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你不可由此及彼——概念反思
现代社会对历史的认知已经不可抗拒地被民族国家的概念框住。
——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
统治者、将领、僧侣和政治家恐怕并不认为现今重要的问题在当时也同样重要。
——邓如萍(Ruth Dunnell),《白高大夏国》(The Great State of White and High)
10世纪的很多事物,用后来才有的词汇去理解,会妨碍我们对它们的认识;这种情况不在少数,在此只取与本研究相关的概念,它们可以被概括为三个词。第一,边界:本文开始逐渐关注宋为何未能成为像唐那样扩张性的帝国。五代和宋与周边邻国的关系是强还是弱?具体地说,五代和宋是如何将辽以降的北方征服者抵御在外的?第二,族性:学者们已经注意到宋在澶渊之盟以后兴起了一股强劲的民族中心主义和民族统一意识,这样一股趋势则被假定为指导那些10世纪先辈的行为准则。那么,我们的问题就变为了:五代时期的族群意识(ethnic consciousness)发展到了什么程度? (1) 第三,忠:北宋后期与南宋后期皆以其忠臣义士而著称,为何五代那么多人频繁易主?五代人是道德沦丧、民族败类(ethnic turncoat),还是想去开化那些夷狄?他们的行为到底该对任由异族挑战宋朝负有多大的责任呢?
这些问题,都被用澶渊之盟以后才有的标准来解释,或许更确切地说,是用可以在宋代找到根源的现代标准来理解这些问题。正如德里克(Arif Dirlik)所言 (2) ,“指引重写过去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原文如此]现代认同(identity)的需要” (3) 。田浩(Hoyt Tillman)将这些12世纪和现代的标准陈述为诸如“华夷大防、效忠朝廷和强国驱虏的实际方案” (4) 。正如田浩注意到的,族性、忠和边界的概念虽然源自民族主义,但是民族主义概念本身成了理解像10世纪那样处于过渡和动荡时期的一个主要障碍,因而越来越遭到诟病。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