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育思想
1.教育的效能
性有善有恶
【王充:《论衡》】情性者,人治之本,礼乐所由生也。故原情性之极,礼为之防,乐为之节。性有卑谦辞让,故制礼以适其宜;情有好恶喜怒哀乐,故作乐以通其敬。敬疑是和字之讹礼所以制,乐所为作者,所为犹所以也,为以古通用情与性也。昔儒旧生,著作篇章,莫不论说,莫能实定。实者,人性有善有恶,犹人才有高有下也;高不可下,下不可高,谓性无善恶,是谓人才无高下也。禀性受命,同一实也。命有贵贱,性有善恶。谓性无善恶,是谓人命无贵贱也。九州田土之性,善恶不均,故有黄赤黑之别,上中下之差。水潦不同,故有清浊之流,东西南北之趋。人禀天地之性,怀五常之气,或仁或义,性术乖也;动作趋翔,或重或轻,性识诡也。余固以孟轲言人性善者,中人以上者也;荀卿言人性恶者,中人以下者也;杨雄言人性善恶混者,中人也。若反经合道,则可以为教;尽性之理,则未也。(卷三,《本性篇》)
性可教而为善
【同上书】论人之性,定有善有恶。其善者,固自善矣;其恶者,故可教告率勉,使之为善。凡人君父审观臣子之性,善则养育劝率无令近恶,近恶则辅保禁防,令渐于善。善渐于恶,恶化于善,成为性行。
王法不废学校之官,不除狱理之吏,欲令凡众见礼义之教。学校勉其前,法禁防其后。(卷二,《率性篇》)
无不可变之性
【同上书】《传》言:“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十五之子十五子者,谓十五岁,为太子入学之年也其犹丝也;其有所渐化为善恶,犹蓝丹之染练丝,使之为青赤也。青赤一成,真色无异。是故杨子哭歧道,《列子》《说符篇》: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返也。”墨子哭练丝也,《墨子》《所染篇》:墨子见染丝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盖伤离本,不可复变也。人之性善,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犹此类也。
王良造父称为善御,能使不良为良也。如徒能御良,其不良者不能驯服,此则驵工驵犹粗也,粗、驵声同庸师服驯技能,何奇而世称之?故曰:“王良登车,马不罢驽,尧舜为政,民无狂愚。”《传》曰:“尧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桀纣之民,可比屋而诛。”见陆贾:《新语》《无为篇》,谓教化使然也“斯民也,三代所以直道而行也。”见《论语》《卫灵公篇》圣主之民如彼,恶主之民如此,竟在化,不在性也。(卷二,《率性篇》)
无不可教之人
【同上书】凡含血气者,教之所以异化也。三苗之民,或贤或不肖,尧舜齐之,恩教加也。《韩诗外传》:当舜之时,有苗不服,禹请伐之。舜不许,曰:“吾喻教犹未竭也。”久喻教,有苗氏请服楚越之人,外庄岳之间,经历岁月,变为舒缓,风俗移也。故曰:“齐舒缓,《地理志》:齐舒缓阔达秦慢易,楚促急,燕戆投,投与逗通。《广雅》:逗训为勇,戆亦犹愚悍以庄岳言之,四国之民,更相出入,久居单处,性必交易。夫性恶者,心比木石;木石犹为人用,况非木石!(卷二,《率性篇》)
谷之始熟曰粟,舂之于臼,簸其秕糠,蒸之于甑,爨之以火,成熟为饭,乃甘可食;可食而食之,味生肌腴成也。学士简练于学,成熟于师,身之有益,犹谷成饭,食之生肌腴也。铜锡未采,在众石之间,工师凿掘,炉橐橐当作橐,橐,鼓冶吹炭之器也铸铄乃成器;未更炉橐,名曰积石;积石与彼路畔上瓦,山间之砾,一实也。故夫谷未舂蒸曰粟,铜未铸铄曰积石,人未学问曰朦;朦者竹木之类也。夫竹木粗苴之物也,雕琢刻削,乃成为器用;况人含天地之性,最为贵者乎!(卷十二,《量知篇》)
2.培养的目标
文吏、儒生
【王充:《论衡》】论者多谓儒生不及彼文吏。非文吏材高而儒生智下也;文吏更事,儒生不习也。谓文吏更事,儒生不习,可也;谓文吏深长,儒生浅短,知妄矣。
是以世俗学问者,不肯竟经明学,深知古今,急欲成一家章句,义理略具,同超,同疑当作趋,超疑当作趋,并形之讹学史书,读律讽令,治作情奏,情疑为请之误;请者笺启之类习对向,滑习跪拜,下习字盖涉上习字而误衍,滑犹习也家成室就,召署辄能。徇今不顾古,趋仇不存志,竞进不案礼,废经不念学。是以古经废而不修,旧学暗而不明;儒者寂于空室,文吏哗于朝堂。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染自黑,见《荀子》《劝学篇》此言所习善恶,交易质性也。儒生之性,非能皆善也;被服圣教,日夜讽咏,得圣人之操矣。文吏幼则笔墨,手习而行,无篇章之诵,不闻仁义之语;长大成吏,舞文巧法,徇私为己,勉赴权利。性非皆恶,所习为者,违圣教也。(卷十二,《程材篇》)
夫儒生之所以过文吏者,学问日多,简练其性,雕琢其材也,故夫学者所以反情治性,尽材成德也。(卷十二《量知篇》)
夫儒生之业《五经》也,南面为师,旦夕讲授章句,滑乱也习义理。究备于《五经》,可也。《五经》之后,秦汉之事,无不能知者,短也。夫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此谓昏昧不解世事之意,然则儒生所谓陆沉者也。《五经》之前,至于天地始开,帝王初立者,主名为谁,儒生又不知也。夫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五经》比于上古,犹为今也;徒能说经,不晓上古,然则儒生所谓盲瞽者也。(卷十二,《谢短篇》)
通人、文人、鸿儒
【同上书】通书千篇以上,万卷以下,弘畅雅言,审定文读,而以教授为人师者,通人也。杼其义旨,损益其文句,而以上书奏记,或兴论立说,结连篇章者,文人鸿儒也。
夫通人览见广博,不能掇以论说。孔子所谓“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见《论语》《子路篇》者也;与彼草木不能伐采,一实也。孔子得《史记》鲁《史记》以作《春秋》,及其立义创意,褒贬赏诛,不复因《史记》者,眇思自出于胸中也。凡贵通者,贵其能用之也。即徒诵读,读诗讽术,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鹦鹉能言,不离飞鸟。见《礼记》《曲礼上》篇之类也。衍传书之意,出膏腴之辞,非倜傥卓异貌之才,不能任也。故夫能说一经者为儒生;博览古今者为通人;采掇传书,以上书奏记者为文人;能精思著文,连结篇章者为鸿儒。故儒生过俗人,通人胜儒生,文人逾通人,鸿儒超文人。故夫鸿儒所谓超而又超者也。(卷十三,《超奇篇》)
3.学习的意义
【王充:《论衡》】不学自知,不问自晓,古今行事,未之有也。知物由学。学之乃知,不问不识。所谓“精”者,不学而知;所谓“圣”者,须学以圣。
实者圣贤不能知性,须任耳目以定情实。其任耳目也,可知之事,思之辄决;不可知之事,待问乃解。天下之事,世间之物,可思而,而字下疑本有一知字愚夫能开精;不可思而知,上圣不能省。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见《论语》《卫灵公》篇天下事有不可知,犹结有不可解也。见说善解结,《淮南子》《说山训》第十六:儿说之为宋王解闭结也。则见说是儿说之误,见与儿形极相近故耳。儿读若倪结无有不可解;结有不可解,见说不能解也;非见说不能解也,结有不可解;及其解之,用不能也。圣人知事,事无不可知;事有不可知,圣人不能知;非圣人不能知,事有不可知;及其知之,用不知也。(卷二十六,《实知篇》)
4.学习的方法
批判
【王充:《论衡》】幽处独居,考论实虚。伤伪书俗文,多不实诚,故为《论衡》之书。《论衡》者,论之平也。(卷三十,《自纪篇》)
论则考之以心,效之以事,浮虚之事,辄立证验。(卷二十九,《对作篇》)
《论衡》者,所以铨轻重之言,立真伪之平;非苟调文饰辞,为奇伟之观也。世俗之性,好奇怪之语,说悦虚妄之文。何则?实事不能快意,而华虚惊耳动心也。是故才能之士好谈论者,增益实事,为美盛之语;用笔墨者,造生空文,为虚妄之传。听者以为真然,说而不舍;览者以为实事,传而不绝。不绝则文载竹帛之上;不舍则误入贤者之耳。至或南面称师,赋奸伪之说;典城佩紫,读虚妄之书。明辨然否,疾心伤之,安能不论?孟子伤杨墨之议,大夺儒家之论,引平直之说,褒是抑非,世人以为好辩,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见《孟子》《滕文公》篇:今吾不得已也。虚妄显于真,实诚乱于伪,世人不悟,是非不定,紫朱杂厕,瓦玉集糅,以情言之,岂吾心所能忍哉!《论衡》诸篇,实俗间之凡人所能见,与彼作者无以异也。若夫《九虚》《书虚》《变虚》《异虚》《感虚》《福虚》《祸虚》《龙虚》《雷虚》《道虚》《三增》《语增》《儒增》《艺增》《论死》《订鬼》,世俗所久惑,人所不能觉也。人君遭弊,改教于上;人臣愚惑,作论于下。实得则上教从矣。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实虚之分定,而华伪之文灭;华伪之文灭,则纯诚之化日以孳矣。
或曰:圣人作,贤者述,以贤而作者,非也。曰:非作也,亦非述也,论也。论者,述之次也。《五经》之兴,可谓作矣;太史公书,司马迁《史记》刘子政序,《汉书》《艺文志》:刘向所序六十七篇 班叔皮传,班彪,字叔皮,曾读太史公书作《后传》数十篇,见《汉书》本传可谓述矣。桓君山《新论》,桓谭,字君山,著《新论》十七卷邹伯奇《检论》,可谓论矣。今《论衡》就世俗之书,订其真伪,辩其实虚,非造始更为,无本于前也。(卷二十九,《对作篇》)
问难
【同上书】圣人之言,不能尽解;说道陈义,不能辄形。不能辄形,形当作勑,形近之讹也。勑正作敕。说文:敕,诫也,《方言》:敕,备也,盖告诫详尽之意不能辄形,宜问以发之;不能尽解,宜难以极之。皋陶陈道帝舜之前,浅略未极,禹问难之,见《史记》《夏本纪》及《尚书》《皋陶漠》浅言复深,略指复分;谓浅略之指,因问难复分明盖起问难此说,此当作䚹。《广雅》《释诂》:䚹,具也。谓言之备具也激而深切,触而著明也。
孔子笑子游之弦歌,见《论语》《阳货篇》子游引前言以距孔子。自今案《论语》之文,孔子之言,多若笑弦歌之辞,弟子寡若子游之难。故孔子之言,遂结不解。以七十子不能难,世之儒生,不能实道是非也。
凡学问之法,不为为当作畏,音近而讹无才,难于距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问难之道,非必对圣人及生时也;世之解说说人者,非必须圣人教告乃敢言也。苟有不晓解之问,迢应作追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见《论语》《颜渊篇》信,最重也。
问使治国无食,民饿,弃礼义;礼义弃,信安所立?《传》曰:“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见《管子》《牧民篇》让生于有余,争生于不足。今言去食,信安得成?春秋之时,战国饥饿,易子而食,析骸而炊;见《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宋华元告楚司马子反语口饥不食,不暇顾恩义也。夫父子之恩,信矣;饥饿弃信,以子为食,孔子教子贡去食存信,如何?夫去信存食,虽不欲信,信自生矣;去食存信,虽欲为信,信不立矣。
子造卫,冉子仆,子曰:“庶矣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见《论语》《子路篇》语冉子先富而后教之,教子贡去食而存信;食与富何别?信与教何异?二子殊教,所尚不同,孔子为国,意何定哉?(卷九,《问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