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四 诠言训

卷十四 诠言训

[原文]

洞同天地,浑沌为补,未造而成物,谓之太一。同出于一,所为各异,有鸟有鱼有兽,谓之分物。方以类别,物以群分,性命不同,皆形于有。隔而不通,分而为万(物),莫能(及)〔反〕宗。故动而谓之生,死而谓之穷。皆为物矣,非不物而物物者也,物物者亡乎万物之中

稽古太初,人生于无,形于有。有形而制于物,能反其所生。若未有形,谓之真人。真人者,未始分于太一者也。

圣人不为名尸,不为谋府,不为事任,不为智主;藏无形,行无迹,游无朕;不为福先,不为祸始;保于虚无,动于不得已。

欲福者或为祸,欲利者或离害。故无为而宁者,失其所以宁则危;无事而治者,失其所以治则乱。星列于天而明,故人指之;义列于德而见,故人视之。人之所指,动则有章;人之所视,行则有迹。动有章则(词)〔诃〕,行有迹则议。故圣人掩明于不形,藏迹于无为。

王子庆忌死于剑,羿死于桃棓,子路菹于卫,苏秦死于(口)〔齐〕。

人莫不贵其所有而贱其所短,然而皆溺其所贵而极其所贱:所贵者有形,所贱者无朕也。故虎豹之强来射,猿狖之捷来措。人能贵其所贱,贱其所贵,可与言至论矣。

自信者,不可以诽誉迁也;知足者,不可以势利诱也。故通性之情者,不务性之所无以为;通命之情者,不忧命之所无奈何。通于道者,物莫(不)足滑其(调)〔和〕。

詹何曰:“未尝闻身治而国乱者也,未尝闻身乱而国治也。矩不正不可以为方,规不正不可以为圆。身者事之规矩也,未闻枉己而能正人者也。”

原天命,治心术,理好憎,适情性,则治道通矣。原天命,则不惑祸福;治心术,则不妄喜怒;理好憎,则不贪无用;适情性,则欲不过节。不惑祸福,则动静循理,不妄喜怒,则赏罚不阿,不贪无用,则不以欲(用)害性,欲不过节,则养性知足。凡此四者,弗求于外,弗假于人,反己而得矣。

天下不可以智为也,不可以慧识也,不可以事治也,不可以仁附也,不可以强胜也。五者皆人才也,德不盛不能成一焉。德立则五无殆,五见则德无位矣。故得道则愚者有余,失道则智者不足。

渡水而无游数,虽强必沉;有游数,虽羸必遂;又况托于舟航之上乎?

为治之本,务在于安民;安民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勿夺时;勿夺时之本,在于省事;省事之本,在于节欲;节欲之本,在于反性;反性之本,在于去载。去载则虚,虚则平。平者道之素也,虚者道之舍也

能有天下者,必不失其国;能有其国者,必不丧其家,能治其家者,必不遗其身;能修其身者,必不忘其心;能原其心者,必不亏其性;能全其性者,必不惑于道。故广成子曰:“慎守而内,周闭而外,多知为败。毋视毋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不得之己而能知彼者,未之有也。故《易》曰:“括囊,无咎,无誉。”

能成霸王者,必得胜者也。能胜敌者,必强者也。能强者,必用人力者也。能用人力者,必得人心〔者〕也。能得人心者,必自得者也。能自得者,必柔弱也。强胜不若己者,至于与同则格;柔胜出于己者,其力不可度。故能以众不胜成大胜者,唯圣人能之。

善游者不学刺舟而便用之,劲筋者不学骑马而便居之;轻天下者身不累于物,故能处之。泰王亶父处邠,狄人攻之,事之以皮币珠玉而不听,乃谢耆老而徙岐周,百姓携幼扶老从之,遂成国焉。推此意,四世有天下,不亦宜乎?

[注释]

①洞同:浑然一片。

②方:大地,泛指天下万物。

③形于有:表现为具体的形状。

④不物:指尚未形成具体事物时的状态。物物:前一物为动词,意为创造。后一物为名词,意为被创造的具体物状。物物者:意为造物者,指道。

⑤尸:主。名尸:名声承受者。府;聚集处。谋府:谋略库府。

⑥朕:踪迹。

⑦离:遭受。

⑧王子庆忌:春秋吴王僚之子,武勇过人。吴公光(阖闾)派人刺杀僚而夺取王权,阖闾为除后患,又派人把时正在卫的王子庆忌杀死。

⑨棓(bàng,棒):同“棒”,棍子。

⑩溺:沉溺。极:极点。

⑪五见:五种才能都得以表现。

⑫载:指外物给人性带来的累赘。

⑬素:始初,根本。舍:居所。

⑭括:收束,包容。囊:口袋。

⑮与同:与之同等。格:抗拒。

⑯刺:撑。劲筋者:善于奔跑的人。

[原文]

无以天下为者,必能治天下者。霜雪雨露,生杀万物,天无为焉,犹之贵天也。厌文搔法,治官理民者,有司也,君无事焉,犹尊君也。辟地垦草者后稷也,决河濬江者禹也,听狱制中者皋陶也,有圣名者尧也。故得道以御者,身虽无能,必使能者为己用;不得其道,伎艺虽多,未有益也。

方船济乎江,有虚船从一方来,触而覆之。虽有忮心,必无怨色。有一人在其中,一谓张之,一谓歙之,再三呼而不应,必以丑声随其后;向不怒而今怒,向虚而今实也。人能虚己以游于世,孰能訾之!

释道而任智者必危,弃数而用才者必困。有以欲多而亡者,未有以无欲而危者也。有以欲治而乱者,未有以守常而失者也。故智不足〔以〕免患,愚不足以至于失宁,守其分,循其理,失之不忧,得之不喜。故成者非所为也,得者非所求也;入者有受而无取;出者有授而无予;因春而生,因秋而杀;所生者弗德,所杀者非怨;则几于道也。

圣人不为可非之行,不憎人之非己也;修足誉之德,不求人之誉己也;不能使祸不至,信己之不迎也;不能使福必来,信己之不攘也。祸之至也,非其求所生,故穷而不忧;福之至也,非其求所成,故通而弗矜。知祸福之制不在于己也,故闲居而乐,无为而治。圣人守其所以有,不求其所未得。求其所无,则所有者亡矣;修其所有,则所欲者至。故用兵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也;治国者先为不可夺,以待敌之可夺也。舜修之历山而海内从化,文王修之岐周而天下移风。使舜趋天下之利而忘修己之道,身犹弗能保,何尺地之有?故治未固于不乱,而事为治者必危;行未固于无非,而急求名者必锉也。福莫大无祸,利莫美不丧。动之为物,不(损)〔益〕则(益)〔损〕,不成则毁,不利则病,皆险也,道之者危。故秦胜乎戎而败乎殽,楚胜乎诸夏而败乎柏莒。故道不可以劝(而)就利者,而可以宁避害者,故常无祸不常有福,常无罪不常有功。

圣人无思虑,无设储;来者弗迎,去者弗将;人虽东西南北,独立中央。故处众枉之中不失其直,天下皆流,独不离其坛域。故不为(善)〔好〕,不避丑,遵天之道;不为始,不专己,循天之理;不豫谋,不弃时,与天为期;不求得,不辞福,从天之则,不求所无,不失所得;内无(旁)〔奇〕祸,外无(旁)〔奇〕福;祸福不生,安有人贼?

为善则观,为不善则议;观则生(贵)〔责〕,议则生患。故道术不可以进而求名,而可以退而修身;不可以得利,而可以离害。故圣人不以行求名,不以智见誉;法修自然,己无所与。

虑不胜数,行不胜德,事不胜道。为者有不成,求者有不得。人有穷而道无不通,与道争则凶。故《诗》曰:“弗识弗知,顺帝之则。”有智而无为,与无智者同道;有能而无事,与无能者同德。其智也,告之者至,然后觉其动也;〔其能也,〕使之者至,然后觉其为也。有智若无智,有能若无能,道理为正也。故功盖天下不施其美,泽及后世不有其名,道理通而人伪灭也。

名与道不两明。人(受)〔爱〕名,则道不用;道胜人,则名息矣。道与(人)〔名〕竞长。章(人)〔名〕者,息道者也;(人)〔名〕章道息,则危不远矣。故世有盛名,则衰之日至矣。

欲尸名者,必为善;欲为善者,必生事;事生则释公而就私背数而任己。欲见誉于为善,而立名于为(质)〔贤〕,则治不修故,而事不须时。治不修故则多责,事不须时则无功。责多功鲜,无以塞之,则妄发而邀当,妄为而要中,功之成也不足以更责,事之败也(不)足以弊身。故重为善若重为非,而几于道矣。

天下非无信士也,临货分财,必探筹而定分,以为有心者之于平,不若无心者也。天下非无廉士也,然而守重宝者,必关户而(全)〔玺〕封,以为有欲者之于廉,不若无欲者也。

人举其疵则怨人,鉴见其丑则善鉴。人能接物而不与己焉则免于累矣。

[注释]

①厌:劳累,厌倦。文:文书。搔:扰。有司:官吏。

②方船:两船并行。虚船:空船。

③五声:辱骂之声。

④訾(zǐ,子):诋毁,责难。

⑤戎:西戎,春秋时西北地区游牧民族。殽(xiáo,淆):山名,约在河南洛宁西北。秦穆公时战胜西戎,后派军偷袭郑国,然而,返回途中经过殽山,遭晋军伏击,大败。诸夏:中原各诸侯国。柏莒:古地名,约今湖北麻城县。据《左传》定公四年载:楚国围蔡,吴国救之,在柏大败楚军。

⑥劝:鼓励。

⑦设储:积储。

⑧将:送。

⑨枉:弯曲。

⑩观:观赏。

⑪正:主宰。

⑫人:人欲。

⑬章:通“彰”,明。

⑭修:循。故:常规。须:等待、适合。

⑮更责:补偿责任。

⑯与:参与。不与己焉:不把自己卷入外物纠纷之中。

[原文]

公孙龙粲于辞而贸名,邓析巧辩而乱法,苏秦善说而亡(国)〔身〕。由其道则善无章,修其理则巧无名。故以巧斗力者,始于阳,常卒于阴;以慧治国者,始于治,常卒于乱。使水流下,孰弗能治?激而上之,非巧不能。故文胜则质掩,邪巧则正塞(之)也。

德可以自修而不可以使人暴,道可以自治而不可以使人乱。虽有圣贤之宝,不遇暴乱之世,可以全身,而未可以霸王也。汤武之王也,遇桀纣之暴也。桀纣非以汤武之贤暴也,汤武遭桀纣之暴而王也。故虽贤王必待遇;遇者,能遭于时而得之也,非智能所求而成也。

君子修行而使善无名,布施而使仁无章。故士行善而不知善之所由来,民澹利而不知利之所由出,故无为而自治。善有章则士争名,利有本则民争功。二争者生,虽有贤者弗能治。故圣人掩迹于为善,而息名于为仁也。

外交而为援,事大而为安,不若内治而待时。凡事人者,非以宝币,必以卑辞。事以玉帛,则货殚而欲不餍;卑体婉辞,则谕说而交不结;约束誓盟,则约定而反无日。虽割国之锱锤以事人,而无自恃之道,不足以为全。若诚(外释)〔释外〕交之策,而慎修其境内之事,尽其地力以多其积,厉其民死以牢其城,上下一心,君臣同志,与之守社稷,效死而民弗离,则为名者不伐无罪,而为利者不攻难胜,此必全之道也。

民有道所同道,有法所同守,为义之不能相固,威之不能相必也。故立君以一民,君执一则治,无常则乱。君道者,非所以为也,所以无为也。何谓无为?智者不以位为事,勇者不以位为暴,仁者不以位为(患)〔惠〕,可谓无为矣。夫无为则得于一也。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无敌之道也。凡人之性,少则猖狂,壮则暴强,老则好利,一人之身既数变矣,又况君数易法,国数易君?人以其位通其好憎,下之径衢不可胜理。故君失一则乱,甚于无君之时,故《诗》曰:“不愆不忘,率由旧章。”此之谓也。

君好智则倍时而任己,弃数而用虑,天下之物博而智浅,以浅澹博,未有能者也。独任其智,失必多矣。故好智,穷术也。好勇则轻敌而简备,自负而辞助。一人之力以御强敌,不杖众多而专用身才,必不堪也。故好勇,危术也。好与则无定分,上之分不定则下之望无止。若多赋敛,实府库,则与民为仇。少取多与,数未之有也。故好与,来怨之道也。仁智勇力,人之美才也,而莫足以治天下。由此观之,贤能之不足任也,而道术之可(修)〔循〕明矣。

圣人胜心,众人胜欲。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内便于性,外合于义,循理而动,不系于物者,正气也。重于滋味,淫于声色,发于喜怒,不顾后患者,邪气也。邪与正相伤,欲与性相害,不可两立,一置一废,故圣人损欲而从(事于)性。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接而说之,不知利害,嗜欲也。食之不宁于体,听之不合于道,视之不便于性,三(官)〔关〕交争,以义为制者,心也。割痤疽,非不痛也;饮毒药,非不苦也;然而为之者,便于身也。渴而饮水,非不快也,饥而大(飱)〔餐〕,非不澹也;然而弗为者,害于性也。此四者,耳目鼻口不知所取去,心为之制,各得其所。由是观之,欲之不可胜,明矣。凡治身养性,节寝处,适饮食,和喜怒,便动静,使在己者得,而邪气(因而)〔自〕不生,岂若忧瘕疵之与痤疽之发,而豫备之哉?夫函牛之鼎沸而蝇蚋弗敢入,昆山之玉瑱而尘垢弗能污也。圣人无去之心而心无丑,无取之美而美不失。故祭祀思亲不求福,飨宾修敬不思德,唯弗求者能有之。

处尊位者,以有公道而无私说,故称尊焉,不称贤也。有大地者,以有常术而无钤谋,故称平焉,不称智也。内无暴事以离怨于百姓,外无贤行以见忌于诸侯,上下之(礼)〔体〕袭而不离,而为论者莫然不见所观焉,此所谓藏无形者。非藏无形,孰能形?

三代之所道者,因也。故禹决江河,因水也。后稷播种树谷,因地也。汤武平暴乱,因时也。故天下可得而不可取也,霸王可受而不可求也。

(在)〔任〕智则人与之讼,(在)〔任〕力则人与之争。未有使人无智者,有使人不能用其智于己者也;未有使人无力者,有使人不能施其力于己者也。此两者常在久见,故君贤不见,诸侯不备;不肖不见,则百姓不怨。百姓不怨,则民用可得;诸侯弗备,则天下之时可承。事所与众同也,功所与时成也,圣人无焉。故老子曰:“虎无所措其爪,兕无所措其角。”盖谓此也。

[注释]

①粲(cán,蚕):鲜明,巧言。贸:扰乱。

②由:循。章:通“彰”。

③修:循。

④宝:道。

⑤锱锤:古代重量单位,此处喻极微小。

⑥厉:通“励”,鼓励。死;为国捐躯。

⑦相固:人民团结一道。相必:与相固同义。

⑧一民:使民一致,使民统一。

⑨执一:统一的法令。

⑩径衢:引申为世上错综复杂的事情。

⑪倍:通“背”,违背。数:事物的规律。

⑫简备:疏于防备。辞:辞掉,拒绝。

⑬函:容纳。蚋(ruì,瑞);蚊子。

⑭瑱(zhěn,诊):通“缜”,玉石纹理细密。

⑮去:抛弃。无去之心:心中没有需要抛弃的秽物。

⑯钤(qián,前)谋:计谋。

⑰离怨于百姓:给百姓造成怨恨。

⑱因:顺应。

⑲兕(sì,四):兽名,或谓雌犀牛。

[原文]

鼓不(灭)〔藏〕于声,故能有声。镜不没于形,故能有形。金石有声,弗叩弗鸣。管萧有音,弗吹(无)〔弗〕声。圣人内藏,不为物(先)倡。事来而制,物至而应。饰其外者伤其内,扶其情者害其神,见其文者蔽其质。无须臾忘〔其〕为(质)〔贤〕者,必困于性,百步之中不忘其〔为〕容者,必累其形。故羽翼美者伤骨骸,枝叶美者害根(茎)〔荄〕。能两美者,天下无之也。

天有明,不忧民之晦也,百姓穿户凿牖,自取照焉。地有财,不忧民之贫也,百姓伐木芟草,自取富焉。至德道者若丘山,嵬然不动,行者以为期也;直己而足物,不为人赣,用之者亦不受其德;故宁而能久。天地无予也,故无夺也。日月无德也,故无怨也。喜德者必多怨,喜予者必善夺。

唯灭迹于无为,而随天地自然者,唯能胜理,而为受名,名兴由道行,道行则人无位矣。故誉生则毁随之,善见则(怨)〔恶〕从之。

利则为害始,福则为祸先,唯不求利者为无害,唯不求福者为无祸。侯而求霸者,必失其侯;霸而求王者,必丧其霸。故国以全为常,霸王其寄也;身以生为常,富贵其寄也。能不以天下伤其国,而不以国害其身者,焉可以托天下也。

不知道者,释其所已有而求其所未得也。苦心愁虑,以行曲故;福至则喜,祸至则怖;神劳于谋,智遽于事;祸福萌生,终身不悔;己之所生,乃反愁人;不喜则忧,中未尝平;持无所监,谓之狂生。

人主好仁,则无功者赏,有罪者释;好刑,则有功者废,无罪者诛;及无好者,诛而无怨,施而不德,放准循绳,身无与事,若天若地,何不覆载?故合而舍之者君也,制而诛之者法也。民已受诛,(怨)无所(灭)〔怨憾〕谓之道。道胜则人无事矣。

圣人无屈奇之服,无瑰异之行,服不视,行不观,言不议,通而不华,穷而不慑,荣而不显,隐而不穷,异而不见怪,容而与众同,无以名之,此之谓大通。

升降揖让,趋翔周(游)〔旋〕,不得已而为也。非性所有于身,情无符检,行所不得已之事而不解构耳,岂加故为哉?故不得已而歌者,不事为悲;不得已而舞者,不矜为丽;歌舞而(不)事为悲丽者,皆无有根心者。

善博者不欲牟,不恐不胜,平心定意,(捉)〔投〕得其齐,行由其理,虽不必胜,得筹必多。何则?胜在于数,不在于欲。駎者不贪最先,不恐独后,缓急调乎手,御心调乎马,虽不能必先,载马力必尽矣。何则?先在于数,而不在于欲也。是故灭欲则数胜,弃智则道立矣。

贾多端则贫,工多技则穷,心不一也。故木之大者害其条,水之大者害其深;有智而无术,虽钻之不(通)〔达〕;有百技而无一道,虽得之弗能守。故《诗》曰:“淑人君子,其仪一也;其仪一也,心如结也。”君子其结于一乎!

舜弹五弦之琴而歌《南风》之诗,以治天下;周公殽臑不收于前,钟鼓不解于县,以辅成王而海内平。匹夫百亩一守,不遑启处,无所移之也。以一人兼听天下,日有余而治不足,使人为之也。

处尊位者如尸,守官者如祝宰。尸虽能,剥狗烧彘弗为也,弗能无亏;俎豆之列次,黍稷之先后,虽知弗教也,弗能〔无〕害也。不能祝者,不可以为祝,无害于为尸。不能御者,不可以为仆,无害于为佐。故位愈尊而身愈佚,身愈大而事愈少。譬如张琴,小弦虽急,大弦必缓。

无为者,道之体也;执后者,道之容也。无为制有为,术也;执后之制先,数也。放于术则强,审于数则宁。今与人卞氏之璧,未受者,先也;求而致之,虽怨不逆者,后也。三人同舍,二人相争,争者各自以为直,不能相听,一人虽愚,必从旁而决之,非以智〔也〕,〔以〕不争也。两人相斗,一羸在侧,助一人则胜,救一人则免,斗者虽强,必制一羸,非以勇也,以不斗也。

由此观之,后之制先,静之胜躁,数也。倍道弃数,以求苟遇;变常易故,以知要遮;过则自非,中则以为候;暗行缪改,终身不寤:此之谓狂。有祸则诎,有福则嬴,有过则悔,有功则矜,遂不知反:此谓狂人。

[注释]

①期:目的地。

②直己:山丘正直无私。足物:满足百姓需要。赣:赏赐,施恩。

③常:正常,纲常。寄:寄托。

④焉:那么。

⑤曲故:乖巧,不正。

⑥放:通“仿”,依据。准、绳:法度、规范。

⑦屈奇:怪异。瑰异:奇异。

⑧服不视:衣着不怪异,不至于引起众人注视。行不观:行为不怪异,不至于引起众人围观。言不议:言论不怪异,不至于被众人议论。

⑨升降:指人的举止行为。揖让:指人的待人接物。趋:疾走。翔:舒缓而行。周游:处理各种事物。

⑩故为:故意去做。

⑪根心:内心的冲动、要求。

⑫牟:求取胜利。

⑬駎(zhòu,宙):赛马。

⑭仪:态度。心如结:内心专一不渝,聚精会神。

⑮殽:通“肴”,菜肴。臑:通“胹”,引申为饭食。

⑯遑:闲暇,空闲。启处:起居。

⑰尸:古代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守官:分管具体事务的官吏。祝:主持祭祀向鬼神祷告的人。宰:祭祀时负责屠杀牲口的人。

⑱俎(zǔ,祖)豆:古代祭祀、宴客时用的器皿。俎似案几,盛放较大的食物。豆似高脚盘,盛放较小的食物。黍稷:农作物,用以祭祀,黍碾成的米为黄米,稷或谓粟,即谷子。

⑲容:通“庸”,用。

⑳放:通“仿”,依靠,依据。

㉑卞氏之璧:春秋时楚国人发现一块玉璞,先后献给楚厉王、楚武王,两国君不识宝,反诬卞和欺诈,砍下双脚。楚文王即位,卞和抱玉璞哭于荆山下,文王命人加工玉璞,得到稀世宝玉,遂名之和氏璧。

㉒决:判决,判断。

[原文]

员之中规,方之中矩,行成兽,止成文,可以将少,而不可以将众。蓼菜成行,瓶瓯有堤,量粟而舂,数米而炊,可以治家,而不可以治国;涤杯而食,洗爵而饮,浣而后馈,可以养家老,而不可以飨三军。

非易不可以治大,非简不可以合众。大乐必易,大礼必简。易故能天,简故能地。大乐无怨,大礼不责。四海之内,莫不系统,故能帝也。

心有忧者,筐床袵席,弗能安也;菰饭刍牛,弗能甘也;琴瑟鸣竽,弗能乐也。患解忧除,然后食甘寝宁,居安游乐。由是观之,生有以乐也,死有以哀也。今务益性之所不能乐,而以害性之所以乐,故虽富有天下,贵为天子,而不免为哀之人。凡人之性,乐恬而憎悯,乐佚而憎劳。心常无欲,可谓恬矣。形常无事,可谓佚矣。游心于恬,舍形于佚,以俟天命;自乐于内,无急于外,虽天下之大,不足以易其一概。日月瘦而无溉于志,故虽贱如贵,虽贫如富。

大道无形,大仁无亲,大辩无声,大廉不赚,大勇不矜。五者无弃,而几乡方矣。

军多令则乱,酒多约则辩。乱则降北,辩则相贼。故始于都者,常(大)〔卒〕于鄙;始于乐者,常(大)〔卒〕于悲。其作始简者,其终(本)〔卒〕必调。今有美酒嘉肴以相飨,卑体婉辞以接之,欲以合欢,争盈爵之间,反生斗。斗而相伤,三族结怨,反其所憎,此酒之败也。

诗之失,僻;乐之失,刺;礼之失,责

徵音非无羽声也,羽音非无徵声也。五音莫不有声,而以徵羽定名者,以胜者也。故仁义智勇。圣人之所备有也,然而皆立一名者,言其大者也。

阳气起于东北,尽于西南;阴气起于西南,尽于东北。阴阳之始,皆调适相似,日长其类,以侵相远,或热焦沙,或寒凝水,故圣人谨慎其所积。

水出于山,而入于海;稼生于野,而藏于廪。见所始,则知终矣。

席之先雚蕈,樽之上玄酒,俎之先生鱼,豆之先泰羹,此皆不快于耳目,不适于口腹,而先王贵之:先本而后末。

圣人之接物,千变万轸,必有不化而应化者。夫寒之与暖相反,大寒地坼水凝,火弗为衰其(暑)〔热〕;大(热)〔暑〕烁石流金,火弗为益其烈。寒暑之变,无损益于己,质有(之)〔定〕也。

圣人常后而不先,常应而不唱;不进而求,不退而让。随时三年,时去我先;去时三年,时在我后;无去无就,中立其所。

天道无亲,唯德是与。有道者不失时与人,无道者失于时而取人。直己而待命,时之至不可迎而反也;要遮而求合,时之去不可追而援也。故不曰我无以为,而天下远;不曰我不欲,而天下不至。

古之存己者,乐德而忘贱,故名不动志;乐道而忘贫,故利不动心。名利充天下,不足以概志。故廉而能乐,静而能澹,故其身治者,可与言道矣。自身以上至于荒芒(尔)〔亦〕远矣;

自死而天下无穷(尔)〔亦〕滔矣。以数杂之寿,忧天下之乱,犹忧河水之少,泣而益之也。龟三千岁,浮游不过三日,以浮游而为龟忧养生之具,人必笑之矣。故不忧天下之乱而乐其身之治者,可与言道矣。

君子为善,不能使福必来;不为非,而不能使祸无至。福之至也,非其所求,故不伐其功;祸之来也,非其所生,故不悔其行。内修极而横祸至者,皆天也,非人也。故中心常恬漠,〔不〕累(积)其德;狗吠而不惊,自信其情。故知道者不惑,知命者不忧。

万乘之主卒,葬其骸于广野之中,祀其鬼神于明堂之上,神贵于形也。故神制则形从,形胜则神穷,聪明虽用,必反诸神,谓之太冲。

[注释]

①行成兽:古代行军布阵各有阵式,且多以兽名命之。此意指行为有规范。文:文采。

②系统:维系于帝统。

③概:量米粟时刮平斗斛用的木板。

④瘦:隐藏。日月瘦:指日食、月食。

⑤嗛(qiàn,欠):通“歉”,不足。

⑥约:指喝酒时猜拳行令的规矩。

⑦都:优美。大:发展,演变。

⑧僻:偏邪不正。刺:音杂而不堪入耳。责:苛责。

⑨席:指酒席。雚蕈(guàn xùn,惯逊):菌类植物。玄酒:水,古时祭祀用水。泰羹:祭祀时使用的不加调味品的肉汁。

⑩荒芒:远古洪荒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