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简介

教育思想简介

王充是博通诸子的思想家,对诸子百家都作相是相非的评价,他的学术观点是批判地兼取各家。在哲学上,他“试依道家”。而在社会观上,他却多次批判道家的清静无为,苟合以全身的避世主义。他以“人道有为”的积极入世主义,同道家分道扬镳。他公开声明:“道人与贤殊科”[23],“不进与孔、墨合务,而还与黄、老同操,非贤也。”[24]应“违负黄、老之教”[25]。他认为,道家学说非圣人之道,只有儒家学说才是先王治世的圣人之道。由于各种原因,不同时期,不同阶级的儒家代表人物,对儒道各有侧重,如孔子贵仁,孟子重义,荀子则强调礼义,王充继承了荀子把礼义作为治国安邦的纲纪。他说:“国之所以存者,礼义也。民无礼义,倾国危主。今儒者之操,重礼爱义,率无礼之士,激无义之人,人民为善,爱其主上,此亦有益也。”[26]在社会观上,王充叛道归儒,就是为了以儒家的道德化政治,政治化道德和教育,调和阶级矛盾,达到率民“爱其主上”的目的,这是地地道道的儒家观点。

王充根据孔孟的“德治”和“仁政”思想,主张“养德”,反对韩非的“明法尚功”,“以法为教”,“以吏为师”,非礼义,废学校等,并认为,这正是韩非的危亡之术。因此他说:“吾是以非其言而不用其法。”[27]王充写《非韩》的目的,就是“非其言而不用其说”。[28]王充对韩非并没有全盘否定,还汲取了他的“贵耕战”与孔子的“足食”、“足兵”相结合,又提出了“养力”的主张。他说:“治国之道,所养有二:一曰养德;二曰养力。”“外以德自立,内以力自备”,“文武张设,德力具足”。[29]意思是,以养德为基础,二者不可偏驳。这种德教和武力两手并用的治国办法,与董仲舒没有什么差别,同汉王朝实行的“表儒内法”,“王霸道杂”的政策,完全是一致的。

两汉儒家内部出现了今文经学同古文经学的斗争,两派不仅是文字上的区别,而且更重要的是在哲学和教育思想上的严重分歧。今文经学家为了适应最高统治者的需要,以神学目的论解经,把经学神学化,把孔子说成“不学自知,不问自晓”,“与神通精”的通天教主。今文经学家如此做法,其目的是为人神一体的天子政治服务的。古文经学派一直同今文经学派相对立,他们抵制了这一将儒家宗教化的倾向。一般来说,古文经学家不谈神怪,反对以谶纬迷信解经,注意训诂释义,“核道实义,证定是非”,解经也较简明,有很大的优越性。这是古文经学终于战胜今文经学的条件。

王充是古文经学家,对今文经学的种种迷信思想作了无情的批判。他为了批判今文经学家神化了的孔子,写了《问孔》《知实》等篇,在《知实》中他一口气举了十六个例子,其中有十三条证明孔子“不能神而先知”,这与孔子的“吾非生而知之”是一致的。在《问孔》中,王充提出了十六个问题质问孔子,证明孔子“不能皆是”,这同孔子的“丘也幸”,“过则勿惮改”又是一致的。由此可见,王充反对的是董仲舒、班固等的今文经学家所神化的假孔子,并非是孔子本人。他把孔子从天上拉回到人间,还孔子以本来的面目。他认为,把孔子神化是“称圣太隆”,实际上是“贬孔子之崇”。[30]他提出:“圣者不神,神者不圣”,[31]划清了人与神的界线。王充这样既尊重历史上的孔子,又反对神化的假孔子,应该说是实事求是的。

《问孔》的指导思想是:“凡学问之法,不为无才,难于距(拒)师,核道实义,证定是非也。……苟有不晓解之问,追难孔子,何伤于义?诚有传圣业之知,伐孔子之说,何逆于理?谓问孔子之言,难其不解之文,世间弘才大知,生能答问解难之人,必将贤吾世间难问之言是非。”[32]可见,王充并不非孔非儒,为了“核道实义,证定是非”,有不晓解之处,才“追难孔子”;为了“传圣之业”,发现孔子的话“上下多相违”,才“伐孔子之说”。从这两个大前提出发,王充断言,问难孔子,既不伤害师徒之义,又符合做学生的道理。这正是王充“拒师”思想的具体体现。王充希望世人同意他的做法,共同研究孔子之道的真谛。可惜在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下,没有探讨孔子思想的自由,王充的善良愿望,却换来了“名教罪人”、“诋訾孔子”的恶名。

其实,王充在《问孔》中所采用的“拒师”问难的学习方法,不过是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启发教学和教学相长的思想而已。如孔子经常表扬颜回,仅批评他一次,就是因为颜回不能“拒师”问难。他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33]

孔子从不承认自己是圣人,而在王充排列的圣人金字塔上,孔子则是凌驾于塔尖上的至圣,并把人间最优美、最崇高的辞句都加在孔子的头上。他认为孔子是超奇的人才,“智如渊海”[34],能容纳百川,吞吐万物,自古至汉“材鸿莫过于孔子”[35]。孔子“高才行洁”[36],具有至圣的高尚品质,“可效仿者,莫过孔子”[37]。王充肯定“孔子道美”[38],孔子的学说是“古今不异”、“万世若一”[39]的百世之道。孔子是“百世之圣,师法祖修,盖不虚也”[40]。孔子虽“身与草木俱污”,而“声与日月并彰”[41]。王充同公羊家异口同声,尊孔子为“素王”,孟子和荀子还没有把孔子抬到这样地位。王充还断言,孔子的学说是“天不变易,气不改更”的永恒之道。这与董仲舒的“天不变,道亦不变”,除了在世界观上有分野外,在推崇孔子的学说为永恒真理上毫无二致。

王充一生以学孔子为荣,并把《春秋》《诗经》作为他写《论衡》的模本。他的政治和教育思想是违道非法的,属于儒家的古文经学派。我们研究王充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只有明确认识这一带有根本性的问题,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