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十 泰族训

卷二十 泰族训

[原文]

天设日月,列星辰,调阴阳,张四时。日以暴之,夜以息之,风以干之,雨露以濡之。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物长;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丧而物亡。此之谓神明。圣人象之。故其起福也,不见其所由而福起;其除祸也,不见其所以而祸除。远之则迩,延之则疏;稽之弗得,察之不虚;日计无算,岁计有余。

夫湿之至也,莫见其形,而炭已重矣;风之至也,莫见其象而木已动矣。日之行也,不见其移;骐骥倍日而驰,草木为之靡;县烽未转,而日在其前。故天之且风,草木未动而鸟已翔矣;其且雨也,阴曀未集而鱼已噞矣;以阴阳之气相动也。故寒暑燥湿,以类相从;声响疾徐,以音相应也。故《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高宗谅暗,三年不言,四海之内,寂然无声,一言声然,大动天下,是以天心呿唫者也。故一动其本而百枝皆应,若春雨之灌万物也,浑然而流,沛然而施,无地而不澍,无物而不生。

故圣人者,怀天心,声然能动化天下者也。故精诚感于内,形气动于天,则景星见,黄龙下,祥凤至,醴泉出,嘉谷生,河不满溢,海不溶波。故《诗》云:“怀柔百神,及河峤岳。”逆天暴物,则日月薄蚀,五星失行,四是干乖,昼冥宵光,山崩川涸,冬雷夏霜。《诗》曰:“正月繁霜,我心忧伤。”天之与人,有以相通也。故国危亡而天文变,世惑乱而虹蜺见,万物有以相连,精祲有以相荡也。故神明之事,不可以智巧为也,不可以筋力致也。天地所包,阴阳所呕,雨露所濡,(化)〔以〕生万(物)〔殊,翡翠玳瑁〕,瑶碧玉珠,(翡翠玳瑁)纹彩明朗,润泽若濡,摩而不玩,久而不渝,奚仲不能旅,鲁般不能造,此之谓大巧。

宋人有以象为其君为楮叶者,三年而成,茎柯豪芒,锋杀颜泽,乱之楮叶之中而不可知也。列子曰:“使天地三年而成一叶,则万物之有叶寡矣。”夫天地之施化也,呕之而生,吹之而落,岂此契契哉?故凡可度者小也,可数者少也。至大非度之所能及也,至众非数之所能领也。故九州不可顷亩也,八极不可道里也。太山不可丈尺也,江海不可斗斛也。故大人者,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鬼神合灵,与四时合信。故圣人怀天气,抱天心,执中含和,不下庙堂而衍四海,变习易俗,民化而迁善,若性诸己,能以神化也。《诗》云:“神之听之,终和且平。”夫鬼神视之无形,听之无声。然而郊天望山川,祷词而求福,雩兑而请雨,卜筮而决事。《诗》云:“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此之谓也。

天致其高,地致其厚,月照其夜,日照其昼,(阴阳化,)列星朗,非〔有为焉,正〕其道而物自然。故阴阳四时,非生万物也;雨露时降,非养草木也。神明接,阴阳和,而万物生矣。故高山深林,非为虎豹也;大木茂枝,非为飞鸟也,(流源)〔源流〕千里,(渊深)〔深渊〕百仞,非为蛟龙也。致其高崇,成其广大,山居木栖,巢(枝)〔攱〕穴藏,水潜陆行,各得其所宁焉。夫大生小,多生少,天之道也。故丘阜不能生云雨,荥水不能生鱼鳖者,小也。牛马之气蒸生虮虱,虮虱之气蒸不能生牛马。故化生于外,非生于内也。

夫蛟龙伏寝于渊而卵(割)〔剖〕于陵,螣蛇雄鸣于上风、雌鸣于下风而化成形,精之至也。故圣人养心莫善于诚,至诚而能动化矣。今夫道者,藏精于内,栖神于心,静漠恬淡,(讼)〔说〕缪胸中,邪气无所留滞,四枝节族,毛蒸理泄,则机枢调利,百脉九窍莫不顺比,其所居神者得其位也,岂节拊而毛修之哉?

[注释]

①高宗:指殷王武丁。谅暗:天子、诸侯后丧。

②呿(qū,渠):张开口。唫(jìn,晋):闭口。呿唫:呼吸。

③景星:瑞星,吉祥之星。满溢:泛滥成灾。溶:通“涌”。溶波:海啸。

④奚仲:相传是车的发明者。旅:仿造、模仿之意。

⑤象:象牙。楮:木名。

⑥茎柯:叶脉。豪芒:叶上的细毛。锋杀:形状。颜泽:颜色光泽。

⑦荥:小。

⑧割:裂开,传说蛟龙上岸产卵后离去,小蛟龙自己破卵而去。

[原文]

圣主在上,廓然无形,寂然无声,官府若无事,朝廷若无人。无隐士,无轶民,无劳役,无冤刑。四海之内,莫不仰上之德,象主之指,夷狄之国,重译而至。非户辩而家说之也,推其诚心,施之天下而已矣。《诗》曰:“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内顺而外宁矣。太王亶父处邠,狄人攻之,杖策而去,百姓携幼扶老,负釜甑,逾梁山,而国乎岐周,非令之所能召也。秦穆公为野人食骏马肉之伤也,饮之美酒,韩之战,以其死力报,非券之所〔能〕责也。密子治亶父,巫马期往观化焉,见夜渔者得小即释之,非刑之所能禁也。孔子为鲁司寇,道不拾遗,市(买)不预贾,田渔皆让长,而斑白不戴负,非法之所能致也。夫矢之所以射远贯牢者,弩力也;其所以中的剖微者,正心也。赏善罚暴者,政令也;其所以能行者,精诚也。故弩虽强不能独中,令虽明不能独行,必自精气所以与之施道,故摅道以被民,而民弗从者,诚心弗施也。

天地四时非生万物也,神明接、阴阳和而万物生之。圣人之治天下非易民性也,拊循其所有而涤荡之。故因则大,(化)〔作〕则细矣。禹凿龙门,辟伊阙,决江濬河,东注之海,因水之流也。后稷垦草发菑,粪土树谷,使五种各得其宜,因地之势也。汤武革车三百乘,甲卒三千人,讨暴乱,制夏商,因民之欲也。故能因则无敌于天下矣。夫物有以自然,而后人事有治也。故良匠不能斫金,巧冶不能铄木,金之势不可斫而木之性不可铄也。埏埴而为器,窬木而为舟,铄铁而为刃,铸金而为钟,因其可也。驾马服牛,令鸡司夜,令狗守门,因其然也。民有好色之性,故有大婚之礼;有饮食之性,故有大飨之谊;有喜乐之性,故有钟鼓管弦之音;有悲哀之性,故有衰经哭踊之节。故先王之制法也,因民之所好而为之节文者也。因其好色而制婚姻之礼,故男女有别。因其喜音而正雅颂之声,故风俗不流。因其宁家室、乐妻子而教之以顺,故父子有亲。因其喜朋友而教之以悌,故长幼有序。然后修朝聘以明贵贱,(飨)〔乡〕饮习射以明长幼,时搜振旅以习用兵(也),入学庠序以修人伦。此皆人之所有于性,而圣人之所匠成也。

故无其性不可教训,有其性无其养不能遵道。茧之性为丝,然非得工女煮以热汤而抽其统纪,则不能成丝。卵之化为雏,非慈雌呕暖覆伏,累日积久,则不能为雏。人之性有仁义之资,非圣人为之法度而教导之,则不可使乡方。故先王之教也,因其所善以劝善,因其所恶以禁奸,故刑罚不用而威行如流,政令约省而化耀如神。故因其性则天下听从,拂其性则法县而不用。

昔者五帝三王之莅政施教,必用参五。何谓参五?仰取象于天,俯取度于地,中取法于人。乃立明堂之朝,行明堂之令,以调阴阳之气,以和四时之节,以辟疾病之菑。俯视地理,以制度量,察陵陆水泽肥墩高下之宜,立事生财,以除饥寒之患。中考乎人德,以制礼乐;行仁义之道,以洽人伦,而除暴乱之祸。乃澄列金(木)水〔木〕火土之性,(故)〔以〕立父子之亲而成家;别清浊五音六律相生之数,以立君臣之义而成国;察四时季孟之序,以立长幼之礼而成官。此之谓参。制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辨,长幼之序,朋友之际,此之谓五。乃裂地而州之,分职而治之,筑城而居之,割宅而异之,分财而衣食之,立大学而教诲之,夙兴夜寐而劳力之,此治之纲纪也。然得其人则举,失其人则废。尧治天下,政教平,德润洽,在位七十载,乃求所属天下之统,令四岳扬侧陋。四岳举舜而荐之尧。尧乃妻以二女以观其内,任以百官以观其外。既入大麓,烈风雷雨而不迷。乃属以九子,赠以昭华之玉而传天下焉,以为虽有法度,而朱弗能统也

夫物未尝有张而不驰、成而不毁者也。惟圣人能盛而不衰,盈而不亏。神农之初作琴也,以归神(及其)〔杜〕淫也,反其天心;〔及其衰也,流而不反,淫而好色,至于亡国〕。夔之初作乐也,皆合六律而调五音,以通八风;及其衰也,以沉湎淫康,不顾政治,至于灭亡。苍颉之初作书,以辩治百官,领理万事,愚者得以不忘,智得得以志远;至其衰也,为奸刻伪书,以解有罪,以杀不辜。汤之初作囿也,以奉宗庙鲜犞之具,简士卒,习射御,以戒不虞;及至其衰也,驰骋猎射以夺民时,〔以〕罢民(之)力。尧之举禹、契、后稷、皋陶,政教平,奸宄息,狱讼止而衣食足,贤者劝善而不肖者怀其德;及至其末,朋党比周,各推其与,废公趋私,内外相推举,奸人在朝,而贤者隐处。(故《易》之失也卦,《书》之失也敷,《乐》之失也淫,《诗》之失也辟,《礼》之失也责,《春秋》之失也刺。)天地之道,极则反,盈则损。五色虽朗,有时而渝。茂木丰草,有时而落。物有隆杀,不得自若。故圣人事穷而更为,法弊而改制,非乐变古易常也,将以救败扶衰,黜淫济非,以调天地之气,顺万物之宜也。

[注释]

①象:实现。指:通“旨”。重译:通过几种语言间接翻译。

②斑白:老人。戴负:以头负担重物。

③因:依照,遵循。

④统纪:丝的头绪。

⑤属:属领,统治的法则。四岳:古代分掌四时、方岳的官。扬:举荐。侧陋:地位卑贱但有才德的人。

⑥大麓:大山。

⑦属以九子:托付九个儿子。朱:尧之子丹朱。

⑧囿:人工放养禽兽以供捕猎的园地。犞(gǎo,搞):干肉。简:检阅。不虞:意外的突发事件。

⑨敷:敷衍而不实。辟:偏僻,偏邪,不正。责:指责。刺:讽刺指责。

[原文]

圣人天覆地载,日月照,阴阳调,四时化,万物不同,无故无新,无疏无亲,故能法天。天不一时,地不一利,人不一事,是以绪业不得不多端,趋行不得不殊方。五行异气,而皆适调;六艺异科,而皆同道。温惠柔良者,《诗》之风也;淳庞敦厚者,《书》之教也;清明条达者,《易》之义也;恭俭尊让者,《礼》之为也;宽裕简易者,《乐》之化也;刺几辩义者,《春秋》之靡也。故《易》之失鬼,《乐》之失淫,《诗》之失愚,《书》之失拘,《礼》之失忮,《春秋》之失訾。六者圣人兼用而财制之,失本则乱,得本则治。其美在调,其失在权。水火金本土谷,异物而皆任。规矩权衡准绳,异形而皆施。丹青胶漆,不同而皆用。各有所适,物各有宜。轮圆舆方,辕从衡横,势施便也。骖欲驰,服欲步,带不厌新,钩不厌故,处地宜也。《关睢》兴于鸟,而君子美之,为其雌雄之不乖居也;《鹿鸣》兴于兽,君子大之,取其见食而相呼也。泓之战,军败君获,而《春秋》大之,取其不鼓不成列也。宋伯姬坐烧而死,《春秋》大之,取其不逾礼而行也。成功立事,岂足多哉?方指所言而取一概焉尔。

王乔、赤松去尘埃之间,离群慝之纷,吸阴阳之和,食天地之精,呼而出故,吸而入新,蹀虚轻举,乘云游雾,可谓养性矣,而未可谓孝子也。周公诛管叔、蔡叔以平国弭乱,可谓忠臣也,而未可谓弟也。汤放桀,武王伐纣,以为天下去残除贼,可谓惠君,而未可谓忠臣矣。乐羊攻中山未能下,中山烹其子,而食之以示威,可谓良将,而未可谓慈父也。故可乎可而不可乎不可,不可乎不可而可乎可。

舜、许由异行而皆圣,伊尹、伯夷异道而皆仁,箕子、比干异趋而皆贤。故用兵者,或轻或重,或贪或廉,此四者相反而不可一无也。轻者欲发,重者欲止,贪者欲取,廉者不利非其有。故(勇)〔轻〕者可令进斗而不可令持牢,重者可令埴固而不可令凌敌,贪者可令进取而不可令守职,廉者可令守分而不可令进取。(信者可令持约而不可令应变。五)〔四〕者相反,圣人兼用而财使之。夫天地不包一物,阴阳不生一类,海不让水潦以成其大,山不让土石以成其高。夫守一隅遗万方,取一物弃其余,则所得者鲜而所治者浅矣。

治大者道不可以小,地广者制不可以狭,位高者事不可以烦,民众者教不可以苛。夫事碎难治也,法烦难行也,求多难澹也。寸而度之,至丈必差;铢而称之,至石必过;石秤丈量,径而寡失;简丝数米,烦而不察。故大较易为智,曲辩难为慧。故无益于治而有益于烦者,圣人不为;无益于用而有益于费者,智者弗行也。故功不厌约,事不厌省,求不厌寡。功约易成也,事省易治也,求寡易澹也。众易之,于以任人,易矣。孔子曰:“小辩破言,小利破义,小艺破道,小见不达,必简。”

河以逶蛇故能远;山以陵迟故能高,(阴阳无为故能和)道以优游故能化。夫彻于一事,察于一辞,审于一技,可以曲说而未可广应也。蓼菜成行,甂瓯有img,称薪而爨,数米而炊,可以治小而未可以治大也。圆中规,方中矩,动成兽,止成文,可以愉舞而不可以陈军。涤杯而食,洗爵而饮,盥而后馈,可以养少而不可以飨众。今夫祭者,屠割烹杀,剥狗烧豕,调平五味者,庖也;陈簠簋,列樽俎,设笾豆者,祝也;齐明盛服,渊默而不言,神之所依者,尸也。宰祝虽不能,尸不越樽俎而代之。故张瑟者小弦急而大弦缓,立事者,贱者劳而贵者逸。舜为天子,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而天下治。周公肴臑不收于前,钟鼓不解于悬,而四夷服。赵政昼决狱而夜理书,御史冠盖接于郡县,复稽趋留,戍五岭以备越,筑修城以守胡,然奸邪萌生,盗贼群居,事愈烦而乱愈生。故法者治之具也,而非所以为治也;(而)〔亦〕犹弓矢中之具,而非所以中也。

[注释]

①绪业:事业。趋行:旨趣行为。殊方:不同的方向。

②忮(zhì,志):固执,僵化。訾(zǐ,子):诋毁,怨恨。

③财:通“裁”。

《关睢》《诗经·国风·周南》的一首诗,以鸟在河之洲,描写男女恋爱。

《鹿鸣》《诗经·小雅》的一篇描写野鹿欢鸣进食。大:发扬光大。

⑥泓:水名,故道约在河南拓城。据《左传·僖二十二年》记载:公元前638年,宋襄公率军与楚军交战于此。宋司马建议趁楚军渡河之时进攻,襄公认为不义,末许,又建议趁楚军尚未排好阵时进攻,又未许。楚军排好阵势后,向宋军发动进攻,宋军大败,襄公伤大腿,不久死去。鼓:击鼓进攻。

⑦宋伯姬:春秋时宋共公夫人。据《左传·襄十三年》载:公元前543年,宋国大火灾,烧及伯姬住处,左右劝她躲避,她说:妇人之义,傅母不在,日夜不离住处,遂被烧死。

⑧王乔、赤松:传说中的仙人。去:离去。慝:邪恶。尘埃之间、群慝之纷:指世俗社会。

⑨径:直接。简丝:清理丝线。

⑩赵政:即秦始皇,名政,秦先祖赵姓,故姓赵。又说始皇生于赵,故姓赵。

[原文]

黄帝曰:“芒芒昧昧,因天之威,与元同气。”故同气者帝,同义者王,同力者霸,无一焉者亡。故人主有伐国之志,邑大群嗥,雄鸡夜鸣,库兵动而戎马惊。今日解怨偃兵,家老甘卧,巷无聚人,妖菑不生,非法之应也,精气之动也。故不言而信,不施而仁,不怒而威,是以天心动化者也。施而仁,言而信,怒而威,是以精诚感之者也。施而不仁,言而不信,怒而不威,是以外貌为之者也。故有道以统之,法虽少,足以化矣;无道以行之,法虽众,足以乱矣。

治身,太上养神,其次养形。治国,太上养化,其次正法。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生之末也。民交让争处卑,委利争受寡,力事争就劳,日化上迁善而不知其所以然,此治之(上)〔本〕也。利赏而劝善,畏刑而不为非,法令正于上而百姓服于下,此治之末也。上世养本而下世事末,此太平之所以不起也。夫欲治之主不世出,而可与(兴)治之臣不万一,以〔不〕万一求不世出,此所以千岁不一会也。

水之性淖以清,穷谷之污,生以青苔,不治其性也。掘其所流而深之,茨其所决而高之,使得循势而行,乘衰而流,虽有腐髊流(渐)〔澌〕,弗能污也。其性非异也,通之与不通也。风俗犹此也,诚决其善志,防其邪心,启其善道,塞其奸路,与同出一道,则民性可善而风俗可美也。

所以贵扁鹊者,非贵其随病而调药,贵其擪息脉血,知病之所从生也。所以贵圣人者,非贵随罪而鉴刑也,贵其知乱之所由起也。若不修其风俗,而纵之淫辟,乃随之以刑,绳之以法,法虽残贼天下,弗能禁也。禹以夏王,桀以夏亡,汤以殷王,纣以殷亡,非法度不存也,纪纲不张,风俗坏也。

三代之法不亡而世不治者,无三代之智也。六律具存而莫能听者,无师旷之耳也。故法虽在,必待圣而后治;律虽具,必待耳而后听。故国之所以存者,非以有法也,以有贤人也;其所以亡者,非以无法也,以无贤人也。晋献公欲伐虞,宫之奇存焉,为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而不敢加兵焉。赂以宝玉骏马,宫之奇谏而不听,言而不用,越疆而去。荀息伐之,兵不血刃,抱宝牵马而去。故守不待渠堑而固,攻不待冲降而拔,得贤之与失贤也。故臧武仲以其智存鲁,而天下莫能亡也;璩伯玉以其仁宁卫,而天下莫能危也。《易》曰:“丰其屋,蔀其家,窥其户,阒其无人。”无人者,非无众庶也。言无圣人以统理之也。

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夫刻肌肤,镵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为之以求荣也。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经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

古者法设而不犯,刑错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故举天下之高以为三公,一国之高以为九卿,一县之高以为二十七大夫,一乡之高以为八十一元士。故智过万人者谓之英,千人者谓之俊,百人者谓之豪,十人者谓之杰。明于天道,察于地理,通于人情,大足以容众,德足以怀远,信足以一异,知足以知变者,人之英也。德足以教化,行足以隐义,仁足以得众,明足以照下者,人之俊也。行足以为仪表,知足以决嫌疑,廉足以分财,信可使守约,作事可法,出言可道者,人之豪也。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比,见难不苟免,见利不苟得者,人之杰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仁)义(理),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

[注释]

①淖:柔和。穷谷:深谷,幽谷。污:不流动的死水。

②茨:堆积。

[原文]

今使愚教知,使不肖临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故圣主者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奭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嚭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

夫圣人之屈者以求伸也,枉者以求直也。故虽出邪辟之道,行幽昧之涂,将欲以(直)〔兴〕大道,成大功,犹出林之中不得直道,拯溺之人不得不濡足也。伊尹忧天下之不治,调和五味,负鼎俎而行,五就桀,五就汤,将欲以浊为清,以危为宁也。周公股肱周室,辅翼成王,管叔、蔡叔奉公子禄父而欲为乱,周公诛之以定天下,缘不得已也。管子忧周室之卑,诸侯之力征,夷狄伐中国,民不得宁处,故蒙耻辱而不死,将欲以忧夷狄之患,平夷狄之乱也。孔子欲行王道,东西南北,七十说而无所偶,故因卫夫人、弥子瑕而欲通其道,此皆欲平险除秽,由冥冥至炤炤,动于权而统于善者也

夫观逐者于其反也,而观行者于其终也。故舜放弟,周公杀兄,犹之为仁也。文公树米,曾子架羊,犹之为知也。当今之世,丑必托善以自为解,邪必蒙正以自为辟。游不论国,仕不择官,行不辟污,曰伊尹之道也。分别争财,亲戚兄弟构怨,骨肉相贼,曰周公之义也。行无廉耻,辱而不死,曰管子之趋也。行货赂,趣势门,立私废公,比周而取容,曰孔子之术也。此使君子小人纷然淆乱,莫知其是非者也。故百川并流,不注海者不为(川)谷;趋行踏驰,不归善者不为君子。故善言归乎可行,善行归乎仁义。田子方、段干木轻爵禄而重其身,不以欲伤生,不以利累形。李克竭股肱之力,领理百官,辑穆万民,使其君生无废事,死无遗忧。此异行而归于善者。张仪、苏秦家无常居,身无定君,约从衡之事,为倾覆之谋,浊乱天下,挠滑诸侯,使百姓不遑启居,或从或横,或合众弱,或辅富强。此异行而归于丑者也。故君子之过也,犹日月之蚀,何害于明?小人之可也,犹狗之昼吠,鸱之夜见,何益于善?

夫知者不〔妄为,勇者不〕妄发。择善而为之,计义而行之,故事成而功足赖也,身死而名足称也。虽有知能,必以仁义为本,然后可立也。知能踏驰,百事并行,圣人一以仁义为之准绳,中之者谓之君子,弗中者谓之小人。君子虽死亡其名不灭,小人虽得势其罪不除。使人左据天下之图而右刎喉,愚者不为也,身贵于天下也。死君亲之难,视死若归,义重于身也。天下,大利也,比之身则小;身(之)〔所〕重也,比之义则轻。义所全也。《诗》曰:“恺悌君子,求福不回。”言以信义为准绳也。

欲成霸王之业者,必得胜者也。能得胜者,必强者也。能强者,必用人力者也。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也。故心者身之本也,身者国之本也。未有得己而失人者也,未有失己而得人者也。故为治之本,务在宁民;宁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勿夺时之本,在于省事;省事之本,在于节(用)〔欲〕;节(用)〔欲〕之本,在于反性。未有能摇其本而静其末,浊其源而清其流者也。

故知性之情者,不务性之所无以为;知命之情者,不忧命之所无奈何。故不高宫室者非爱木也,不大钟鼎者非爱金也。直行性命之情,而制度可以为万民仪。今目悦五色,口嚼滋味,耳淫五声,七窍交争以害其性,日引邪欲而浇其身。夫调身弗能治,奈天下何?故自养得其节,则养民得其心矣。

所谓有天下者,非谓其履势位、受传籍、称尊号也,言运天下之力而得天下之心。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前交趾,后幽都,师起容关,至浦水,士亿有余万,然皆倒矢而射,傍戟而战。武王左操黄img、右执白旄以麾之,则瓦解而走,遂土崩而下。纣有南面之名,而无一人之(德)〔誉〕,此失天下也。故桀、纣不为王,汤、武不为放。周处酆镐(之),地方不过百里,而誓纣牧之野,入据殷国,朝成汤之庙,表商容之闾,封比干之墓,解箕子之囚,乃折枹毁鼓,偃五兵,纵牛马,搢笏而朝天下,百姓歌讴而乐之,诸侯执禽而朝之,得民心也。

[注释]

①股肱:腿、胳膊,引申为辅助、捍卫。

②卫夫人:春秋卫灵公夫人南子。孔子在卫时,曾拜见卫夫人。弥子瑕:卫灵公宠臣。炤炤:通“昭”,明亮。

③文公树米:晋文公曾尝种米于地,以期长出米来。架:同“枷”,用来约束狗的一种器具。树米、架羊,皆违背常理之举。

④李克:即李悝,战国魏人,魏文侯相。辑:亲睦。穆:通“睦”。

⑤直:只。

[原文]

阖闾伐楚,五战入郢,烧高府之粟,破九龙之钟,鞭荆平王之墓,舍昭王之宫。昭王奔随,百姓父兄携幼扶老而随之,乃相率而为致勇之寇,皆方命奋臂而为之斗。当此之时,无将卒以行列之,各致其死,却吴兵,复楚地。灵王作章华之台,发干谿之役,外内搔动,百姓罢敝,弃疾乘民之怨而立公子比,百姓放臂而去之,饿于于谿,食莽饮水,枕块而死。楚国山川不变,土地不易,民性不殊,昭王则相率而殉之,灵王则倍畔而去之,得民之与失民也。故天子得道,守在四夷;天子失道,守在诸侯。诸侯得道,守在四邻;诸侯失道,守在四境。故汤处亳七十里,文王处酆百里,皆令行禁止于天下。周之衰也,戎伐凡伯于楚丘以归。故得道则以百里之地,令于诸侯;失道则以天下之大畏于冀州。故曰:无恃其不吾夺也,恃吾不可夺。行可夺之道而非篡弑之行,无益于持天下矣。

凡人之所以生者,衣与食也。今囚之冥室之中,虽养之以刍豢,衣之以绮绣,不能乐也。以目之无见,耳之无闻,穿隙穴,见雨零,则快然而(叹之)〔笑〕,况开户发牖,从冥冥见炤炤乎?从冥冥见炤炤,犹尚肆然而喜,又况出室坐堂,见日月光乎?见日月光,旷然而乐,又况登泰山,履石封,以望八荒,视天都若盖,江河若带,(又况)万物在其间者乎?其为乐岂不大哉!

且聋者耳形具而无能闻也,盲者目形存而无能见也。夫言者所以通己于人也,闻者所以通人于己也。喑者不言,聋者不闻,既喑且聋,人道不通。故有喑聋之病者,虽破家求医,不顾其费,岂独形骸有喑聋哉,心志亦有之。夫指之拘也,莫不事申也,心之塞也,莫知务通也,不明于类也。夫观六艺之广崇,穷道德之渊深,达乎无上,至乎无下,运乎无极,翔乎无形,广于四海,崇于太山,富于江河,旷然而通,昭然而明;天地之间,无所系戾,其所以监观,岂不大哉!

人之所知者浅,而物变无穷,曩不知而今知之,非知益多也,问学之所加也。夫物常见则识之,尝为则能之,故因其患则造其备,犯其难则得其便。夫以一世之寿而观千岁之知,今古之论虽未尝更也,其道理素具,可不谓有术乎!

人欲知高下而不能,教之用管准则说;欲知轻重而无以,予之以权衡则喜;欲知远近而不能,教之以金目则快(射);又况(知)应无方而不穷(哉),犯大难而不慑,见烦缪而不惑,晏然自得,其为乐也,岂直一说之快哉!夫道,有形者皆生焉,其为亲亦戚矣;享谷食气者皆受焉,其为君亦惠矣;诸有智者皆学焉,其为师亦博矣。射者数发不中,人教之以仪则喜矣,又况生仪者乎!

人莫不知学之有益于己也,然而不能者,嬉戏害(人)〔之〕也。人皆多以无用害有用,故智不博而日不足。以凿观池之力耕,则田野必辟矣。以积土山之高修堤防,则水用必足矣。以食狗马鸿雁之费养士,则名誉必荣矣。以弋猎博弈之日诵诗读书,则闻识必博矣。故不学之与学也,犹喑聋之比于人也。

凡学者能明于天人之分,通于治乱之本,澄心清意以存之,见其终始,可谓知略矣。天之所为,禽兽草木;人之所为,礼节制度,构而为宫室,制而为舟舆是也。治之所以为本者,仁义也;所以为末者,法度也。凡人之所以事生者,本也;其所以事死者,末也。本末一体也,其两爱之,(一)性也。先本后末,谓之君子;以末害本,谓之小人。君子与小人之性非异也,(所在)〔在所〕先后而已矣。草木洪者为本,而杀者为末。禽兽之性,大者为首,而小者为尾。末大于本则折,尾大于要则不掉矣。故食其口而百节肥,灌其本而枝叶美。天地之性(也,天地之生)物也有本末,其养物也有先后。人之于治也,岂得无终始哉?故仁义者,治之本也。今不知事修其本而务治其末,是释其根而灌其枝也。

且法之生也,以辅仁义。今重法而弃仁义,是贵其冠履而忘其头足也。故仁义者,为厚基者也。不益其厚而张其广者毁,不广其基而增其高者覆。赵政不增其德而累其高,故灭;智伯不行仁义而务广地,故亡。(其)《国语》曰:“不大其栋,不能任重。重莫若国,栋莫若德。”国主之有民也,犹城之有基,木之有根。根深则(本)〔木〕固,基美则〔城坚,民安则〕上宁。

[注释]

①弃疾:楚平王,灵王弟。公元前529年,弃疾趁灵王在干谿的机会,与兄公子比杀死灵王太子禄,立公子比为王,不久又逼公子比自杀,自立为王。

②放臂:挥臂。

③凡伯:周王室卿士。楚丘:约今山东曹县东南。据《春秋》隐七年载:周天子命凡伯出使鲁国,半途中遭到戎人伏击,凡伯被劫入戎。

④零:落。

⑤履:执行。石:刻石以记功。封:封禅。八荒:八方之极远处。

⑥曩:以前。

⑦仪:技巧。

⑧观池:用于观赏的池塘、人工湖等。

⑨洪:大,盛。杀:细衰。

⑩要:通“腰”。掉:摇摆。

[原文]

五帝三王之道,天下之纲纪,治之仪表也。今商鞅之启塞,申子之“三符”,韩非之《孤愤》,张仪苏秦之从衡,皆掇取之权,一切之术也。非治之大本,事之恒常,可博闻而世传者也。子囊北而全楚,北不可以为庸;弦高诞而存郑,诞不可以为常。今夫《雅》《颂》之声,皆发于词,本于情,故君臣以睦,父子以亲。故《韶》夏之乐也,声浸乎金石,润乎草木。今取怨思之声施之于弦管,闻其音者不淫则悲,淫则乱男女之辨,悲则感怨思之气,岂所谓乐哉?赵王迁流于房陵,思故乡,作为《山(水)〔木〕》之讴,闻者莫不殒涕。荆轲西刺秦王,高渐离、宋意为击筑而歌于易水之上,闻者莫不瞋目裂眦,发植穿冠。因以此声为乐而入宗庙,岂古之所谓乐哉!故并冕辂舆,可服而不可好也;太羹之和,可食而不可嗜也;朱弦漏越,一唱而三叹,可听而不可快也。故无声者正其可听者也,其无味者正其足味者也。吠声清于耳,兼味快于口,非其贵也。

故事不本于道德者,不可以为仪;言不合乎先王者,不可以为道;音不调乎《雅》《颂》者,不可以为乐。故五子之言,所以便说掇取也,非天下之通义也。

圣王之设政施教也,必察其终始,其县法立仪,必原其本末,不苟以一事备一物而已矣。见其造而思其功,观其源而知其流,故博施而不竭,弥久而不垢。夫水出于山而入于海,稼生于田而藏于仓。圣人见其所生,则知其所归矣。故舜深藏黄金于崭岩之山,所以塞贪鄙之心也。仪狄为酒,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所以遏流湎之行也。师涓为平公鼓朝歌北鄙之音,师旷曰:“此亡国之乐也。”太息而抚〔止〕之,所以防淫辟之风也。故民知书而德衰,知数而厚衰,知券契而信衰,知械机而实衰也。巧诈藏于胸中,则纯白不备,而神德不全矣。

(琴)〔瑟〕不鸣而二十五弦各以其声应,轴不连而三十幅各以其力旋。弦有缓急小大然后成曲,车有劳逸动静而后能致远。使有声者乃无声者也,能致千里者乃不动者也。故上下异道则治,同道则乱。位高而道大者从,事大而道小者凶。故小快害义,小慧害道,小辩害治,苛削伤德。大政不险,故民易道,至治宽裕,故下不(相)贼;至忠复素,故民无匿(情)。

商鞅为秦立相坐之法而百姓怨矣,吴起为楚灭爵禄之令而功臣畔矣。商鞅之立法也,吴起之用兵也,天下之善者也。然商鞅之法亡秦,察于刀笔之迹,而不知治乱之本也;吴起以兵弱楚,习于行陈之事,而不知庙战之权也。晋献公之伐骊,得其女,非不善也,然而史苏叹之,见其四世之被祸也。吴王夫差破齐艾陵,胜晋黄池,非不捷也,而子胥忧之,见其必擒于越也。小白奔莒,重耳奔曹,非不困也,而鲍叔、咎犯随而辅之,知其可与至于霸也。勾践栖于会稽,修政不殆,谟虑不休,知祸之为福也。襄子再胜而有忧色,畏福之为祸也。故齐桓公亡汶阳之田而霸,智伯兼三晋之地而亡。圣人见祸福于重闭之内,而虑患于九拂之外者也。

原蚕一岁再(收)〔登〕,非不利也,然而王法禁之者,为其残桑也。离先稻熟,而农夫耨之,不以小利伤大获也。家老异饭而食,殊器而享,子妇跣而上堂,跪而斟羹,非不费也,然而不可省者,为其害义也。待媒而结言,聘纳而取妇,(初)〔袀〕统而亲迎,非不烦也,然而不可易者,所以防淫也。使民居处相司,有罪相觉,于以举奸,非不掇也,然而〔不可行者,为其〕伤和睦之心,而构仇讐之怨〔也〕。故事有凿一孔而生百隙,树一物而生万叶者,所凿不足以为便,而所开足以为败;所树不足以为利,而所生足以为涉。愚者惑于小利,而忘其大害。昌羊去蚤虱而人弗(痒)〔席〕者,为其来蛉穷也;狸执鼠而不可脱于庭者,为搏鸡也。故事有利于小而害于大,得于此而亡于彼者,故行棋者或食两而路穷,或予踦而取胜。

[注释]

①启塞:指商鞅以利开启诱导,以刑堵塞、禁止的主张。

②三符:高诱注:“申不害治韩有三符验之术。”

③子囊:春秋时楚庄王之子,任洪王、康王今尹。《吕氏春秋·高义》载: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也。”不复于王而遁。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王曰:“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将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荆臣遁,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挠。”遂伏剑而死。庸:常。

④弦高:春秋时郑国商人。诞:欺骗。

⑤赵王迁:战国时赵国最后一位君主,公元前228年被秦俘获,流放至房陵。房陵:约今湖北房县。

⑥高渐离、宋意:燕太子丹宾客。筑:弦乐器,似筝。易水:发源于河北易县。

⑦弁冕:冠名。辂舆:泛指车。

⑧朱弦:红色丝弦。漏:穿。快:快乐,引申为纵情、放肆。

⑨五子:指上文提到的商鞅、申不害、韩非、张仪、苏秦。便说:巧辩。

⑩崭岩:险峻的岩石。

⑪遏:遏止。流湎:沉溺。

⑫神德:高尚的道德。

⑬相坐之法:一人犯法,株连他人之法律。

⑭畔:通“叛”。

⑮刀笔之迹:文字记载。

⑯骊:古代西戎的一个部族,约生活于今陕西临潼附近。晋献公灭骊,得骊君女骊姬,纳为夫人,故引发晋国数世动乱。史苏:晋献公大夫。据《国语·晋语》载:献公卜伐骊戎,史苏占之曰:“胜而不吉。”……史苏告大夫曰:“有男戎必有女戎,若胜晋,以男戎胜戎,而戎亦必以女戎胜晋,其若之何!”四世被祸:指自献公、奚齐、悼子至惠公四世动乱。

⑰原蚕:夏秋第二次孵化的蚕。

⑱离:因前年稻谷落地而生的稻。

⑲司:伺,观察。

[原文]

偷利不可以为行,而智术不可以为法。故仁、知,人材之美者也。所谓仁者,爱人也;所谓知者,知人也。爱人则无虐刑矣,知人则无乱政矣。治由文理,则无悖谬之事矣,刑不侵滥,则无暴虐之行矣。上无烦乱之治,下无怨望之心,则百残除而中和作矣,此三代之所〔以〕昌。故《书》曰:“能哲且惠,黎民怀之,何忧讙兜,何迁有苗。”智伯有五过人之材,而不免于身死人手者,不爱人也。齐王建有三过人之巧,而身虏于秦者,不知贤也。故仁莫大于爱人,知莫大于知人。二者不立,虽察慧捷巧,劬禄疾力,不免于乱也。

[注释]

①五过人之材:许慎注曰:“智伯美髯长大,一材也。射御足力,二材也。材艺毕给,三材也。攻文辨慧,四材者。强毅果敢,五材也。”

②齐王建:战国时齐国最后一位国君。三过人之巧:许慎注:“力能引强,走先驰马,超能越高。”

③劬禄:勤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