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成熟期:《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
最后,我们有必要对卢卡奇晚年的成熟著作《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的理论成就进行评价。应当肯定,这部著作是卢卡奇一生理论探索的哲学总结,是一部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著作。
《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沿袭了卢卡奇青年时代的思路,继承了《历史和阶级意识》所提出的命题线索。卢卡奇从不讳言这一联系。他认为,“马克思的理论工作直接衔接着黑格尔遗留下来的理论线索,”[18]而他的《历史和阶级意识》中的客观线索恰恰与黑格尔和马克思的社会辩证法相连接。在该书中,他“试图对辩证范畴的真正本质和运动作出描述,这会导致一种真正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存在的本体论”。[19]卢卡奇这样描述自己的思想发展过程:为了纠正《历史和阶级意识》的错误,并对那里提出的问题作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说明,他走过了曲折的道路:从黑格尔研究开始,经过对经济学和辩证法的关系的考察,而达到建立一种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的尝试。[20]
卢卡奇在《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中试图系统地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理论,并对他在走向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上的全部复杂的理论发展作出了总结。
《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重新奠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
在《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一书中,卢卡奇完成了他自青年时代以来一直追求的目标,实现了其改造旧的哲学基础、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想。卢卡奇指出,法国唯物主义对自然顶礼膜拜,把排除人和历史的纯粹自然物质作为其本体论基础。黑格尔的超越之处在于他把辩证法和历史现实相联系,使之获得了本体论意义。但是,黑格尔哲学的逻辑本体与历史本体之间存在着“两种本体论”的矛盾,“这种新的逻辑是这种新的本体论表述的媒介,逻辑的范畴极力承担着本体论的内容,本体论的关系被建立在这种它们不受欢迎的联结中,同时最重要的新的本体论感到由于被挤压在逻辑形式中,而使许多方面遭到破坏”。[21]卢卡奇认为马克思历来“反对传统的自然与社会相分离的做法,……认为自然的问题主要应从与之相关联的社会出发”。[22]马克思通过劳动范畴的创立将自然与社会相联系,既肯定了自然客体的独立存在,又强调了它们在人类社会实践中获得的新的客观形式,从而以崭新的社会存在的本体扬弃了自然本体,克服了黑格尔的“两个本体论”的矛盾。
《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的中心范畴是作为社会实践本体的劳动。卢卡奇说,“劳动的上帝”构成了马克思的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的基础。劳动改造了劳动者本身,同时将自然对象和自然力纳入了劳动过程;劳动中形成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双重关系既体现了人的活动,又展现为客观的历史实践过程。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理论分析,具体地展开了劳动范畴的丰富含义。劳动中人与自然之间的新陈代谢使二者不可分离地结合在一起,产生出向社会方向的转化。卢卡奇由此认为马克思在新的本体论基础上确定了历史的本质。在解决劳动的目的性和客观因果性之间的关系中,卢卡奇既阐明了劳动本体的客观存在本质,又阐明了意识参与劳动本体论的创造过程的能动作用,并由此推论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历史观与认识论、自然与必然的统一,进而展开了其价值论、自由论,总体论、异化论的宏伟体系。卢卡奇认为,只有这样才真正实现了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的“从主观方面”理解存在的思想,把历史看作主体的创造。
卢卡奇对劳动本体的发现,得力于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推动。换言之,没有1844年手稿的劳动范畴,就不会有卢卡奇的社会存在本体论。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卢卡奇为克服机械唯物论、寻找马克思理论的社会历史本质、恢复主体的创造者地位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是,他当时还未能把握历史中的主体活动与客观经济过程之间、辩证法与经济学之间的真正联系,因此在对实践、历史、总体性等概念的理解上有主观化的倾向。劳动范畴的发现使卢卡奇从人类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角度认识到主体活动的客观依据,以“全新的本体论阐明了自然的问题”,[23]建立起社会的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的建立使卢卡奇彻底克服了《历和阶级意识》一书中的某些主观化倾向,使“历史”、“实践”等概念真正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的本质,不仅突出了其主体性,而且恢复了其客观性。例如,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历史概念是指狭义的人类历史和它所具有的与自然不同的社会性。而在《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中,历史概念不仅包括上述含义,而且泛指事物所具有的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过程。基于劳动概念,《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实现了对《历史和阶级意识》的理论超越。
概括起来,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有两项基本内容:第一,社会存在不是独立于自然的存在,具有自然前史。“社会存在在一般的和完全特定的意义上都是以有机的和无机的自然存在为先决条件的。”[24]第二,在劳动过程中,自然成为社会范畴。“社会实践的产生和发展使自然的存在更突出地表现为社会的存在。”[25]从历时性的角度看,自然与社会实践存在时间先后关系;从共时性的角度看,自然被社会实践所中介,社会实践结构中不存在非人的、非历史的自然界。由此,社会存在的本体论既避免了混同于自然本体论,也避免了为所谓自然、社会双重本体留下后路。
历经半个世纪的思想斗争,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放射出巨大的理论光芒。这一理论不仅是对当年反对第二国际唯科学主义的斗争所作的哲学总结,而且是对当代“拒斥形而上学”、否定任何本体论的逻辑实证主义思潮和主张个体本体论的存在主义思潮的直接批判。尤其具有现实意义的是,该理论是对斯大林教条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无情鞭笞。以《联共(布)党史》第四章第二节为框架而构建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从形式到内容都没有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唯物主义本质,而是回到了马克思以前传统的自然本体论,或自然、社会双重本体论,这样,所谓“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便从理论和方法上失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历史的、革命批判的本质。尽管卢卡奇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尚不完善(该书事实上没有写完),而卢卡奇似乎也没有把“实践唯物主义”时时挂在嘴边,但是,对比那些旧哲学体系的信奉者贩卖假冒货色的做法,对比当下有些人只懂得从非理性和主观意识方面去强调主体性的做法,卢卡奇的社会存在的本体论实在是高明得多的马克思主义,更为准确地体现了实践唯物主义的精华。
根据对卢卡奇一生理论活动的考察,我们认为:卢卡奇是本世纪最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其理论不是黑格尔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而是原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卢卡奇本人不是西方社会左翼激进主义思潮的代表,而是富有创新精神的、马克思的正宗传人。将卢卡奇这样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说成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创立者是完全错误的。暂且不论客观上根本不存在一个具有统一思想路线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而且,纵使存在一条统一的思想路线、而这一路线利用卢卡奇的思想鼓吹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也不能归咎于卢卡奇,正如马克思身后形形色色的打着马克思旗号的反马克思主义流派不能由马克思本人负责一样。当代资产阶级思潮对卢卡奇思想的利用,不过是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卢卡奇对西方思想界的广泛影响。现在,是我们对卢卡奇的宝贵思想遗产进行认真的马克思主义思考的时候了。
[1]《卢卡奇自传》1986年社科文献出版社版第237页。
[2]黑格尔:《精神现象学》1979年商务印书馆版上卷第10页。
[3]同上书,第15页。
[4]《卢卡奇自传》第92页。
[5]同上书,第250页。
[6]同上。
[7]《历史和阶级意识》1972年美国麻省英文版第153页。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22页。
[9]《历史和阶级意识》第175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409—410页脚注。
[11]《历史和阶级意识》第145页。
[12]《历史和阶级意识》第51页。
[13]参看《卢卡奇自传》第204页。
[14]同上书,第42页。
[15]参看《卢卡奇自传》第253页。
[16]同上书,第254页。
[17]同上书,第268页。
[18]《卢卡奇自传》第267页。
[19]同上书,第256—257页。
[20]参看上书,第269页。
[21]《社会存在的本体论,1.黑格尔》1978年伦敦英文版第38页(卢卡奇的《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的英译本分三册出版,实际上只是原书中的三章,书名分别为:《社会存在的本体论,1.黑洛尔》;《社会存在的本体论,2.马克思》;《社会存在的本体论,3.劳动》)。
[22]同上书,第52页。
[23]《社会存在的本体论,1.黑格尔》第52页。
[24]《社会存在的本体论,2.马克思》第7页。
[25]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