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衡》导读

《论衡》导读

王充(27——约100),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县)人。东汉时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先辈从北方迁到会稽,主要从事农、商职业。王充自小性格内向,不喜嬉戏,颇好深思。6岁学字,8岁读书,很有大人气度,受到老师、父母、乡亲的宠爱。青年时到京师洛阳求学,拜班彪为师,接触了一些学者,又在书摊上读到很多书。“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后来,告别老师,离开洛阳,到北方陈留等地任过县掾功曹、都尉府掾功曹、太守列掾功曹、州从事等职。后因与上司意见不合,辞职回乡,屏居教授,同时著书立说。所著书有《政务》《讥俗》《论衡》《养性》等书。今存《论衡》一书,30卷,20余万言。

王充生当汉代经学僵化的时代,以一个小人物的身份,努力研究,将科学新成果、哲学理论、逻辑推理结合起来,再加上自己的生活体验,向当时僵化的经学思潮和盛行的谶纬迷信提出挑战。以“疾虚妄”作为著述的宗旨,写下了“九座”、“三增”。对于民间流行的各种迷信也进行了分析批判,写下了《论死》《祭意》等16篇。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杰出的异端思想家。

王充在批判旧思想中,阐述了自己的新的哲学体系。他认为宇宙的本原是天地,天地是没有意识的物质实体,含有各种气。天地所施放出的气结合而产生万物,包括人。这是唯物主义的天地本原论宇宙观。在批判人死为鬼之后,用气来说明人的形神关系,认为阴气构成骨肉,阳气(精气)组成精神。将形神都归结为气,是形神一元论。从而否定了当时盛行的“天人感应”和“善恶报应”的各种说法。因此,王充《论衡》成为中国历史上“攻之者众,而好之者终不绝”[211]的一部奇书。他的许多说法与近现代科学精神相吻合,有许多合理性,是科学思想的超前觉醒,受到当代哲学家和科学家的高度重视。

《论衡》30卷,85篇。《招致》一篇有目无文,实存84篇。朱谦之认为现存《论衡》85篇包括王充所著5本书的全部内容,并将各篇分别系于五书。蒋祖怡予以否定,认为今存《论衡》基本保存原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根据《自纪》篇称“吾书亦才出百”,认为原书实百余篇,今存属残本,已非其旧。刘盼遂赞同这一说法,认为佚失至少有十五、六篇。蒋祖怡认为“出百的“吾书”包括所有著作,不仅指出《论衡》,从本传以来都认为是85篇,从无异议。黄晖认为原有百余篇,蔡邕持归中原时,被人捉取数卷持去,故只剩下85篇。今本还保存《觉佞》《能圣》《实圣》篇名,说明原本不止85篇。熊伯龙崇拜孔子,也崇拜王充,他提出王充推崇孔子,不可能“问孔”,因此,《问孔篇》就是伪篇。胡适认为《乱龙篇》《别通篇》也都是伪篇。容肇祖认为《论衡》无伪篇,受到蒋祖怡的支持。后人不再提伪篇的问题。

《论衡》是汉代百科全书式的著作,讲经学、哲学、科学、美学、逻辑学、教育学、文学、史学,都要讲到它。天文学家陈遵妫认为它是哲学和天文学相结合的著作,英国科学史专家李约瑟认为它是“非常重要的科学著作”[212],并大量抄录、引用《论衡》原文。现代研究各门学科的发展史,一般都要提到《论衡》。教育思想史也不例外。《论衡》的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