其罚,而卑贱者不重其刑;犯法者虽贤必诛,中度者虽不肖必无罪;是故公道通而私道塞矣。古之置有司也,所以禁民使不得自恣也;其立君也,所以制有司,使无专行也;法籍礼义者,所以禁君使无擅断也。人莫得自恣则道胜,道胜而理达矣,故反于无为。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言其〕莫从己出也。

夫寸生于imgimg生于日,日生于形,形生于景,此度之本也。乐生于音,音生于律,律生于风,此声之宗也。法生于义,义生于众适,众适合于人心,此治之要也。故通于本者不乱于末,睹于要者不惑于详。法者非天堕,非地生,发于人间,而反以自正。是故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所立于下者,不废于上;所禁于民者,不行于身。所谓亡国〔者〕,非无君也,无法也。变法者,非无法也;有法(者)而不用,与无法等。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故禁胜于身,则令行于民矣。

圣主之治也,其犹造父之御:齐辑之于辔衔之际,而急缓之于唇吻之和;正度于胸臆之中,而执节于掌握之间;内得于(心中)〔中心〕,外合于马志;是故能进退履绳,而旋曲中规,取道致远而气力有余,诚得其术也。是故权势者,人主之车舆也;大臣者,人主之驷马也。体离车舆之安,而手失驷马之心,而能不危者,古今未有也。是故舆马不调,王良不足以取道;君臣不和,唐虞不能以为治。执术而御之,则管、晏之智尽矣;明分以示之,则蹠、蹻之奸止矣

夫据干而窥井底,虽达视犹不能见其睛;借明于鉴以照之,则寸分可得而察也。是故明主之耳目不劳,精神不竭,物至而观其(象)〔变〕,事来而应其化,近者不乱,远者治也。是故不用适然之数,而行必然之道,故万举而无遗策矣。

今夫御者,马体调于车,御心和于马,则历险致远,进退周游,莫不如志。虽有骐骥騄駬之良,臧获御之,则马反自恣,而人弗能制矣。故治者不贵其自是,而贵其不得为非也。故曰:勿使可欲,毋曰弗求;勿使可夺,毋曰不争。如此,则人材释而公道行矣。(美)〔羡〕者(正)〔止〕于度,而不足者(建)〔逮〕于用,故海内可一也。

夫释职事而听非誉,弃公劳而用朋党,则奇材佻长而干次,守官者雍遏而不进。如此,则民俗乱于国,而功臣争于朝。故法律度量者,人主之所以执下,释之而不用,是犹无辔衔而驰也,群臣百姓反弄其上。是故有术则制人,无术则制于人,吞舟之鱼荡而失水,则制于蝼蚁,离其居也。猿狖失木,而擒于狐狸,非其处也。君人者释所守而与臣下争〔事〕,则有司以无为持位,守职者以从君取容,是以人臣藏智而弗用,反以事转任其上矣。

[注释]

①修同、辐凑:指百官归附于君主。

②总:收集,总括。

③褐夫:穿粗布衣的人。刍荛:割草为刍,打柴为荛。喻乡野之人。

④存:安抚、治理。万方:指天下。

⑤法不法也:以法惩治违法之徒。

⑥中:符合。程;法规。缺;损坏,败坏。

⑦有司:官吏。

⑧制(zhì,治):通“制”,限制、制约。

img(biāo,膘):禾芒,言其小。

⑩检式、仪表:皆指标准、榜样。

⑪语出《论语·子路》

⑫胜;约束,规范。

⑬齐辑:驾车有条理。

⑭节:马鞭。

⑮王良:春秋时晋国善御马者。

⑯唐虞:尧舜。尧为唐陶氏,舜为有虞氏。

⑰管:管仲,春秋齐桓公相。晏:晏婴,春秋齐景公相。两人辅助君王治理国家皆成绩显著。

⑱蹠、蹻:盗跖和庄蹻。前者是春秋末期大盗,后者是战国时楚国大盗。

⑲干:栏杆。据干:依凭栏杆。

⑳达视:睁大眼睛认真看。

㉑遗策:失策。

㉒臧获:高诱注:“古之不能御者,鲁人也。”

㉓释:舍弃。

㉔公劳:对国家有功的人。

㉕狖(yòu,又):一种黑色的长尾猿。

[原文]

夫富贵者之于劳也,达事者之于察也,骄恣者之于恭也,势不及君。君人者不任能而好自为之,则智日困而自负其责也。数穷于下,则不能伸理;行堕于国,则不能专制;智不足以为治,威不足以行诛,则无以与(天)下交也。喜怒形于心,(者)〔嗜〕欲见于外,则守职者离正而阿上,有司枉法而从风,赏不当功,诛不应罪,上下离心,而君臣相怨也。是以执政阿主而有过,则无以责之。有罪而不诛,则百官烦乱,智弗能释也;毁誉萌生,而明不能照也。不正本而反自然,则人主逾劳,人臣逾逸,是犹代庖宰剥牲,而为大匠斫也。与马竞走,筋绝而弗能及,上车执辔,则马(死)〔服〕于衡下;故伯乐相之,王良御之,明主乘之,无御相之劳而致千里者,乘于人资以为羽翼也。

是故君人者,无为而有守也,有(为)〔守〕而无好也。有为则谗生,有好则谀起。昔者齐桓公好味,而易牙烹其首子而饵之;虞君好宝,而晋献以璧、马钓之;胡王好音,而秦穆公以女乐诱之;是皆以利见制于人也。故善建者不拔,〔言建之无形也。〕夫火热而水灭之,金刚而火销之,木强而斧伐之,水流而土遏之。唯造化者,物莫能胜也。故中欲不出谓之扃,外邪不入谓之塞。中扃外闭,何事之不节?外闭中扃,何事之不成?弗用而后能用之,弗为而后能为之。精神劳则越,耳目淫则竭。故有道之主,灭想去意,清虚以待。不伐之言,不夺之事。循名责实使有司,任而弗诏,责而弗教;以不知为道,以奈何为宝。如此,则百官之事,各有所守矣。

权势之柄,其于化民易矣。卫君役子路,权重也。景、桓(公)臣管、晏,位尊也。怯服勇而愚制智,其所托势者胜也。故枝不得大于干,末不得强于本,(则)〔言〕轻重大小有以相制也。若五指之属于臂,搏援攫捷,莫不如志,言以小属于大也。是故得势之利者,所持甚小,(其存)〔所任〕甚大;所守甚约,所制甚广。是故十围之木,持千钧之屋;五寸之键,制开阖之门。岂其材之巨小足哉?所居要也。孔丘、墨翟,修先圣之术,通六艺之论,口道其言,身行其志,慕义从风而为之服役者,不过数十人。使居天子之位,则天下遍为儒、墨矣。楚庄王伤文无畏之死于宋也,奋袂而起,衣冠相连于道,遂成军宋城之下,权柄重也。楚文王好服獬冠,楚国效之。赵武灵王贝带鵕img而朝,赵国化之。使在匹夫布衣,虽冠獬冠、带贝带鵕img而朝,则不免为人笑也。

夫民之好善乐正,不待禁诛,而自中法度者,万无一也。下必行之令,从之者利,逆之者凶,日阴未移,而海内莫不被绳矣。故握剑锋,〔虽〕以(离)北宫子、司马蒯蒉,不〔可〕使应敌;操其觚,招其末,则庸人不能以制胜。今使乌获、藉蕃从后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夫七尺之桡,而制船之左右者,以水为资;天子发号,令行禁止,以众为势也。

夫防民之所害,开民之所利,威行也,若发城决塘。故循流而下易以至,背风而驰易以远。桓公立政,去食肉之兽、食粟之鸟、系罝之网,三举而百姓悦。纣杀王子比干而骨肉怨,斮朝涉者之胫而万民叛,再举而天下失矣。故义者非能遍利天下之民也,利一人而天下从风;暴者非尽害海内之众也,害一人而天下离叛。故桓公三举而九合诸侯,纣再举而不得为匹夫。故举错不可不审。人主租敛于民也,必先计岁收,量民积聚,知(饥)〔饶〕馑有余不足之数,然后取车舆衣食供养其欲。高台层榭,接屋连阁,非不丽也,然民有(掘穴)〔无掘室〕狭庐所以托身者,明主弗乐也。肥醲甘脆,非不美也,然民有糟糠菽粟不接于口者,则明主弗甘也。匡床蒻席,非不宁也,然民有处边城、犯危难、泽死暴骸者,明主弗安也。

故古之君人者,其惨怛于民也,国有饥者食不重味,民有寒者而冬不被裘。岁登民丰,乃始县钟鼓,陈干戚,君臣上下同心而乐之,国无哀人。

故古之为金石管弦者,所以宣乐也;兵革斧钺者,所以饰怒也;觞酌俎豆酬酢之礼,所以效(善)〔喜〕也;衰经菅屦辟踊哭泣,所以谕哀也。此皆有充于内,而成像于外。及至乱主,取民则不裁其力,求于下则不量其积,男女不得事耕织之业,以供上之求,力勤财匮,君臣相疾也。故民至于焦唇沸肝,有今无储,而乃始撞大钟,击鸣鼓,吹竽笙,弹琴瑟,是犹贯甲胄而入宗庙,被罗纨而从军旅,失乐之所由生矣。

[注释]

①不任能:不任用臣下的智慧。好(hào,号):喜欢。

②数:同“术”,君主驾驭臣下的方法。

③与下交:与群臣交往,交流,施君臣之道。

④见:同“现”,表现。

⑤从风:见风使舵。

⑥释:释放,引申为发挥作用,尽其智谋。

⑦衡:车辕上的横木。

⑧乘于人资:利用、借鉴他人的才智。

⑨中欲:人体内的欲望。扃(jiōng):上门闩。

⑩越:分离,散失,消耗。

⑪伐:夸耀。

⑫摄:掌握。

⑬援:攀缘。攫(jué,决):抓取。

⑭围:人两手合抱为围。

⑮键:锁匙。

⑯六艺:古时的礼乐射御书数六种技艺。

⑰楚庄王:名侣,春秋时楚国君。文无畏:楚大夫。据《左传·宣公十四年》载,楚庄王使文无畏聘于齐,无假道于宋,宋人杀之,“楚子闻之,投袂而起,屦及于窒皇,剑及于寝门之外,车及于薄骨之市。秋九月,楚子围宋”。

⑱楚文王:名赀,春秋楚国君。獬(xiè,泄)冠:獬是传说中的神兽。以獬皮为冠。

⑲赵武灵王:名雍,战国赵国君。贝带:用贝壳装饰的佩带。鵕img:一种鸟,此指用其羽毛装饰的帽子。

⑳日阴未移:太阳影子未移动,喻时间极短。被:普及、覆盖。绳:法律、准则。被绳:普及法律,意指人们接受法律的约束。

㉑北宫子:春秋时齐国勇士,孟子谓北宫黝。司马蒯蒉:赵国勇士,善击剑。应:击。

㉒觚:剑拊。招:举。

㉓乌获、藉蕃:古代力士。

㉔桓公:齐桓公。立政:执政。

㉕罝(jū,居):捕兽的网。

㉖斮(zhuó,灼):斩。纣曾斩断冬天朝涉者的胫骨,观看其骨髓与常人有什么区别。

㉗匡:弯曲,引申为舒适。蒻(ruò,若):柔嫩的蒲草。

㉘惨怛:忧伤。

㉙裁:度量。

㉚焦唇沸肝:形容百姓生活极其痛苦。

[原文]

夫民之为生也,一人踱耒而耕,不过十亩;中田(之获)卒岁之收,不过亩四石;妻子老弱仰而食之。时有涔旱灾害之患,无以给上之征赋车马兵革之费。由此观之,则人之生悯矣。夫天地之大,计三年耕而余一年之食,率九年而有三年之畜,十八年而有六年之积,二十七年而有九年之储,虽涔旱灾害之殃,民莫困穷流亡也。故国无九年之畜,谓之不足;无六年之积,谓之悯急;无三年之畜,谓之穷乏。故有仁君明王,其取下有节,自养有度,则得承受于天地,而不离饥寒之患矣。若贪主暴君,挠于其下,侵渔其民,以适无穷之欲,则百姓无以被天和而履地德矣

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本也,国者君之本也。是故(人君)〔君人〕者上因天时,下尽地财,中用人力,是以群生遂长,五谷蕃殖;教民养育六畜,以时种树,务修田畴,滋植桑麻,肥墝高下各因其宜;丘陵坂险,不生五谷者,以树竹木,春伐枯槁,夏取果蓏,秋畜疏食,冬伐薪蒸,以为民资。是故生无乏用,死无转尸。故先王之法,畋不掩群,不取麛夭;不涸泽而渔,不焚林而猎;豺未祭兽,罝罦不得布于野;獭未祭鱼,网罟不得入于水;鹰隼未挚,罗网不得张于谿谷;草木未落,斤斧不得入山林;昆虫未蛰,不得以火烧田;孕育不得杀,鷇卵不得探;鱼不长尺不得取,彘不期年不得食。是故草木之发若蒸气,禽兽之归若流泉,飞鸟之归若烟云,有所以致之也

故先王之政,四海之云至而修封疆,虾蟆鸣燕降而达路除道,阴降百泉则修桥梁,昏张中则务种谷,大火中则种黍菽,虚中则种宿麦,昴中则收敛蓄积、伐薪木,上告于天,下布之民。先王之所以应时修备,富国利民,实旷来远者,其道备矣。非能目见而足行之也,欲利之也。欲利之也,不忘于心,则官自备矣。心之于九窍四支也,不能一事焉。然而动静听视,皆以为主者,不忘于欲利之也。

故尧为善而众善至矣,桀为非而众非来矣。善积则功成,非积则祸极。

凡人之论,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员而行欲方,能欲多而事欲鲜。所以心欲小者,虑患未生,备祸未发,戒过慎微,不敢纵其欲也。志欲大者,兼包万国,一齐殊俗,并覆百姓,若合一族,是非辐凑而为之毂。智欲员者,环复转运,终始无端,旁流四达,渊泉而不竭,万物并兴,莫不响应也。行欲方者,直立而不挠,素白而不污,穷不易操,通不肆志。能欲多者,文武备具,动静中仪,举动废置,曲得其宜,无所(击)〔繁〕戾,无不毕宜也。事欲鲜者,执柄持术,得要以应众,执约以治广,处静〔以〕持(中)〔躁〕,运于璇枢,以一合万,若合符者也。故心小者,禁于微也;志大者,无不怀也;智员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能多者,无不治也;事鲜者,约所持也。

古者天子听朝,公卿正谏,博士诵诗,瞽箴师诵,庶人传语,史书其过,宰彻其膳,犹以为未足也,故尧置敢谏之鼓,舜立诽谤之木,汤有司直之人,武王立戒慎之鞀,过若毫厘,而既已备之也。夫圣人之于善也,无小而不举;其于过也,无微而不改,尧、舜、禹、汤、文、武,皆坦然〔南面而王〕天下(而南面)焉。当此之时,〔伐〕img鼓而食,奏雍而彻,已饭而祭灶,行不用巫祝,鬼神弗敢祟,山川弗敢祸,可谓至贵矣。然而战战栗栗,日慎一日。由此观之,则圣人之心小矣。《诗》云:“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其斯之谓欤!武王(伐纣)〔克殷〕,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钱,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朝成汤之庙,解箕子之囚,使各处其宅,田其田,无故无新,惟贤是亲。用非其有,使非其人,晏然若故有之。由此观之,则圣人之志大也。文王周(公)观得失,遍览是非,尧舜所以昌、桀纣所以亡者,皆著于明堂。于是略智博问,以应无方。由此观之,则圣人之智员矣。成康继文武之业,守明堂之制,观存亡之迹,见成败之变,非道不言,非义不行,言不苟出,行不苟为,择善而后从事焉。由此观之,则圣人之行方矣。孔子之通,智过于苌宏,勇服于孟贲,足蹑郊菟,力招城关,能亦多矣,然而勇力不闻,伎巧不知,专行教道,以成素王,事亦鲜矣。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亡国五十二,弑君三十六,采善鉏丑,以成王道,论亦博矣,然而围于匡,颜色不变,弦歌不辍,临死亡之地,犯患难之危,据义行理而志不慑,分亦明矣。然为鲁司寇,听狱必为断;作为《春秋》,不道鬼神,不敢专己。夫圣人之智固已多矣。其所守者有约,故举而必荣。愚人之智固已少矣,其所事者〔有〕多,故动而必穷矣。吴起、张仪,智不若孔、墨,而争万乘之君,此其所以车裂支解也。夫以正教化者易而必成,以邪巧世者难而必败。凡将设行立趣于天下,舍其易〔而必〕成者,而从事难而必败者,愚惑之所致也。凡此六反者,不可不察也。

[注释]

①率:大致。

②无以句:无法生存于天地之间。

③六畜:牛马羊猪狗鸡六种牲畜。

④墝:贫瘠的土地。

⑤薪蒸:粗柴为薪,细柴为蒸。

⑥转:弃。转尸:尸体被抛弃,喻死无葬身之地。

⑦畋(tián,田):打猎。掩:尽。麛(mì,密):幼鹿。夭:幼兽。

⑧豺未祭兽:豺到一定季节便把捕获的猎物陈列于洞穴周围,似在祭祀,这时,人们便可以打猎。罝罦(jū fú,居孚):捕鸟兽的网。

⑨鷇蓏(kòu,扣):刚出壳的小鸟。

⑩有所以致之也:有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⑪四海之云至:古人认为立春时,四海始生云。

⑫除:修治。

⑬阴降百泉:约在十月。

⑭张:昏张中,南方朱鸟之宿星。高诱注:三月昏张星中于南方。

⑮大火:东方苍龙之宿星。高诱注:大火,东方苍龙之宿,在四月建巳中南方。

⑯虚:高诱注:虚,北方玄武之宿,八月建酉中于南方。宿麦:秋冬播种,来年收获的麦子。

⑰昴:西方白虎宿,季秋之月,收敛蓄积。

⑱九窍:指眼、耳、鼻、口和前后阴。支:同“肢”。

⑲方:方正。

⑳璇枢:指心。

㉑彻:通“撤”。彻其膳:减少饮食。

㉒敢谏之鼓:设鼓于宫门,欲谏者,可击鼓。诽谤之木:设木柱于宫门,将朝政好坏写在上面。

㉓司直:负责监察。鞀(táo,淘):有柄的摇鼓。

㉔雍:古代帝王在用饭后奏的一种音乐。

㉕商容:据说是商代贤人,曾被纣王贬退。

㉖无方:没有界限。

㉗员:通“圆”。

㉘成:名诵,周成王,武王之子。康:名钊,周康王,成王之子。

㉙苌宏:春秋时周敬王大夫,号知大道,后因卷入晋国内讧,被杀。

㉚孟贲:勇士,据《帝王世纪》说,能生拔牛角。

㉛蹑:追随。郊菟:野兔。

㉜招:举。城关:城门。

㉝素王: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帝王之位的人。

㉞鉏(chú,除):通“锄”,铲除。

㉟匡:今河南省长垣县附近。围于匡:孔子于公元前497年离开鲁国而周游,路过匡时,被匡人围了五天,孔子曰:“天生德于予,匡人其如子何!”故颜色不变,弦歌不止。

㊱荣:盛,兴旺,成功。

㊲吴起:战国时卫国人,善用兵,初任鲁将,继任魏将,后奔楚国,任令尹,辅佐楚悼王实行变革,悼王死,吴起被旧贵族所杀。

㊳张仪:战国时魏国人,著名纵横家。

㊴支:通“肢”。车裂支解:古时一种酷刑。史书没有张仪受此酷刑的记载,或谓张仪当是苏秦或商鞅。

㊵六反:六种相违背的事情。

[原文]

遍知万物而不知人道,不可谓智;遍爱群生而不爱人类,不可谓仁。仁者爱其类也,智者不可惑也,仁者虽在断割之中,其(所)不忍之色可见也;智者虽烦难之事,其不暗之效可见也。内恕反情,心之所(不)欲,其不加诸人;由近知远,由己知人;此仁智之所合而行也。小有教而大有存也,小有诛而大有宁也,唯恻隐推而行之,此智者之所独断也。故仁智〔有时〕错,有时合,合者为正,错者为权,其义一也。

府(吏)〔史〕守法,君子制义,法而无义,亦府(吏)〔史〕也,不足以为政。耕之为事也劳,织之为事也扰。扰劳之事而民不舍者,知其可以衣食也。人之情不能无衣食,衣食之道必始于耕织,万民之所公见也。物之若耕织者,始初甚劳,终必利也〔物之可备者〕众,愚人之所(见)〔备〕者寡;事〔之〕可权者多,愚〔人〕之所权者少;此愚者之所〔以〕多患也。物之可备者,智者尽备之,可权者尽权之,此智者所以寡患也。故智者先忤而后合,愚者始于乐而终于哀。

今日何为而荣乎?旦日何为而义乎?此易言也。今日何为而义?旦日何为而荣?此难知也。问瞽师曰:“白素何如?”曰“缟然。”曰“黑何若?”曰“黮然。”援白黑而示之,则不处焉。人之视白黑以目,言白黑以口。瞽师有以言白黑,无以知白黑,故言白黑与人同,其别白黑与人异。入孝于亲,出忠于君,无愚智贤不肖皆知其为义也。使陈忠孝行而知所出者,鲜矣。凡人思虑,莫不先以为可而后行之;其是或非,此愚智之所以异。

凡人之性,莫贵于仁,莫急于智。仁以为质,智以行之,两者为本而加之以勇力辩慧、捷疾劬录、巧敏(迟)〔犀〕利、聪明审察,尽众益也。身材未修,伎艺曲备,而无仁智以为表干,而加之以众美,则益其损。故不仁而有勇力果敢,则狂而操利剑;不智而辩慧(怀)〔懁〕给,则(弃)〔乘〕骥而(不式)〔惑〕。

虽有才能,其施之不当,其处之不宜,适足以辅伪饰非,伎艺之众不如其寡也。故有野心者,不可借便势,有愚质者,不可与利器。

鱼得水而游焉则乐;塘决水涸,则为蝼蚁所食;有常修其堤防,补其缺漏,则鱼得而利之。国有以存,人有以生。国之所以存者,仁义是也;人之所以生者,行善是也。国无义,虽大必亡;人无善志,虽勇必伤。治国〔非〕上使不得与焉;孝于父母,弟于兄嫂,信于朋友,不得上令而可得为也。释己之所得为,而责于其所不得制,悖矣。士处卑隐欲上达,必先反诸己。上达有道,名誉不起而不能上达矣。取誉有道,不信于友,不能得誉。信于友有道,事亲不说,不信于友。说亲有道,修身不诚,不能事亲矣。诚身有道,心不专一,不能(专)诚〔身〕。道在易而求之难,验在近而求之远,故弗得也。

[注释]

①错:分开。

②正:正常。权:暂且,权变。

③府吏;下层官吏。

④黮(dǎn,胆):黑色。

⑤处:区分,认别。

⑥劬(qú,渠)录:勤劳。

⑦怀:同“佞”,即能说会道。给:口齿伶俐。

⑧弟:通“悌”,顺从。

⑨说:通“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