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以降的理想与现实
虽然汉隋之际为实践忠的各个方面提供了丰富的机会,但是在浩瀚的资料面前,我只关注一部作品。 (38) 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简称《家训》),是这一时期流传至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39) 颜之推自豪地回顾了祖父在502年南齐灭亡之时,饿死殉国一事。 (40) 在其个人观念里,这是典型的理想主义型的忠,这一类型的忠奠定了继续效忠先主的基础。颜之推对“蛮夷童丱”田鹏鸾为主尽忠赞赏有加,因为在敌人拷问其主人逃向何处时,他誓死不言。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明显可以看出颜之推对忠贞不渝关系的推崇。 (41) 颜氏言:“丧身以全家,泯躯而济国,君子不咎也。” (42)
然而,颜之推历职四朝,亲历隋朝统一。 (43) 虽然他信奉传统的道德,弘扬祖先的光辉事迹,但他完全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在《论语》所载管仲的故事中,他为自己的行为寻找到了理由,并且在《家训》中将其心得传与后人。他强烈主张履行对忠的义务, (44) 这是忠的一个重要的基本含义。但《家训》一书充满了对子孙要顺势而动、低调行事的告诫。他劝告子孙无论守门诣阙还是献书言计皆不可高自矜夸、锋芒毕露,他还告诫子孙官居高位则有倾危之险。 (45) 关于他何以最终历职四朝,他是这么说的:
不屈二姓,夷、齐之节也;何事非君,伊、箕之义也。自春秋已来,家有奔亡,国有吞灭,君臣固无常分矣;然而君子之交绝无恶声,一旦屈膝而事人,岂以存亡而改虑?陈孔璋居袁裁书,则呼操为豺狼;在魏制檄,则目绍为蛇虺。在时君所命,不得自专,然亦文人之巨患也,当务从容消息之。 (46)
既怀有理想主义,又能实用地接受阻碍这种理想主义形成的具体境遇。要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既要接受必要的外部条件的制约,又要同时坚持内在的操守,并且不能像屈原那样走极端。这一解决方法饱含了对更高的理想主义型忠的怀念。这种理想主义型的忠本来可以被直接用于下一个政治分裂时期——9世纪末—10世纪的,这似乎正是那时所缺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