犬儒派的“乌托邦”社会理想——兼与同代其他乌托邦思想比较

第三章 犬儒派的“乌托邦”社会理想 ——兼与同代其他乌托邦思想比较

乌托邦(Utopia)是近代才出现的词。其意是指一种理想的共同体,其居民似乎生活在完美的境界之中。此词首先出现于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1516年出版的《乌托邦》(The Utopia)一书, (1) 它由两个希腊词组成:“无”(ou),“地方”(topos),意为:“无地方”(no place or nowhere),即“无何有之乡”之意。

在古希腊,虽无“乌托邦”一词,但类似于乌托邦的希望或理想早在荷马时代、古风时代就出现了。荷马在《奥德赛》中设想的“福地”(Elysium),赫西阿德《工作与时日》中追忆的“福岛”(the Island of the Blessed),实际上就是这种乌托邦理想的流露。它们或是对未来的设想,或是对往昔的回忆,但无论如何都只是一种朦胧的简单想象或者愿望而已。到了古典时期,城邦理想得以基本实现,因而这种乌托邦思想一度沉寂。但随着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和城邦危机的出现,人们对城邦制度的美丽神话产生了怀疑,对它固有的、并不断恶化的弊端、缺陷逐渐有了深切的认识。希望变成了失望,失望激起了空想,于是出现了阿里斯托芬的“云中鸟国”, (2) 出现了柏拉图的《理想国》(The Republic)。此后,犬儒派的乌托邦理想也随着犬儒派的出现演变逐渐浮出水面。第欧根尼的《共和国》(Politeia)、克拉底的“Pera”诗作以及它们所宣扬的“世界主义”(cosmopolitanism)、博爱观(philanthropy),就是这种乌托邦理想的集中表现。

犬儒派在否定现实社会的同时,肯定想象着用一种全新的社会取而代之。但比之于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否定,他们对理想社会的设计构建显得力不从心、杂乱无序,过于简单甚至出现先后抵牾之处,简言之,缺乏明确的思想体系。这或许由于我们掌握资料的不足,如第欧根尼《共和国》仅知其几条基本内容,克拉底的“Pera”诗作也只有几行。但是透过这些材料,特别是依据他们的实际言行,我们还是可以感觉到他们对理想社会的执着追求,对美好未来的强烈向往。以下将以这些犬儒派的乌托邦思想为主线,以他们的理想追求为基础,并结合同代其他乌托邦理想进行比较研究,以确定犬儒派理想社会的基本特征以及犬儒派乌托邦理想在人类空想思想史上的地位和作用。