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2](C)一般价值形式
(1)价值形式的变化了的性质
《(+)》
(a)现在,商品价值的表现:(1)是简单的,因为都是表现在唯一的商品上;(2)是统一的,因为都是表现在同一的商品上。它们的价值形式是简单的和共同的,因此是一般的。
(b)第一种形式和第二种形式二者都只是使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种与它自身的使用价值或它们的物体不同的东西。
第一种形式提供的价值等式是:1件上衣=20码麻布,10磅茶叶=1/2吨铁,等等。上衣的价值表现为与麻布等同,茶叶的价值表现为与铁等同,等等。但是与麻布等同和与铁等同,上衣和茶叶各自的这种价值表现是不相同的,正如麻布和铁不相同一样。很明显,这种形式实际上只是在最初交换阶段,也就是在劳动产品通过偶然的、个别的交换而转化为商品的阶段才出现。
(b)第二种形式比第一种形式更完全地把一种商品例如上衣的价值同它自身的使用价值区别开来,因为这个商品的价值现在是在一切可能的形态上与它自身的自然形式相对立,它的价值现在与麻布等同,与铁等同,与茶叶等同,与其他一切东西等同,只是不与上衣等同。另一方面,这一形式使商品的每一种共同的价值表现都直接不可能了,因为在每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中,其他一切商品都是它的等价物,因此它们被排除于自身的价值表现之外。这个扩大的价值形式,事实上是在某种劳动产品例如牲畜不再是偶然地而已经是经常地同其他不同的商品交换的时候,才出现的。
[25]相反,在一般的相对价值表现中,每一种商品,上衣,咖啡,铁,等等,都具有不同于自己自然形式的同一的价值形式,例如麻布的形式。
[22](b)新获得的形式使商品世界的价值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排挤出来的同一种商品上,例如表现在麻布上,因而使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它们与麻布等同而表现出来。每个商品的价值作为与麻布等同的东西,现在不仅与它自身的使用价值相区别,而且与其他一切使用价值相区别,同时它表现为它和其他一切商品共有的东西。因此,只有这种形式才使商品作为价值互相发生关系,或者使它们互相表现为交换价值。
(c)前两种形式表现一种商品的价值,或者是通过一个不同种的商品,或者是通过许多种与它不同的商品构成的系列。在这两种情况下,使自己取得一个价值形式可以说是个别商品的私事,它完成这件事情是不用其他商品帮助的。对它来说,其他商品只是起着被动的等价物的作用。相反地,一般相对价值形式的出现只是商品世界共同活动的结果。一种商品所以获得一般的价值表现,只是因为其他一切商品同时也用等价物来表现自己的价值,而每一种新出现的商品都要这样做。这就表明,由于商品的价值对象性的存在只表现为社会的物,所以这种对象性也就只能通过它们全面的社会关系相应地表现出来,因而它们的价值形式必须是社会公认的形式。
[25](d)现在,成为共同的等价物的商品的自然形式,麻布,是价值的正式形式。在这一形式中,商品不仅表明它们作为价值在质上等同,而且也表明它们作为价值量在量上有差别。[22]由于它们都通过同一个材料,通过麻布来反映自己的价值量,这些价值量也就互相反映。〈⊕〉(第779页)[6]
(e)商品世界的一般的相对价值形式,使被排挤出商品世界的等价物商品即麻布,具有了一般等价物的性质。麻布自身的自然形式是这个世界的共同的价值形态,因此,麻布能够与其他一切商品直接交换。〈++)〉第780页[7]
(f)织,这种生产麻布的私人劳动,也被看作是处于一般社会形式,处于与其他一切劳动等同的形式中的劳动。构成一般价值形式的无数等式,使实现在麻布中的劳动,依次等于包含在其他商品中的每一种劳动,因此使织成为一般人类劳动的一般表现形式。
(g)这样,物化在商品价值中的劳动,不仅消极地表现为被抽去了实在劳动的一切具体形式和有用属性的劳动,它的积极的性质也清楚地表现出来了。[23]这就是把一切实在劳动化为它们共有的人类劳动即人类劳动力的耗费的性质。
把劳动产品表现为同一的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同种凝结物的一般价值形式,通过自身的结构表明,它是商品世界的社会表现。因此,它清楚地告诉我们,在这个世界中,劳动的一般的人类的性质形成劳动的特殊的社会的性质。
[27]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发展关系(第780、781页)[8]
〈第一段话〉〈+〉
一种商品的简单的或个别的相对价值形式使另一种商品成为个别的等价物。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即一种商品的价值在其他一切商品上的表现,赋予其他一切商品以种种不同的特殊等价物的形式。最后,一种特殊的商品获得一般等价形式,是因为其他一切商品使它成为它们一般的相对价值形式的材料。
价值形式发展到什么程度,它的两极即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之间的对立,就发展到什么程度。
第一种价值形式即20码麻布=1件上衣就已经包含着这种对立,但没有使这种对立固定下来。在价值等式如20码[麻布]=1件上衣中,上衣这一极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对立的一极麻布处于等价形式。现在,如果我们倒过来读这一等式,那么,上衣和麻布就简单地变换了角色,但这一等式的形式保持不变。因此,在这里,要把握住两极的对立还相当困难。〈++(b)〉(第781页)[9]
第781页〈(b)〉(紧接这里)
[A]
在这里已经不能再倒过来读价值等式(例如20码麻布=1件上衣,或=10磅茶叶,或=1夸特小麦,或=其他)的两边的位置了,除非改变价值等式的性质,也就是说,除非使它从总和的价值形式变成一般的价值形式。
[B]
因此,在这里已经不能再变换价值等式(例如20码麻布=1件上衣,或=10磅茶叶,或=1夸特小麦,或=其他)的两边的位置了,除非改变价值等式的全部性质。如果上衣、茶叶、小麦等等代替了麻布的地位,那么它们就获得另外一种相对价值形式,与麻布以前获得的相对价值形式不同,因为麻布在相对极上获得了另外的等价形式,如上衣、茶叶等等,简言之,等价物系列的不同成分。
[C]
因此,在这里已经不能再变换价值等式(例如20码麻布=1件上衣,或=10码茶叶,或=1夸特小麦,或=其他)的两边的位置了,除非改变价值等式的全部性质,使它从总和的价值形式变成一般的价值形式。
[D]
因此,在这里已经不能再变换价值等式的两边的位置了,除非改变价值等式的全部性质,使它从总和的价值形式变成一般的价值形式。
[A]
最后,在第三种形式中如

商品世界所以具有一般的社会的相对价值形式,是因为而且只是因为除了一个唯一的例外,一切商品都不能具有等价形式。在这里,一种商品如麻布处于能与其他一切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或者说,处于直接的社会的形式,是因为而且只是因为其他一切商品都不是处于这种形式。(对此作注,第31页[10]正文和注23)
因此,在这里,商品的相对价值形式本身使商品不能具有等价形式。相反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则不能具有商品的统一的、从而是一般的相对价值形式。[接第781页[11]的句子]
+(第781页)通过把等式倒过来,起着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的相对价值就被表现出来了,也就是说变成……
[B]
最后,后面这种形式,即第三种形式,给商品世界提供了一般的相对价值形式
[B1]
(因为……第781页(c))
[B2]
是因为而且只是因为除了一个唯一的例外,一切商品都不能具有等价形式。因此,一种商品如麻布处于能与其他一切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或者说,处于直接的社会的形式,是因为而且只是因为其他一切商品都不是处于这种形式。(对此作注,第31页[12]正文和注23)
相反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则不能具有商品世界的统一的、从而是一般的相对价值形式。[接第781页的句子]
[29](35)
(4)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第35页[13]〈(1)〉正文。
第36页[14]〈(2)〉正文。
〈(3)〉注。
第38页[15]〈(4)〉++)显然是从这种形式本身来的。(见后面)
〈(2)〉第41页[16]正文和注。第34—35页[17]注24。
第42、43页[18]〈(β)保留(正文)〉
第43页[19]〈(β)〉由于商品形式是资产阶级生产的最一般的和最不发达的形式(所以它早就出现了,虽然不象今天这样是统治的、从而是典型的形式),因而,它的拜物教性质显得还比较容易看穿。但是在比较具体的社会形式中,连这种简单性的外观也消失了。货币主义的幻觉是从哪里来的呢?是由于货币主义没有看出:金银作为货币代表一种社会生产关系,不过采取了自然物的形式。
[A]
而蔑视货币主义的现代经济学,一当它考察资本,它的拜物教不是也很明显吗?当资本——现代经济学愚蠢地打算把资本作为物固定下来——作为社会关系与现代经济学对抗时,当现代经济学好不容易把资本作为社会关系固定下来而又立刻把它嘲笑为物时,就经常出现这样的幻觉。认为地租是由土地而不是由社会产生的重农主义幻觉,又破灭了多久呢?
[B]
而蔑视货币主义的现代经济学,一当它考察资本,它的拜物教不是也很明显吗?认为地租是由土地而不是由社会产生的重农主义幻觉,又破灭了多久呢?(第43页[20]正文)
第43页 〈(γ)〉省略。见注中的修改,同前,注28,第42页[21]。
第一种形式、第二种形式、第三种形式的导论。我们来考察一下其他的生产形式,在其中劳动不象在商品生产中那样是这样一种私人劳动,它只有同时作为社会劳动才能使进行这种劳动的人维持生活。
[A]
[30]〈(4)〉可是,劳动产品一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形式本身来的。
无数五光十色的多种多样的劳动方式的总体构成社会劳动的总体,这些劳动方式作为人类劳动互相等同,或者说人类劳动的等同性,表现为这样一种形式:劳动创造的物,劳动产品,是价值,这同它作为物理的物体是重的完全一样。生产这些物所耗费的人类劳动力的量是按一定的社会规律来计量的,也就是以生产这些物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计量的,这表现为这样一种形式:物本身,劳动产品,是一定的价值量。就象一磅铁和一磅金虽然有不同的物理属性和化学属性,但重量相等一样,包含着同量劳动的一吨铁和二盎斯金的价值也相等。不同种的劳动产品按一定的比例互相代替,就象化学物质按一定的比例互相结合一样。最后,把生产不同的有用物的不同种劳动归结为同等的人类劳动,并且按必要的劳动持续时间来计量这一劳动,这显然只是生产者与他们的总劳动的一定的关系,是人们在生产中发生的社会关系。但是,通过这些物同充当它们的一般等价物或充当货币的特殊的物发生关系,生产者在劳动中的这种社会关系就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的形式,取得了这些物相互表现和相互计量交换价值的关系的形式。
[B]
[30]〈(4)〉可是,劳动产品一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形式本身来的。
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这样一种形式,即物本身或劳动产品是价值,正如它们作为物理的物体是重的一样。耗费了的个别人类劳动力只被看作是社会劳动力的一部分,因而它的耗费是按一定的社会规律来计量的,也就是以生产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计量的,这表现为这样一种形式:劳动产品本身是一定的价值量。就象一磅铁……充当货币的特殊的物发生关系。与草稿[A]相同。
[C]
[30]〈(4)〉可是,劳动产品一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形式本身来的。
五光十色的多种多样的劳动方式的等同性或它们作为人类劳动互相等同,表现为这样一种形式:物本身,劳动产品,是价值,正如它们作为物理的物体是重的一样。个别的人类劳动只是社会劳动力的一部分,因而,它们在生产中的耗费是按一定的社会规律来计量的,也就是以生产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计量的,这表现为这样一种形式:劳动产品本身是一定的价值量。就象一磅铁和一磅金虽然有不同的物理属性和化学属性,但重量相等一样,现在,例如,一吨铁和二盎斯金的价值也相等。不同种的劳动产品按一定比例互相代替,就象化学物质按一定比例互相结合一样。[把生产不同的有用物的各种劳动归结为同等的人类劳动,以及用必要的劳动持续时间来共同计量这一劳动,这显然只是生产者与他们的总劳动的一定的关系,是人们在生产中对同一物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但是,通过这些物同充当它们的一般等价物或充当货币的特殊的物发生关系,生产者在劳动中的这种社会关系就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的形式,取得了这些物相互表现和相互计量交换价值的关系的形式。
[D]
[30a]可是,劳动产品一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形式本身来的。
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等同的价值对象性这种物的形式;用劳动的社会必要的持续时间来计量的个别劳动,取得了劳动产品的价值量的形式;最后,劳动的这些社会规定得到实现的生产者的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的形式。
[30]〈(4)〉可见,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即劳动产品本身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
〈(4)〉从这里起,下接第774页[22]的正文。
[A]
〈(5)〉如果我们进一步问,商品的这种拜物教性质是从哪里来的呢,那么,这一秘密通过以上的分析已经得到解释。它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的特殊的社会性质,来源于与此相应的商品生产者特有的社会关系。
使用物品成为商品,只是因为它们是彼此独立的私人生产者的产品,也就是说,是因为通过它们表现出来的劳动是彼此独立的私人劳动。各种私人劳动在物质上互相依赖和互相补充,只要这种劳动满足这种一定的社会需要,那种劳动满足那种一定的社会需要,从而一切劳动满足社会需要的总和,换句话说,因为每一种私人劳动通过它的特殊的有用性质,完成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构成自然形成的社会体系的一部分,分工体系的一部分。正因为局部劳动者只满足特殊的单个的社会需要,所以私人生产者的劳动不能满足其自身的多种社会需要。
[B]
[31]〈(5)〉商品世界的这种拜物教性质,象以上分析已经表明的,是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B1]
使用物品成为商品,只是因为它们是彼此独立的生产者的产品,也就是说,是彼此独立进行的私人劳动的产品。这种私人劳动的总和形成社会总劳动。私人劳动在物质上互相依赖和互相补充,只要它们属于特殊的工业部门,其中这种劳动满足这种特殊的社会需要,那种劳动满足那种特殊的社会需要,换句话说,只要每一种私人劳动通过它们的特殊的有用性质,完成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从而是自然形成的社会分工体系的一部分。正因为私人生产者只完成社会总劳动的特殊部分,因而他的生产活动只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所以他不能满足他本人的多种需要。
[B2]
使用物品成为商品,只是因为它们是彼此独立进行的私人劳动的产品。这种私人劳动的总和形成社会总劳动。由于生产者只有通过交换他们的劳动产品才发生社会接触,因此,他们的私人劳动的特殊的社会性质也只有在这种交换中才表现出来。换句话说,私人劳动在事实上证实为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交换使劳动产品之间、从而使生产者之间发生了关系。因此,在生产者面前,他们的私人劳动的社会关系就表现为现在这个样子,就是说,不是表现为人们在自己劳动中的直接的社会关系,而是表现为人们之间的物的关系和物之间的社会关系。
劳动产品只是在它们的交换中,才取得一种社会等同的价值对象性,这种对象性是与它们的感觉上各不相同的使用对象性相分离的。劳动产品分裂为有用物和价值物,实际上只是发生在交换已经十分广泛和十分重要的时候,那时有用物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因而使用物品的价值性质还在生产时就被注意到了。从那时起,生产者的私人劳动真正取得了二重的社会性质。一方面,生产者的私人劳动必须作为一定的有用劳动来满足一定的社会需要,从而证明它们是总劳动的一部分,是自然形成的社会分工体系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只有在每一种特殊的有用的私人劳动可以同任何另一种有用的私人劳动相交换从而相等时,生产者的私人劳动本身才能满足生产者本人的多种需要。但是,完全不同的劳动所以能够相等,只是因为它们的实际差别已被抽去,它们已被化成它们作为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作为抽象的人类劳动所具有的共同性质。[33]7把各种具体的私人劳动化成同等的人类劳动这种抽象,只有通过实际上使各种劳动产品互相等同起来的交换才能进行。[31]〈(5)〉因此,商品生产者的头脑把他们的私人劳动的二重的社会性质,反映于他们在实际交易,产品交换中获得的那些形式中。它把他们的私人劳动的社会有用性,反映在劳动产品必须是有用的物,而且是对别人有用的形式中;把不同种劳动的相等这种社会性质,反映在这些在物质上不同的物即劳动产品具有共同的价值性质的形式中。
可见,人们使他们的劳动产品彼此当作价值发生关系,不是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些物只是同种的人类劳动的物质外壳。恰恰相反,他们在交换中使他们的各种产品作为价值彼此相等,也就使他们的各种劳动作为人类劳动而彼此相等。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但是他们这样做了。[注27。因此,当加利阿尼说价值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时,他还应当补充一句:这是被物的外壳掩盖着的关系。(加利阿尼:《货币论》,载于库斯托第编:《意大利政治经济学名家文集》现代部分,1803年米兰版第3卷第221页)]。价值没有在额上写明它是什么。不仅如此,价值还把每个劳动产品变成社会的象形文字。后来,人们竭力要猜出这种象形文字的涵义,要了解他们自己的社会产品的秘密,因为劳动产品当作价值,正象语言一样,是一种社会产物。后来科学发现,劳动产品作为价值,只是生产它们时所耗费的人类劳动的物的表现,这一发现在人类发展史上划了一个时代,但它决没有消除劳动的社会性质的物的外观。私人劳动的特殊的社会性质表现为它们作为人类劳动一般而彼此相等,这一特殊的社会性质必须采取物化形式即劳动产品的价值性质的形式——商品生产这种特殊生产形式所独具的这种特点,在受商品生产关系束缚的人们看来,无论在上述发现以前或以后,都是天生的,正象空气形态在空气分解为各种元素之后,仍然作为一种物理的物态继续存在一样。
商品交换者实际关心的问题,首先是他用自己的产品能换取多少别人的产品,就是说产品交换的比例。当这些比例由于习惯而逐渐达到一定的稳固性时,它们就好象是由劳动产品的本性产生的。见第4页(手稿)。[32a]实际上,劳动产品的价值性质,只是通过劳动产品作为价值量发生作用才发展起来。价值量不以生产者的意志和设想为转移而不断地变动着。在生产者看来,他们本身的社会运动具有物的运动形式。不是他们控制这一运动,而是他们受这一运动控制。要有十分发达的商品生产,才能从经验本身得出科学的认识……[32]等等(〈5〉第38页)[23]
〈5〉(第39页)[1],对这个秘密的最后的解答,消除了价值量纯粹是偶然决定的这种假象,但是决没有消除这种决定所采取的物的形式。
对人类生活形式的思索,从而对它的科学分析,最初总是采取同实际发展相反的道路。这种思索是从事后,从发展过程的完成的结果开始的。给劳动产品打上商品烙印、因而成为商品流通的前提的那些形式,在人们试图了解它们的内容而不是了解它们的历史性质(人们把这些形式看成是不变的)以前,就已经取得了社会生活的自然形式的固定性。因此,只有商品价格的分析才导致价值量的决定,只有商品共同的货币表现才导致商品的价值性质的确定。但是,正是商品世界的这个完成的形式——它只存在于货币形式中——,用物的形式掩盖了私人劳动的社会性质以及私人劳动的社会关系,而不是把它们揭示出来。
(第39页)[24]因此,一旦我们逃到其他的生产形式中去,商品世界的全部神秘性,在商品生产的基础上笼罩着劳动产品的所有这些魔法妖术,就立刻消失了。
既然政治经济学喜欢鲁滨逊的故事(注),那么就先来看看孤岛上的鲁滨逊吧。(第36、37页)[25]在此作注:甚至李嘉图也离不开他的鲁滨逊故事。“他让原始的渔夫和原始的猎人一下子就以商品所有者的身分,按照物化在鱼和野味的交换价值中的劳动时间的比例交换鱼和野味。在这里他犯了时代错误,他竟让原始的渔夫和猎人在计算他们的劳动工具时去查看1817年伦敦交易所通用的年息表。看来,除了资产阶级社会形式以外,‘欧文先生的平行四边形’是他所知道的唯一的社会形式。”(《政治经济学批判》第38、39页[26])
[33]7现在,让我们离开鲁滨逊的明朗的孤岛,转到欧州昏暗的中世纪去吧。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人了,人都是互相依赖的:农奴和领主,陪臣和诸侯,俗人和牧师。物质生产的社会关系以及建立在这种生产的基础上的其他一切生活领域,都是以人身依附为特征的。但是正因为人身依附关系构成该社会的基础,所以,劳动和产品也就用不着采取与它们的实际存在不同的虚幻形式。它们作为劳役和实物租而进入社会机构之中。劳动的自然形式,劳动的特殊性仍是劳动的直接社会形式,而不是象在商品生产基础上那样,劳动的共同的抽象性是劳动的直接社会形式。徭役劳动同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样,是用时间来计量的,但是每一个农奴都知道,他为主人服役而耗费的,是他本人的一定量的劳动力。缴纳给牧师的什一税,是比牧师的祝福更加清楚的。所以,无论我们怎样判断中世纪人们在相互关系中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人们在劳动中的社会关系始终表现为他们本身之间的个人的关系,而没有披上物之间即他们的劳动产品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外衣。
要考察共同的劳动即直接社会化的劳动,我们没有必要回溯到一切文明民族的历史初期都有过的劳动的原始的形式。注:“近来……”(《政治经济学批判》第10页[27],注1)。这里有个更近的例子,就是农民家庭为了自身的需要而生产粮食、牲畜、纱、麻布、衣服等等的那种农村家长制生产。对于这个家庭来说,这种种不同的物都是它的家庭劳动的不同产品,但它们不是互相作为商品发生关系。生产这些产品的种种不同的劳动,如耕、牧、纺、织、缝等等,在其自然形式上具有社会职能的形式,因为这是这样一个家庭的职能,这个家庭就象商品生产一样,有它本身的自然形成的分工。家庭内的分工和家庭各个成员的劳动时间,一方面是由性别年龄上的差异来调节的,另一方面是由随季节而改变的劳动的自然条件来调节的。但是,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的个人劳动力的耗费,在这里本来就表现为劳动本身的社会规定,因为个人劳动力本来就只是作为家庭共同劳动力的器官而发挥作用的。
〈Ⅳ〉(第37、38页)[28]
〈Ⅴ〉第40、41页[29]
[38] 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
(1)价值尺度。(价格。价格标准。价格的普遍涨落。货币计算名称和计算货币。价值量和价格之间的量的不一致。它们的质的不一致。价格只是商品的观念的价值形式。)
(2)流通手段
(a)商品的形态变化。(W—G—W的循环。)(卖……买。一个商品的总的形态变化。商品流通。商品流通和产品交换的区别。)
(b)货币的流通。[(商品的形态变化和货币的流通。货币两次变换位置。对进入流通的货币量的研究。货币价值不定时,这个量的规定;货币价值已定时,这个量的规定。货币的流通速度。货币流通的顺畅和停滞。决定流通着的货币的量的三个因素。)]
(c)铸币。价值符号。[金币。银记号和铜记号。纸币。]
(3)货币。
(a)货币贮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